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一.中国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
1.秦:御史大夫—中央
2.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官和诸侯王
3.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监察机构设置, 唐---观察使;
宋---通判制度;明---厂卫特务机构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卿世禄制;
秦朝:军功授爵制;
汉朝:察举制(推举制)
察举,是由地方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才,
朝廷经测试后授官职。

征辟,是指皇帝特征或官府辟召某人为官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的士人。

将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
由地方中正官推荐,朝廷任命。

大官多由品级高的人担任,品级低的人多担任小官。

在评定人物品级时,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主要是先考虑祖先做过什么大官,有几代人做过官,此谓之‘品’,然后再看本人的才德,谓之‘状’。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显要之官多被门阀子弟占据,庶族平民屡遭压制排斥的局面。

人才选拔被地方门阀所控制
隋唐至清末:科举制
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普通士人也可参加。

人才选拔、官员任用权力完全收归中央。

①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②使地方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
加强。

客观上普及了教育,传播了知识提高了官员的
素质。

科举考试的内容单一,读书人只注重文学能力的培养,而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必然使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发展迟缓,并逐渐与注重科技发展的西方国家拉开差距
科举制度使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之后,人们就形成了一种“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当官”的思想,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观,读书就是为了作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