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课程简介普通生物学课程号:07110040周学时:3-2学分:4英文名称:General Biology内容简介: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是理科2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宏观各结构层次上生命系统多样性和统一性和微观各结构层次上生命系统本质的一致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了解、认识和掌握生物学最基本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预修要求:无选用教材或参考书:现代生物学,胡玉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附件2:教学大纲普通生物学课程号:07110040周学时:3-2学分:4英文名称:General Biology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是理科2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宏观各结构层次上生命系统多样性和统一性,而且包括微观各结构层次上生命系统本质的一致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生物学最基本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要求学生树立生物体具有形态、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以及生物具有多样性和进化论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命现象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学习各门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理论课教学内容安排绪论(0.5学时)1生命的基本特征➢化学成分的同一性,严整有序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和发育,繁殖和遗传,内稳态,应激性与运动,适应与进化2 生物学的发展和分支科学3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生物的物质基础(1.5学时)1 元素和小分子1.1 生命的必需元素1.2 水1.3 生物多样性的分子基础➢单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2 生物大分子➢多糖➢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酶反应的特点、酶的作用机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核酸DNA的一、二、三级结构,RNA的结构第二章原核生物界及病毒 (1学时)1 病毒1.1 病毒的结构1.2 病毒的增殖1.3 病毒与疾病2 原核生物界(细菌)2.1 细菌的形态结构2.2 细菌的繁殖2.3 细菌的类群2.4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2.5 蓝细菌第三章原生生物界 2学时1 原生生物界的基本特征➢最简单的真核生物,细胞结构较其它真核生物复杂,生活环境和营养方式2 原生动物(1学时,上课移入动物的类群部分)3 藻类植物3.1 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3.2 藻类植物的类群➢裸藻门,甲藻门,硅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第四章菌物界 2学时1 菌物界的基本特征2 菌物界的类群2.1 粘菌门2.2 卵菌门2.3 真菌门➢通性,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2.4 地衣2.5 菌物界的起源和亲缘关系第五章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5学时1 植物的一般特征与基本结构1.1 高等植物的界定标准1.2 植物细胞的特有结构➢细胞壁,质体,液泡1.3 植物的组织和组织系统➢六种组织类型的结构和功能,维管植物的三大组织系统2 植物的营养器官2.1 根2.1.1 根系的类别和形态2.1.2 根尖的分区2.1.3 根的初生结构2.1.4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2.1.5 根的生理功能2.2 茎2.2.1 茎的形态2.2.2 茎的初生结构2.2.3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2.2.4 茎的生理功能2.3 叶2.3.1 叶片的形态2.3.2 叶片的结构➢异面叶的结构,等面叶的结构2.3.3 植物叶片的生理功能3 植物的营养3.1 水分的生理功能及代谢3.1.1 水分的生理功能3.1.2 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几种动力➢渗透吸收,吸胀,代谢吸收,水通道蛋白3.1.3 水势(Water potential)➢定义,植物细胞水势的计算,对“水势”的简单理解3.1.4 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动力3.1.5 蒸腾作用与叶片气孔开闭3.2 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及其生理功能3.2.1 矿质元素的定义与生理功能3.2.2 必需元素及其界定标准3.2 植物矿质营养的吸收与转运➢根毛区的吸收,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3.3 植物的光合作用3.3.1 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合色素种类与功能,光系统I和光系统II,光合磷酸化及电子传递链3.3.2 光合作用产物的转化和运输4.植物的繁殖器官和发育4.1 花4.1.1 花的组成4.1.2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4.1.3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4.1.4 开花、传粉与受精➢双受精现象4.2 种子4.2.1 种子的发育4.2.2 种子的结构4.2.3 种子的萌发4.3 果实的形成与结构4.4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5.植物的调控5.1 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5.2 植物激素➢定义,种类及其功能5.3 植物的运动(自学)第六章植物的类群 7学时1 苔藓植物门1.1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1.2 苔藓植物的类群➢苔纲,角苔纲,藓纲1.3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1.4 苔藓植物的生态及经济意义2 蕨类植物门2.1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2.2 蕨类植物的类群(按秦仁昌1978年的分类系统)➢松叶蕨亚门,石松亚门,水韭亚门,楔叶蕨亚门,真蕨亚门2.3 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2.4 蕨类植物的生态及经济意义3 裸子植物门3.1 种子植物的特征3.2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3.3 裸子植物的类群➢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紫杉纲),买麻藤纲(倪藤纲)3.4 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3.5 裸子植物的生态及经济意义4 被子植物门4.1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4.2被子植物分类的原则4.3 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知识4.4 被子植物的主要类群(主要按柯朗奎斯特1981年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4.4.1 木兰植物纲或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毛茛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五桠果亚纲,蔷薇亚纲,菊亚纲4.4.1 单子叶植物纲➢鸭跖草亚纲,百合亚纲7.4.5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被子植物的起源地,被子植物起源的新证据,被子植物的祖先,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7.4.6 被子植物的生态及经济意义第七章动物的类群 6学时1 动物的系统发生简单介绍动物的门类2 动物的主要门类2.1 中生动物和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在此之前讲述第三章原生生物界的原生动物,一节课)2.2 刺胞动物门2.2.1 重要特征2.2.2 分类概述2.3 扁形动物门2.3.1 重要特征2.3.2 分类概述2.4 假体腔动物2.4.1 重要特征2.4.2 轮虫动物门2.4.3 线虫动物门2.5 环节动物门2.5.1 重要特征2.5.2 分类概述2.6 软体动物门2.6.1 重要特征2.6.2 分类概述2.7 节肢动物门2.7.1 重要特征2.7.2 分类概述2.8 棘皮动物门2.8.1 重要特征2.8.2 主要种类2.9 脊索动物门2.9.1 重要特征2.9.2 分类概述2.10 脊椎动物亚门2.10.1 重要特征2.10.2 圆口纲2.10.3 鱼纲➢重要特征,分类概况2.10.4 两栖纲➢重要特征,分类概况2.10.5 爬行纲➢重要特征,分类概况2.10.6 鸟纲➢重要特征,分类概况2.10.7 哺乳纲➢重要特征,分类概况第八章动物的组织结构 1.5学时1 上皮组织➢特征、形态、种类(单层上皮、复层上皮和假复层上皮)、功能2 结缔组织➢特征、形态、种类(疏松结缔组织、软骨和骨)、功能(疏松结缔组织为例说明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3 肌肉组织➢特征、形态、种类(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功能(以脊椎动物骨骼肌为例说明骨骼肌的结构特征与功能:肌原纤维及组成;超微结构;快、慢肌;滑行学说。
(即课本22.2.2肌肉运动的内容)4 神经组织➢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课本22.8.1 神经元和神经细胞的内容在此介绍)5 动物的器官和系统第九章动物的营养与消化 1.5学时1 食物与营养2 动物的摄食方式➢滤食、捕食、采食、吸食3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1 消化道的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组成(从口到肛门)、消化管的组织构造和运动3.2 消化腺的组成和消化液➢唾液腺、胰腺、肝脏以及消化道粘膜的腺体(胃腺、小肠腺等)3.3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和电解质3.4 肝脏的机能第十章动物的循环、呼吸和排泄系统 3学时1 动物的循环系统 1学时1.1 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重点介绍开管循环和闭管循环1.2 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从鱼类到哺乳类)1.3 人的血液与心脏的结构1.3.1人的血液成分、血型和血压1.3.2心脏的结构1.3.3心脏的机能(自动节律、心率;传导系统;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心电图)2 动物的呼吸系统 1学时2.1 无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体表、鳃、气管2.2 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圆口类的鳃囊、鱼类的鳃、两栖类至哺乳类的肺2.3 哺乳动物的肺的结构与呼吸运动2.4 气体交换与呼吸色素➢呼吸表面与气体交换;呼吸色素3 动物的排泄系统与渗透压的调节 1学时3.1 无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伸缩泡、原肾管、后肾管、马氏管3.2 脊椎动物肾脏的结构与功能➢肾脏的结构、生理功能和调节3.3 动物的渗透压的调节3.3.1体液的渗透压3.3.2渗透调节➢海洋动物的渗透调节、淡水动物的渗透调节、陆生动物的渗透调节第十一章动物的免疫系统和激素 3学时1 动物的免疫系统 1学时1.1 动物免疫系统的进化1.1.1 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1.2.2 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1.2 非特异性免疫1.3特异性免疫1.4免疫器官(中枢和周围免疫器官)1.5免疫细胞(免疫细胞的种类和表面蛋白质)1.6 免疫反应(应答)1.6.1 体液免疫反应1.6.2 抗原的结构与功能1.6.3 细胞免疫反应1.6.4 免疫反应的调节1.7 免疫应用(疫苗、类毒素等)2 动物的激素 1学时2.1 人的内分泌腺2.2 激素的作用机制舍氮激素、类固醇激素和IP3/Ca2+第二信使系统)3 重要的内分泌腺及其调节 1学时3.1 下丘脑与垂体3.2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3.3 肾上腺3.4 胰腺3.5 性腺3.6 其他脊椎动物的激素4 无脊椎动物的激素第十二章动物的神经系统与动物的行为 3学时1 动物的神经系统 2学时1.1 神经冲动1.2 突触传递1.3 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1.4 神经系统的进化1.4.1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1.4.2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1.5 人脑的结构与功能1.6 感受器1.6.1 感受器的生理1.6.2 躯体和内脏感受器1.6.3 光感受器1.6.4 声音感受器1.6.5 化学感受器2 动物的行为 1学时2.1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2.2 动物的发生第十三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3学时1 动物的生殖 1.5学时1.1 动物的生殖方式(无性和有性)1.2 生殖周期和模式1.3 动物的生殖系统1.3.1 无脊椎动物的生殖系统1.3.2 脊椎动物的生殖系统(以人的生殖系统为例)1.4 有性生殖的机制1.4.1 雌雄配子的发生1.4.2 受精1.4.3 胚胎保护1.5 人的性生理2 动物的发育 1.5学时2.1 受精过程2.1.1 顶体反应2.1.2 皮层反应2.1.3 卵子的活化2.2 早期胚胎发育2.2.1 卵裂2.2.2 原肠胚的形成器官发生2.3 羊膜动物的发育2.4 发育机制2.5 衰老第十四章生物的遗传 3学时1 遗传信息的流向 1.5学时1.1 基因、酶与代谢➢通过介绍A.Garrod的假设、G.W.Beadle等的假设,让学生了解遗传信息的流向:从基因、酶、到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