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20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 南方人口增多【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故A正确;B的说法绝对化;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与材料无关。
2.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
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等处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的统治,故B项正确;解决粮食供应只是次要目的,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视角是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不是防范少数民族骚扰,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革除保守势力干扰确实是迁都的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3. 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洛阳B. 长安C. 平城D. 建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A项正确;B项是西安,排除;C项是北魏原来的都城山西大同,排除;D项是南京,排除。
故选A。
4. 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江南地区开发B. 北方战乱频繁C. 经济重心南移D. 民族交融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北方不断战乱,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故B正确;A、C、D 所述都是北民南迁的影响,排除。
5. 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
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 高昌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业B. 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C. 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D. 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D正确。
材料中体现不了高昌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故A错误;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故C错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抓住土地买卖问题和安西都护府设置后唐朝统治政策是否能得以推行的影响。
6. 唐代诗人卢照邻有诗评武则天“居中履正,禀和体微。
仪刑赤县,演教椒闱。
陶钧万国,丹青四妃。
河洲在咏,风化攸归”;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中有“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
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
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元代叶颙《唐武则天传·樵云独唱》卷四中有“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钗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
据以上关于武则天的评价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武则天A. 当政推动社会繁荣B. 治国才能值得肯定C. 当政有违儒家伦理D. 有虚怀纳谏的胸襟【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河洲在咏,风化攸归”“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
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谁信裙钗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等信息可以看出,诗人们高度肯定武则天的治国才能。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排除A项;C项观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材料肯定的是武则天的治国才能,没有反映具有虚怀纳谏的胸襟,排除D项。
7. 《中国通史》记载: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
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
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
据此可见唐太宗A. 意在解决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B. 未建立有效管辖民族地区的地方制度C. 处理民族方式是武力与怀柔相分离D. 为统一多民族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主要意思是:唐太宗平定东突厥之后,设立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等一系列的少数民族政策。
唐太宗的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故A 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地区管辖制度,故B错误;在平定东突厥之后,设立羁縻府州,是武力与怀柔政策相结合的措施,故C错误;上述材料主要是对唐太宗少数民族政策的描述,未涉及统一多民族建立的有关信息点,故D排除。
8.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A. 杜牧B. 孟浩然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确定材料内容中唐诗的特点,然后再依据四位唐朝诗人诗风特点来排除错误项,最后再依据诗人生活的时间来确定正确的答案。
杜牧是晚唐诗人,在时间上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排除。
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而材料内容是史实的真实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诗的特点,在时间上也相符合。
白居易在时间不符合,他出生在安史之乱后。
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唐诗的发展9. 赋税制度是古代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关于魏晋时期的租调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B. 按户征收粮或绢帛C. 保证了农民充足的劳动生产时间D. 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时期的租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按户征收粮或绢帛,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但租调制下成年男子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因此不能保证农民充足的劳动生产时间。
故选C,排除ABD。
10. “(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 是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 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C. 充分的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D. 君相权矛盾得以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可知,三省六部制度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C项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度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不可能有效限制皇权,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度虽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没有解决两者的矛盾,故D 项错误。
11. 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
”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A. “调”是指缴纳一定量的谷物B. “租”是指缴纳一定量的绢和布C. “庸”是指缴纳一定的银子代役D. 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生产时间具有一定的保证【答案】D【解析】【详解】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选项符合题意。
租即田租,每年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A选项错误。
调指的每年定期缴纳一定的绢布,B选项错误。
庸则是力役,百姓定期向官府服力役,C选项排除。
12. 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 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 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 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 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由于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导致赋税的改革,而不是赋税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根据“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项;是由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除D 项。
【点睛】均田制是建立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的基础上的,土地兼并减少了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从而最终导致均田制的崩溃和赋税制度的改革。
13. 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B.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C.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名额D.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朝廷预授的“阵图”【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立通判监督知州,B符合题意,故选B;结合所学可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下,扩大科举考试录取名额,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武将带兵打仗要按朝廷预授的“阵图”,ACD都是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14. 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
这说明A.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 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外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C正确;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外危机。
因此,ABD三项的叙述都是不正确的。
故选C。
15. 面对新法,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在献上《流民图》的同时,又上书言:“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
”司马光也认为废除新法,“雨必沾洽”。
这说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A. 出现用人不当现象B. 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C. 群众强烈不满新法的推行D. 新法违背了自然规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体现的是保守派对王安石变法的攻击,这主要是因为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触犯了守旧派的既得利益,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用人不当的说法,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群众不满新法的实施,反观变法的内容可以新法有很大一部分保护了广大农民的阶级的利益,C选项排除;新法违背了自然规律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