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PPT课件】流行性乙型脑炎PPT课件

【医学PPT课件】流行性乙型脑炎PPT课件


临床分期
• 极期 (4~10天)
产生原因 临床表现 动脉血气
中枢性呼吸衰竭
周围性呼吸衰竭
假性延髓麻痹、延髓麻痹、脑 水肿、颞叶钩回疝、枕骨大孔 疝及低血钠脑病等
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肺部感 染、肺不张及高颈位脊髓炎等
发绀、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 不均(如潮式呼吸、间停呼吸、 双吸气及叹息样呼吸)
发绀、呼吸困难、气促等表现, 但呼吸节律始终是规则的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查
–乙脑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3~4天出现,脑脊液中最早第2天可测到, 2周达高峰,可作早期诊断,重型和极重型 病人中检出率较低。
临床常用,ELISA法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IgG抗体,出现迟(2周出 现,5~6周高峰),维持1年左右。有助于 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率最高:10岁以下儿童(其中2-6岁发
病率最高)Why?
疫苗接种后发病年龄发生变化,近年成人
发病率上升 Why?
人畜共患病--zoonosis
流行特征
流行特征
东南亚与西太平洋地区为主要流行区 我国新疆、西藏、青海及东北某些地区无此
病 亚热带与温带绝大多数发生在7、8、9月,
热带全年均可发生 高度散发性
临床分期
• 极期 (4~10天) –循环衰竭:少见—与中毒性痢疾鉴别 • 心功能不全、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消化道出 血、脑水肿、脑疝 • 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胃肠道出血
高热 抽搐
呼吸 衰竭
临床分期
• 恢复期 –体温2~5天内降至正常,神智转清、以后 语言、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恢复正常,多 于2周内完全恢复 –重症患者:需1~6月才可完全恢复。持续低 热、多汗、失语、流涎、吞咽困难、神志迟 钝、痴呆、瘫痪、癫痫样发作等恢复期症状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What’s wrong with them?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病原学 • 流行病学 •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并发症
• 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
• 预防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 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炎 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流行
急 极少见 1-2d
更急 早期 <24h 出现
有 一般无
异常 正常
乙脑特异性 IgM (+)
直肠拭子或灌肠 取便,镜检可见 WBC、RBC
脑型疟与乙脑的鉴别
• 相同点: 发热、意识障碍,发病季节 • 鉴别:取血液或骨髓涂片作疟原虫检查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
流行病 临床

表现
流脑 冬春季 皮肤 瘀点 瘀斑
病理解剖
• 软化灶形成
病理解剖
• 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血管周围炎性浸 润,形成“血管套”
病理解剖
• 胶质细胞增生:胶质小结、噬神经细胞 现象(neuronophagia)
乙脑患者 MRI 检查所示脑实质病变:丘脑部位 的高异常信号和脑组织肿胀
临床表现
• 潜伏期10~14天(4~21天) • 临床分四期(典型乙脑)
临床分期
• 后遗症期: 6个月后仍存在的症状称后遗症
–5%~20%的重型患者 –精神神经症状:失语、肢体瘫痪、意识
障碍、精神失常、痴呆等 –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34
乙脑的临床类型
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
轻型 <39℃ 清 不明显
— — 1周 —
普通 39- 浅昏 有 40℃
• 为嗜神经病毒,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
补体结合抗体(IgG)、中和抗体(保护性抗体) 及血凝抑制抗体(IgM)。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How? 人群易感性-Who? 流行特征-Where and When?
传染源
人和动物都可是传染源—人畜共患 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病毒血症期<5天) 动物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感染率
特异 性IgM (+)
预后
• 病死率在2~10%
轻型、普通型——大多顺利恢复 重型、暴发型——病死率可达20%以上, 存活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治疗
原则:早期治疗,综合治疗,积极防治 三大主症,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
• 病原治疗 • 一般治疗 • 对症治疗 • 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
病原治疗
• 无特效抗病毒治疗
临床分期
• 极期 (4~10天)
4.呼吸衰竭: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 原因
中枢性呼吸衰竭:脑实质炎症、缺氧、脑水肿、 颅内高压、脑疝和低血钠脑病→延髓呼吸中枢 病变。呼吸节律不均和幅度不均,如双吸气、 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等。
周围性呼吸衰竭:脊髓病变→呼吸肌瘫痪。先 快后慢,呼吸减弱,但呼吸节律整齐。
对症治疗
3.呼吸衰竭
✓氧疗——鼻导管或
面罩,低流量给氧
✓脑水肿——脱水治疗
✓保持呼吸道畅通—— 定时吸痰、翻身拍背、 化痰药、雾化吸入, 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
对症治疗
3.呼吸衰竭
✓气管切开或插管:
昏迷、反复抽搐、呼 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 发绀,肺部呼吸音减 弱或消失,反复吸痰 无效者,应及早气管 切开或插管,用呼吸 机
对症治疗
3.呼吸衰竭 ✓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兴奋剂 •洛贝林 •尼克刹米 •盐酸哌甲酯(利他林) ✓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血管扩张剂 东莨菪碱、654-2、酚妥拉明
对症治疗
• 循环衰竭
补充血容量;强心、利尿、升压
• 肾上腺皮质激素
✓多用于重型病人 ✓有抗炎、减轻脑水肿、解毒、退热等作用 ✓氢化考的松5~10mg/kg/d或地塞米松
• 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
一般治疗
• 住院隔离:防蚊、降温(室温控制 在30℃以下)
• 昏迷病人的护理:口腔护理,翻身 拍背吸痰,保护角膜,昏迷抽搐者 防止舌咬伤。
• 补充水、电解质及能量
对 症 治 疗:把三关
高热
抽搐
呼吸衰竭
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及时处理
对症治疗
• 高热、抽搐、呼衰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三大 主要症状
重型 >40℃ 昏迷 明显
偶有 — 1-2周 多无 反复 ± >2周 常有
极重 >41℃ 深昏 明显
持续 ++ <1周或 存活者 >3周 严重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WBC 10~20×109/L,中性粒>80%
• 脑脊液(CSF):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外观无色透明,偶微混浊 –压力升高 –WBC 50~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为主, 后期淋巴细胞增多 –蛋白轻度增高 –糖正常或偏高 –氯化物正常
高、病毒血症期长、饲养面广、更新率快;其它 家禽家畜也可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 被感染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
--没有蚊子就没有乙脑!!
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 • 蚊子更喜欢在静水中繁殖,例如水
稻田,所以在农村区域感染乙脑的 危险增大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但隐性感染率高(显隐性比为1: 300-2000),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支气管肺炎最常见: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不易咳出,或应用人工呼吸器
败血症 泌尿系感染 胃肠道感染 褥疮
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史
–季节性(夏秋季,7-9月),10岁以下儿 童多见,近年成人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且在蚊虫孳生季节 发病,或发病前25d内在蚊虫孳生季节曾 去过乙脑流行地区
诊断依据
发病机制
乙脑病毒
单核吞噬细胞
血循环
病毒血症(viremia)
病毒量小 免疫力强
病毒量大、毒力 强、免疫力弱
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 通过血脑屏障致脑炎
病理解剖
• 病变范围广,从大脑到脊髓均可受累 • 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最重 • 广泛急性炎症,脑、脑膜充血、水肿和
出血
病理解剖
• 神经细胞病变:变性、肿胀、坏死
• 临床特点
– 症状: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喷射性呕 吐,意识障碍、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 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 吸衰竭
– 体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脑膜刺 激征和/或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 去大脑强直,颅内压升高体征
诊断依据
•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CSF: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血凝抑制试验:出现较早, 4~5天出现,2 周达高峰,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可出 现假阳性(登革热和黄热病病毒)
实验室检查
• 病原学检查——临床应用少
–病毒分离:病程1周内死亡患者的脑组 织,用于回顾性诊断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荧光试验 –病毒核酸检测:RT-PCR
并发症
• 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 • 继发感染:
PaO2<8.0kPa(60mmHg),常 伴 PaCO2>6.7kPa(50mmHg)
PaO2<8.0kPa(60mmHg), PaCO2 降低或正常,很少出现 增高
临床分期
• 极期 (4~10天)
–脑疝
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昏迷,患侧瞳 孔先小后大,患侧上眼睑下垂,眼球外斜, 对侧肢体瘫痪,病理征阳性
10~20mg/d,儿童酌减
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
• 高压氧 • 功能锻炼 • 理疗、按摩、针灸
病例
张**,女,17岁,西安市某中学学生,2008年 7月来北京,住在郊区某单位宿舍。于2008年8 月20日5PM来诊,主诉2日来发热,头痛,半日 来神志不清;来院前一日上午感发热及头痛, 单位医务室诊治,T39.6℃,一般情况尚好, 诊为“上感”并按之治疗,症状持续存在,次 日发现神志恍惚且渐加重,于傍晚来诊。居住 地蚊子多,周围是否有类似病人不清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