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起搏器
起搏器的组成部分与电路
➢ 脉冲发生器: 电路/电池
➢ 电极导线 阴极/人体组 织 阳极
➢ 其它 传感器
脉冲发生器
电极导线 阳极
起搏器的组成
➢ 脉冲发生器
➢ 电极导线
电极导线
作用:
–探测(感知) 心腔内电信 号
–将电刺激传 到心肌层
组成: – 导体 • 连接器杆 • 绝缘体 • 电极
起搏器的分类
➢
分代
名人称工心脏起时搏间器的分代及功能 基本功能
第一代
固律型
1958年 起搏
第二代
按需型
1967年 起搏、感知
第三代
生理性
1978年 起搏、感知、各种生理功能
第四代
自动化起搏器 1994年 起搏、感知、各种生理功能、自动化功能
➢ 第三代生理性起搏器在起搏与感知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生理性功能。 例如频率适应性起搏功能,这一功能使起搏器的起搏功能更加接近人体正常窦房 结。窦房结不仅是人体心脏的最高级频率的起搏点,而且还有良好的变时性。在 机体代谢率不同时窦性心率则有相应变化,睡眠时窦率低,活动时窦率快,这种 特点称为窦房结的变时性。具有频率适应性起搏功能的生理性起搏器也有这种变 时性,其通过脉冲发生器内置的感知器可以感知和了解佩带者的活动状态,随之 起搏频率自动调整和变化。
P: 起搏 (抗心动过速)
S: 电击 (转复/除颤 ) D: 双 (P+S)
O:无
S: 单腔
(A 或 V)
O: 无
S: 单腔
(A 或 V)
O: 无
R: 频率应答 O: 无
O: 无
普通起搏器分类
可根据电极导线植入部位进行分类:
➢ 单腔起搏器。分为VVI起搏器(电极导线放置 在右室心尖部)和AAI起搏器(电极导线放置在 右心耳)。
北美和英国起搏及心电生理学会代码(NBG代码)
I
II
起搏的心腔 感知心腔
III 对感知 的反应
IV 程控功能 频率适应
V 抗快速心律 失常功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 心室
V: 心室
T: 触发
P: 频率和/或 输出简单程控
A: 心房
A:心房
I: 抑制
M: 频率、输出、 灵敏度、方式 等多项程控
D: 双腔 (A+V) D: 双腔(A+V) D: 双重 (T+I) C: 通讯遥测
人工心脏起搏器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史
➢ 永久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可植入体内的电子治疗仪, 通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激动和收缩达到治疗 目的。自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 40多年间,起搏器制造技术和工艺快速发展,其 功能日趋完善。目前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已成为 一种常规治疗技术,为临床广泛应用。
起搏器的历史
➢ 第一部导线经由静脉植入的人工心脏起搏器(1958年) ➢ 起搏器的进步
起搏器的歷史
1.起搏器系统
起 搏器系统由脉冲发生器及电极组成。 脉冲发生器埋植在胸大肌上方的皮下组织 中。脉冲发生器体积小,但其中有电池, 还有几万个元件组成的多种高集成电路, 分别负责起搏器的各项功能。电极导线的 顶部及体部有起搏和感知的金属电极,负 责起搏器的起搏和感知功能。电极导线经 周围静脉植入,放置在相应的心腔,紧贴 心内膜,其尾部与脉冲发生器的连孔相连。 起搏电极有单极与双极之分。单极电极导 线的顶部电极(—)与脉冲发生器金属壳 (+)构成单极起搏和感知,双极电极导 线的顶部电极(—)与体部的环状电极 (+)构成双极起搏和感知。
➢ 三腔起搏器
左心房+右心房+右心室的三腔起搏 (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
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的三腔起搏 (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 四腔起搏器
➢ 双心房+双心室(治疗心力衰竭伴阵 发性心房颤动)
AAI型起搏器
VVI型起搏器
双腔起搏器
三腔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
➢ 感知灵敏度是指感知器能够感知自身心电活动的最低幅度,常以毫伏 (mV)为单位。例如感知灵敏度设为2mV时,则2mV或2mV以上的自身 心电活动能被感知器感知。感知灵敏度可以调整和程控。可以看出, 感知灵敏度的数值越小,感知灵敏度就越高。自身心电活动幅度的实 际值与起搏器感知灵敏度的比值称为感知安全度。例如自身心电活动 (P波或QRS波)振幅为2mV,而感知灵敏度设在0.5mV,此时感知安全 度为(2mV/0.5mV)x100%=400%。一般感知安全度在200-300%以上。
➢ 双腔起搏器。植入两支电极导线,常分别放在 右心耳(心房)和右室心尖部(心室),进行 房室顺序起搏。其中自身心房P波被感知,经 DDD起搏器传导后引起心室起搏。VAT则是其 常见的一种工作模式,即佩带DDD起搏器的 患者自身心房率(窦性心律)正常,而房室结 传导功能较差时的工作模式。临床目前应用的 起搏器99%以上都是单腔或双腔起搏器。
心率随活动量改变
心率 (bpm)
频率适应性起搏 固定频率起搏 正常心率
150
100
醒来
睡眠
静座
走路
奔跑
50
0
日常活动
休息
起搏器功能及类型
随着起搏器工作方式或类型的不断增加,起搏器的各种功能日趋复杂。为便 于医生、技术人员、病人间的各种交流,国际心电图会议和心脏起搏会议制
订了起搏器的代码,具体见表
⑴单腔起搏器:
➢
①VVI起搏器:电极导线的头部放置在右室心尖部的肌小梁处;
➢
②AAI起搏器:电极导线头部放置在右心耳的梳状肌内。
⑵双腔起搏器:两支电极导线常分别放在右心耳(心房)和右室心尖部(心室),进行房
➢
室顺序起搏。
⑶三腔起搏器:
➢
①双房(左房+右房)+右室的三腔起搏(治疗和预防阵发性房颤);
➢
➢ 按放置时间: 临时起搏器: 起搏电极放 置时间一般在1~2周内,最长不超 过1个月。脉冲 发生器置于体外 永久起 搏器:起搏电极长期置于 心内膜下。 脉冲发生器置于胸前左侧或右侧部位胸肌膜 与皮下组织之间的囊袋内。
➢ 按起搏器的性能: 固有频率起搏器 按需型起搏器 抗快速心律失常型起搏器
➢ 根据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分成:
②右房+双室(右室+左室)的三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衰)。
⑷四腔起搏器:双房+双室(治疗患者同时有心衰和阵发性房颤)
临床目前应用的起搏器99%以上都是单腔或双腔起搏器, ➢
起搏器功能特点及分代
➢ 自1958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植入人类第一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至今已50 余年。50年来起搏器技术发展迅速,起搏器功能日趋完善。根据起搏器功能和特 点,可将人工心脏起搏器分成4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