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我收获——全程参与“课例研究”活动所获(合肥市海顿学校小数组刘付菊)在北师大马教授等专家指导下,我校的“文化创建项目——课例研究”活动于12月已完满落幕。
并确定“海顿教育”为我校的文化标签。
“海顿教育”是促进全体师生“与真同行”的教育,即培养具有“寻真理”、“做真人”、“谋真事”、“求真知”等整全人格的教育。
此项活动分别于2015年10月12日、2015年10月23日、2015年11月6日共开展三次,倘若加上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后续的整理工作实际上历时近四五个月的时间。
加上正常的教学任务,这几个月确实比较累,但累的充实,累的值得!尤其是在每次活动中听完北师大马建生教授、我校刘昌福校长和曙宏小学方义伦副校长3位专家的专业点评后,总是有一种收获满满的感觉。
现将在本次“课例研究”活动中的收获与我校的“求真课堂”理念进行如下整理:第一篇:自主探究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并会学,已经成为共识。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创设情境,启发和激励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
师生共同构建一个“认知平台”,设置恰当的情境去创设一个有问题令人困惑,有悬疑引人思索,从而激发学生带着困惑和悬疑兴致盎然地在不断观察、研究、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寻求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满足他们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
本次“课例研究”活动的研究课例是盛祝梅老师执教的《简单的周期》(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内容)。
马教授针对“情境的创设”明确指出:“创设问题情境”很重要,但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不应流于形式。
比如,就《简单的周期》这节课而言,完全可以借助“魔术箱”的活动,通过变换方式的形式贯穿整节课的始末。
刘校不仅在每一次的“课例研究”汇报会上反复强调,在每一次学校的教研活动中也都反复的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始终认为,没有每位同学“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都是白交流。
充分说明“自主探究”的重要性。
二、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同时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脑想、尝试练、动手做、进行自主探索的活动。
如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点破,留给学生思考;学生自己能总结的定义、性质、公式、规律等,教师不暗示,让学生自己补充完善;学生能进行的操作活动,教师不要代替,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次课例研究中,盛老师过于小心翼翼,总是担心把问题教给孩子后孩子们不能很好的完成,引导过多,导致学生并未能真正的进行自主探究。
经过专家们的指导外加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磨课后,最终实现了最后一次的“靓丽展示”!敢于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表达……当然也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
三、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学会应用,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感受到自主探究成功后的愉悦。
第二篇:合作交流在10月23日的第二次课例研究的专家点评环节中,对盛老师本次执教的课马教授和方校长进行一致肯定——认为在本次课例教学中,生本理念落实到位了;小组合作交流比较真实(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在参与交流);小组汇报交流成果后孩子都是面带笑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的(体现了学生获得了满满的满足感)。
但两位专家也一致认为,合作交流安排的太多了,从而让人觉得没有重点。
那究竟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呢?又该如何交流呢?根据两位专家提出的建议,我到学校图书馆借阅了相关书籍,外加在网上查阅了相关文章后得出如下想法:恰当的内容及指导是成功的关键(一)内容的选择合作交流的问题必须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合作热情,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单个学生难以独自完成的复杂问题,是学生感到疑惑不解、易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必须经过交流、争议、思维碰撞和相互接纳才能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明确化与合理化。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小组合作交流的内容:1.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提高兴趣的同时,也能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2.选择开放性的内容,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拓展思维空间;3.选择有探究性的内容,可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欲望;4.选择有层次的内容,可以扩大参与面,尽可能兼顾到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5.选择有挑战性的内容,适度的挑战性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激情的最好的“催化剂”,难度要控制在“跳一跳就可摘果子吃”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会努力的去摘。
来之不易才难忘,太难太易都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说,选择恰当的内容是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关键。
(二)教师的指导但是,再好的剧本没有好导演,也不会成为惊世之作;再好的跑车,没有好车手也不可能开到最快最精彩;再好的内容,没有正确的指导,也达不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数学中的合作交流,更多的是需要合作者之间的表达与倾诉,两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表达或只有倾听都不可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我们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不习惯听别人的发言,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合作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很多学生往往是一涌而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到后来谁也不知说了什么。
因此合作时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这一做法能使孩子们的说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启迪,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目标,从而达成有效的合作交流。
第三篇:充分表达在盛祝梅老师第一次课例研究教学后,马教授明确指出:“老师不允许说半句话!不能张口说了半句,等着学生接后半句——决不允许!这个接半句话恰恰是低水平的表现。
倘若长期下去形成习惯之后,我们的孩子就和人家的孩子有区别了。
所以,我们老师上课决不允许讲半句话。
一定要教孩子说完整的话,这个话该怎么来设问,我倒是觉得你们可以看看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个优秀的老师课堂中的提问是要认认真真的加以设计的,核心的要设计那么三两个问题,跟教学目标有关联的、有张力的。
”马教授的这句话充分说明,课堂上让孩子充分完整的进行表达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多说。
为何要让学生多说?如何让学生多说?现将平时阅读相关文章所获以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积累得一些方式方法进行如下分享:1.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为什么要“说”语言是思维的具体体现,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
没有语言,思维就很难得以表现。
除此之外,数学语言还具有逻辑性、思维性等特点,对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可以暴露学生错误的思维过程,从而纠正错误,明确思路,培养正确的数学思考方法。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要敢说、多说,还要说得明了,说得精彩。
2.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要“说”些什么(1)说“心中疑惑”在学生进入一堂新知识的学习课堂中时,会产生许多疑惑。
这时,学生就需把这些疑惑说出来,经过老师的解说,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
如:学生在学习《简单的周期》时,为了确定任意一盆花的颜色,课堂上老师所出示的数量比较小,所以很多孩子是利用画图形表示的;有的孩子是写出相应的颜色,一个一个排下去的;有的则是利用列式计算的方法确定的,等等。
而最后当盛老师将方法进行优化时的,很明确的是想让孩子们都采用列式计算的方法。
而孩子们虽然没有直接质疑“为何用画一画的方法不行?”但在解决每个环节中的问题时,都有孩子始终是用画一画的方法解决的。
倘若此时这部分孩子敢于说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再适时加以明确: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找出这么多解决方法,你们所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可行的,只是在解决数据较大的问题时,为了确保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出答案,还是列式计算比较快。
再加上他们在之前计算稍大的数据时的经验,他们很容易接受这一事实,并定会在当他们再遇到大数据时,自己就会主动优化选择列式计算的方法。
(2)说“脑中所想”在“新授”课堂上,遇到新题目时,要求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有创造性的思考,思考该题该如何解答,再让学生把思考的动机、过程、结果有条理地说出来。
如:盛祝梅老师在执教《简单的周期》这一课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等。
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通过思考、说练、判断、比较,学生所学习的不仅是一道题目的解答方法,而是这一类型题目的解决原理。
(3)说“课堂小结”一堂课结束前,需要学生归纳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将内容总结、概括、归纳,用准确的语言加以展示。
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
这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绝好机会,此时如果时间允许,那么就应让学生自己来多说一些,说的不全的地方老师再做补充,切不可包办代替。
3.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应该怎样“说”(1)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我去年从起始的一年级接班的,现在是二年级。
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而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为了训练孩子们这方面的能力,在备课时,我经常会反复阅读《教师用书》,体会并揣测编者的编写意图,并向同办公室经验丰富的吴冬云、黄漫两位老师请教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如何表述才规范;该如何说学生才能比较容易理解……以确保在进行课堂教学是能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
(2)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在数学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可采取:教师点名说、学生自由说、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来“说”。
①教师点名说教师在出示一个新问题后,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理清自己的思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指明要某个学生说一说。
②学生自由说教师给定范围,学生举手发言,自由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