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护理安全管理

医疗护理安全管理




效措施,着力改善患者安全。 (二)建立医院安全事件报告平台,提供有效、便捷的报告 途径,鼓励医务人员全员参与,自愿、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 件、近似错误和安全隐患,同时医院应制定强制性报告事项 。 (三)对报告的安全事件进行收集、归类、分析、反馈。对 严重事件有根本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落实并反馈结果。 (四)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采用系统脆弱性分析工具, 针对医院存在的薄弱环节,主动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 (五)加强患者安全教育与培训,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 患者安全文化。 (六)加强对医务人员暴力伤害的防范。
目标四
目标五 目标六 目标七
目标二 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目标三 确保用药安全 目标四 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目标五 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目标六 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目标七确保用药安全 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八 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九 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目标十 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23
环节质量管理:
主要是对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实践所进行的质量 管理,包括病人从就诊到入院、诊断、治疗、 疗效评价及出院等各个医疗环节的管理。目前, 环节质量管理主要集中在一些关键性环节和重 点对象,如:三级检诊、会诊、查房、大手术、 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疑难病人救治、病历书写、 新技术应用、医疗安全以及出问题的工作人员 和特殊操作等。对重点环节和对象要采取全面 检查、抽样检查或定期检查,也可采用数理统 计方法分析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一般环节质 量管理,可采用现场控制的方法,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
24
终末质量管理:主要是以数据为依据综
合评价医疗终末效果的优劣。
25
医疗质量管理的三级网络组成:个体质
量控制、科窒质量控制、院级及机关职 能部门的质量控制。
26
个体质量控制:各级医务人员都应当对
其进行的所有工作进行自我管理,同时 也强调相互监督,形成一种协调约束机
制。它是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全过程管
【目标十】 加强医学装备 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一)建立医学装备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遵从
安全操作使用流程,加强对装备警报的管理。完 善医学装备维护和故障的及时上报、维修流程。 (二)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的培训制度,为医 务人员提供相关培训,确保设备仪器操作的正确 性和安全性。 (三)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标 本采集、检测、报告的安全操作流程,建立相关 监管制度,确保临床实验室及标本的安全。 (四)落实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
医疗护理安全管理
寻甸县中医医院 李翠玲 2017年3月
1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 (2017版)
2
2017年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三
2017年以前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017年 目标一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七】 防范与减少意外伤 害
(一)加强高风险人群管理,制定重大医疗
风险应急预案。 (二)评估有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压 疮)等风险的高危患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 意外伤害的发生。 (三)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 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 (四)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关于跌倒、坠床、 压力性损伤等的健康教育。
【目标五】 落实临床 “危急值”管理制度
(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
落实操作流程。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 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 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 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 刻干预的指标。 (三)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 。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 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提高用药安全 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 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 医嘱 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 生错误
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目标八 目标九 目标十
2017年以前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 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 目标三: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 医嘱。 基本要求 目标四: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目标五: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标六: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目标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目标十: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15
医疗安全管理意义 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工作者、广大医务人员和 病人以及家属共同地心愿,也是标志医疗质量 高的体现;医疗不安全则是医疗管理工作水平 低下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管理者对医疗安全 管理工作不力或不善以及对策不力,致使不安 全因素不能有效地控制,不能有效地防范医疗 事故的发生或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不能有效 地避免不良后果,而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痛苦、 人身损害,残废或死亡的情况,这些现象并非 是偶有发生的,所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工作, 是全面提升医疗质量的关健,其意义重大。主 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目标四】 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



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 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有创操作的 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 (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
【目标三】 确保用药安全
(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
、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 、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 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 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 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 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21
随着医疗市场的出现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疗质量内涵不断扩大。广义的医疗质 量还包括:工作效率、医疗费用是否合 理、社会对医院整体服务功能评价的满 意度。它将医疗质量的内在特性与外在 特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新时期 对医疗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22
医疗质量管理包括:基础质量管理、环
节质量管理、终末质量管理三部份。 基础质量管理:主要是对医疗工作需求 的各要素所进行的质量管理,包括人员、 时间、技术、设备、物资和信息六个方 面。基础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 政治教育、质量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 落实和奖惩来进行。
19
二、 医院质量管理与医疗质量管理 医院质量管理:是指医院各项工作的
综合性系统化质量管理,是医院各部门 和各科室质量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是 医院六要素(人、财、物、设备、任务、 信息)发挥作用的集中表现,也是医院 管理的有机组成部门。
20
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质
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作好坏 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前途和命运。传统的 医疗质量限定为对医疗效果的评价,是 一种狭义的医疗质量概念。其中内容包 括:诊断是否正确、迅速、全面:治疗 是否有效、及时、彻底:治愈住院时间 是长是短:有无由于医疗而给病人增加 痛苦或损害等4个方面。
16
医疗不安全就不会产生高质量的医疗效果。医
疗活动过程无非是朝着二个结果转化,源自个是 朝着好的方面转化,另一个是朝着不好的方面 转化。但不管是哪种结果,都是多种因素作用 于医疗活动所引起的,其中医疗活动不安全因 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得十分明显,有的可能是构 成不好结果的直接原因,引出轻病变重病,一 病变多病,完整的机体变残废或死亡的严重后 果。所以,可以认定,医疗安全与医疗效果是 并存于医疗活动中的因果关系,没有完善的医 疗安全管理,要想获得良好的医疗效果,是不 可能的。
【目标八】 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 全
(一)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有
效沟通。 (二)为患者提供多种参与医疗照护过 程的方式与途径。 (三)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相关培训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四)注重保护患者隐私。
【目标九】 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 件
(一)领导班子重视,定期听取患者安全工作汇报,采取有
一、 医疗安全界定和医疗安全管理意义 (一)、医疗安全和医疗不安全的界定 1、医疗安全的界定 医疗安全是指:病人在医院医疗过程中 不发生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 能上的障碍、缺陷或死亡。
14
2、医疗不安全的界定 医疗不安全是指:病人在医院医疗过程 中,凡是由于医疗系统的低能状态、医 疗管理过失或医务人员医疗不当等原因, 而给病人造成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 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缺陷或死亡, 均属医疗不安全的范畴。 医疗机构在评价医疗安全与不安全时, 应不能超越当时所允许的范围和限度; 在制定医疗安全管理标准时,应考虑当 时的执业环境及其允许的范围与限度为 依据。
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 目标一】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
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患者由至少两种 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 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不得采用条 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 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 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 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