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斜拉桥(第一章) (正式)

斜拉桥(第一章) (正式)



一Hale Waihona Puke 索面位置单索面竖直双索面
索面在空间可布置成单索面和双索面;
双索面又分为竖直双索面和倾斜双索面。
斜向双索面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单索面要求主梁采用抗扭刚度较 大截面。
(a)

采用双索面,扭矩可由拉索轴力
来抵抗。
(b)

斜向双索面对抵抗风力扭振有利。 倾斜双索面采用倒Y型、A型塔。
(c)
等的非对称。

边跨与主跨之比与整体刚
度、端锚索的应力变幅有很
大关系。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主跨汽车作用时,会增加端锚索应力,边跨汽车荷载作用时,会减少端锚 索应力。

拉索的疲劳强度是边、中跨允许比值的判断标准。 边中跨比为0.5时,可对称悬臂施工至跨中合拢; 一般边中跨比<0.5,边跨设置端锚索,使中跨有一段悬臂施工是在有后锚
的情况下进行。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边跨小时,边跨拉索短,刚度 相对大,边跨对索塔的锚固作 用大,主跨刚度相应增大。

合理的边主跨之比在0.40附近,
钢斜拉桥的边跨比相同跨径混
凝土斜拉桥小。
双塔三跨式斜拉桥布置的边跨/中跨比考虑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2.独塔双跨式 可以两跨相等的对称或两跨不等的非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索塔横桥向布置:独柱型、双柱型、门型或H型、A型、宝石型或倒
Y型等。
斜拉桥塔形示例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二、塔的高跨比 索塔高度从桥面以上算起。

主跨径相同情况下,索塔高度低,拉索水平倾角小,拉索垂直分力对
主梁支承作用就小;反之,索塔高度愈大,拉索水平倾角愈大,拉索对 主梁支承效果也愈大。

②用长拉索将中间塔顶分别 锚固在边塔的塔顶或塔底加 劲(如香港汀九桥);

③加粗尾索并在锚固尾索的梁
段上压重,增加索的刚度(如湖
南洞庭湖大桥)。
多塔斜拉桥中桥 塔示例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4.辅助墩及外边孔
边孔设置辅助墩,根据边孔高度、通
航、施工安全等具体情况而定。 当边孔设在岸上或浅滩,在边孔设置
单索面与双索面布置的对比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二、索面形状
拉索在索面内布置三种基本类型: 辐射形、竖琴形和扇形。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1. 辐射形:拉索与水平交角大,垂直分力对主梁支承效果好,与竖
琴形相比,可节省钢材15~20%。

拉索集中锚固在塔顶,构造复杂,局部应力集中,施工和养护困难。
索(背索)。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2.地锚式斜拉桥
单跨式斜拉桥全桥只需一个索塔。拉索水平分力由相应的地锚来承担。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3.部分地锚式斜拉桥 在主跨很大,边跨很小等特殊情况下,少数斜拉桥采用部分地锚式的锚
拉体系。

三、按照塔高度不同,有常规斜拉桥和矮塔部分斜拉桥体系 矮塔部分斜拉桥由于拉索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刚度,要求主梁刚度较大。 拉索只提供部分刚度,由此得名“部分斜拉桥” 。受力性能介于梁式桥
拉索倾角不等,锚具、垫板的制作、安装较复杂。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2. 竖琴形:拉索所有倾角相同,索与塔、主梁的连接构造简单。外观简 洁美观,无视觉交叉感。

缺点:拉索倾角小,用量多。 3. 扇形:兼有辐射形和竖琴形优点,获得广泛应用。但对索在塔和主梁上
的锚固位置、构造要求及施工工艺要求较高。
辅助墩,可以改善结构的受力状态。
辅助墩受压时,减少了边孔主梁弯矩; 受拉时则减少了中跨主梁的弯矩和挠
度。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第三节 索塔布置

一、索塔的形式 单索面和双索面斜拉桥索塔的纵、横 向布置形式:


索塔沿桥纵向布置:
有独柱式、A字型、倒Y型等。 单柱式主塔构造简单; A型和倒Y型顺桥向刚度大,有利于承 受索塔两侧斜拉索的不平衡拉力;A型 还可减小搁置在塔上主梁的负弯矩。
第五节 主要结构体系


第一节 概述
斜拉桥三大组成部分: 主梁、索塔、斜拉索。
斜拉桥的受力体系
斜拉桥中主梁的受力特点
斜拉桥中塔和索的受力特点

现代斜拉桥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稀索布置,主梁较高,受弯为主,拉索不易更换;
第二阶段:中密索布置,主梁较矮,可更换拉索; 第三阶段:密索布置,梁高减小,采用梁板式开口截面。
混凝土主梁索距宜4m~12m;钢主梁索距宜8m~24m。
第五节 主要结构体系
一、四种不同的结构体系

1.飘浮体系


漂浮体系特点:塔墩固结、塔梁分离。
除两端支承外,其余全部用拉索悬吊,在纵向可稍作浮动的多跨弹性支 承连续梁。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优点:主跨满载时,塔柱处主梁无负弯矩峰值;主梁变形和内力变化平
优点:结构整体刚度好,主梁挠度小。 缺点:固结处负弯矩大;为了消除温度应力,要求墩身具有一定柔性,常
用于高墩场合。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二、按索的锚拉体系不同而形成三种结构体系
1.自锚式斜拉桥 拉索分散锚固在主梁上。水平分力由主梁轴力平衡。

端支点处拉索索力最大,对控制塔顶变位起重要作用,被称为端锚索或边
和斜拉桥之间。
日本小田原斜拉桥
对称布置。

不对称布置时,边跨与主跨比例为
0.5~0.8,多数接近0.66;

两跨相等时,由于失去了边跨及辅助
墩对主跨变形的有效约束作用,较少采
用。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3. 三塔四跨式和多塔多跨式 斜拉桥很少采用三塔四跨式或多塔多跨式。因为中间塔塔顶没有端锚索来 限制变位。

必须采用时,①可将中间塔做成刚性索塔(如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桥);
边跨L 1 端锚索 桥塔 主跨L 2 桥塔 边跨L 1 端锚索 主跨L 2 桥塔 端锚索 边跨L1
边墩(或桥台) (a)双塔(三跨式)
边墩(或桥台) 边墩(或桥台)
边墩(或桥台) (b)独塔(双跨式)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1.双塔三跨式
主孔跨径大,适用于跨越
较大河流。

边跨相等的对称或边跨不

3.塔梁固结体系
塔梁固结并支承在墩上,但塔墩

分离。主梁相当于顶面用拉索加强的
一根连续梁或悬臂梁。

缺点:① 中孔满载使塔顶产生较
大水平位移,增大主梁跨中挠度和边
跨负弯矩;

② 需设置大吨位支座。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4. 刚构体系
塔、梁、墩相互固结,形成跨内具有多点弹性支承的刚构。

根据桥位、地形、跨径需要,可选用独塔、双塔或多塔布置。
边跨L 1 端锚索 桥塔
主跨L 2 桥塔
边跨L 1 端锚索
主跨L 2 桥塔
边跨L1 端锚索
边墩(或桥台) (a)双塔(三跨式)
边墩(或桥台) 边墩(或桥台)
边墩(或桥台) (b)独塔(双跨式)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二、跨径布置 典型为双塔三跨式和独塔双跨式;特殊也可独塔单跨及多塔多跨。

混凝土斜拉桥最大跨径可达700m; 钢斜拉桥最大跨径可达1300m; 结合梁斜拉桥最大跨径可达1000m。 混凝土斜拉桥经济合理跨径200m~500m。
混凝土斜拉桥-荆州长江大桥500m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第二节 总体布置
主要解决索塔、跨径、拉索及主梁布置;
塔高与跨径间的关系等。 一、索塔布置

郑重声明:斜拉桥与悬索桥PPT为陈从春 等主编《大跨度桥梁》配套课件,版权 属于彭大文老师和陈从春老师,授权交 通出版社供购买本教材的师生使用,任 何人不得传播或用于商业目的。
第一篇 斜拉桥与悬索桥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总体布置 第三节 索塔布置
第四节 拉索布置

索塔的高度应由经济比较来确定。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双塔三跨式宜取0.18~0.25;独塔双跨式宜选用0.30~0.45。 单以提高塔高来取得全桥刚度是不经济的,应加强端锚索及采用地锚方 式,此时,高跨比宜选用低值。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第四节 拉索布置
拉索采用抗拉强度高、抗疲劳性能好和弹性模量大的高强钢丝及钢绞线等 制作。
缓,受力均匀;地震时全梁纵向摆荡,起抗震消能作用。

缺点:采用悬臂施工时,塔柱处主梁需临时固结。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2. 半飘浮体系 特点:塔墩固结,主梁在塔墩上设置竖向支承,主梁成连续体系或非连
续体系。

墩顶设置可用来调节高度的支座,经济、美观上都优于飘浮体系。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斜拉索的索形对比
拉索布置的三种
基本类型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三、索距布置
索距:索面内相邻两根拉索的间距。
早期斜拉桥为“稀索”,现代斜拉桥为“密索”。
稀索向密索的发展
第一章 总体布置与结构体系

密索优点: 1)索距小,主梁弯矩小; 2)索力小,锚固点构造简单; 3)锚固点应力流变化小,补强范围小; 4)利于悬臂架设; 5)易于换索; 6)断面轻柔,美感度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