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第一讲绪论(3课时)一、教育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并寻求教育价值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类17世纪以前,所有关于教育的思考和探索都属于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孔子、孟子、荀子、《学记》(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英国洛克《教育漫话》1693法国卢梭《爱弥尔》1762瑞士裴斯泰洛齐《天鹅之歌》1825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1803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一是教学研究朝向实证化方向发展;二是杜威教育学的问世;三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1956布鲁纳教育过程 1963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1975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1972三、中国教育学的百年求索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自20世纪初开始学习借鉴西方教育学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学初步形成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的深化研究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是一种专门的知识体系——懂教教育学是探索并回答教育规律——会教教育学是寻求并选择教育价值——爱教教育学是要引导人们进行创造——善教第二讲什么是教育(3课时)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1.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2.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3.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递(二)教育本质的界定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为人的发展而有意识建构的双向互动的活动与交往系统。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1.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人,具有可塑性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有可教育性3.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具有能动性或主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三)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条件、内容、方法。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日趋完善(三)未来教育1.关注人的自由发展2.关注教育技术的运用3.关注学习的个别化、个性化四、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三讲教育与人的发展(3课时)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类发展与个体发展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二、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1.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二因素:遗传、环境三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四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2. 从逻辑上分析主体因素(先天与后天)客体因素(环境与教育)二、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主体先天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先天因素指个体出生时机体结构所具有的一切特质,主要包括遗传素质和由基因控制的成熟机制。

1.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 关于“遗传决定论”(二)主体后天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体后天因素指个体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征,涉及到个体的体质、知识、经验、能力、态度、个性等内在素质。

1. 后天因素是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2. 后天因素影响人对环境和教育的选择和作用方式3. 后天因素影响人对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和实现的努力。

4. 关于“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三)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和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环境分为不同的类型: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小环境与大环境;逆境与顺境。

1. 环境是人借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的发展的现实根基与资源2.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 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4. 关于“环境决定论”三、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的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是包括受教育者自身在内的人的有目的地学习、培养、锻炼和建构的成果。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的潜在的可能因素在人的现实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改变人在自然状态下自发的发展过程,以期形成教育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

四、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1. 婴儿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2. 幼儿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3. 童年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4. 少年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5. 青年期的发展特点与教育第四讲教育与社会发展(2课时)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的权利(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知识——内容特征——价值传统——变革二、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3.教育的生态功能4.教育的文化功能(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1.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2.演变及其现实表现古代社会现代社会当代社会我国现实(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2.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三)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四)教育现代化第五讲教育目的(3课时)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应然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实然(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所谓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

理解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二是在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上,必须警惕庸俗的唯物主义,即那种将社会制约性作机械决定论的理解(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基本类型:教育的内在价值教育的外在价值教育的理想价值教育的工具价值历史上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也有人试图调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企图实现二者的兼顾和协调,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经做过尝试。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三大社会形态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社会形态”第二种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马克思是从人的三种关系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从人与自我的关系看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3.准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通了道路。

其次,超越人的劳动能力发展,并追求人的发展的更高层次目标是人的解放历程的重要进步。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识,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表述(二)教育目的的实现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第六讲课程(3课时)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一、课程问题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1.课程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