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参考0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建隆二年(961年)春,罢殿前都点检(注:禁军统帅)慕容延钊。
此后此职不再授人,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
──引自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材料2: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泚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3:太祖继位,患方镇犹习故常,取于民无节,而意多吕扈。
一日,召便殿,赐饮款曲,因问诸方镇:“尔在本镇除奉公上以外,岁得自用,为钱几何?”方镇具陈之。
上喻方曰:“我以钱代租税之人,以助尔私,尔辈归朝,且与朕宴乐如何?”方镇再拜,即诏给侯伯随使公使钱,虽在京亦听半给。
州县租赋,愁归公上,民无苛敛之患。
──引自王巩《闻见近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统军将领自动交出兵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2、3,指出宋太祖收回兵权、财权所采取的相同手段。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以上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1)原因:政治上:赵匡胤已称帝,掌握了国家政权;军事上:已控制了中央禁军,有强大武力作后盾。
另作出许诺。
(2)手段:以经济收买的办法换取──经济上允许统军将领广置田产,生活上鼓励他们享乐。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加剧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尖锐;加重了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18.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远在清代开国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说:“南夷(从南部沿海地区入境的西方人)之通商,不异西戎(中国西部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之马市。
夷人贪而无亲,求而不厌,泚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矣;假令姑允通商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一带)矣。
”──摘自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材料二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当时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又规定,对外泿3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
这种政府与商人合办的“公行”掌有对外贸易的特权。
征收税课、议定价格、督察违禁,甚至外商“具禀事件”也要经过“公行”的行商转达。
总之,一切必须经过“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相授爱”,“民间私售,即违禁例。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摘自鄂世镛等著《清史简编》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这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以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摘自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四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意毫未想到。
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
──摘自《鲁迅全集》第一卷《看镜有感》回答:(1)结合有关材料概述清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所体现的对外贸易政策。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清朝采取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原因。
(3)说明清朝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结果如何。
(1)与对外贸易有关的一切事务都由政府与商人合办的“公行”统一管理,在全国仅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
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4分)(2)惧怕外国势力通过通商深入国的心腹要地,破坏统治;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泚中国对外国商品需求甚少,外贸对国民经济影响不大;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封建统治者失去了兼容并收的开放精神。
(4分)(3)闭关锁国并没有能够阻挡外部势力的入侵和使封建政权长治久安,反而使中国的社泚会经济发展迟缓,加深了中国的落后状态。
(4分)18.阅读下列材料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借数家泿.用,其谋生焉能给足?”材料四乾隆三十七年(1772),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乾隆四十六年(1781),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中康熙帝的一段话揭示了什么矛盾?(4)材料四反映了何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哪里?(5)你从上述历史现象中得到哪些启示?①顺治时人口不多,康熙、乾隆时人口迅速增长;原因在于明末清初的战乱使顺治时人口大量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康熙、乾隆时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致使人口迅速增长;也由于摊丁入亩这种赋税制度的实行,隐瞒人口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②说明清朝建立后,历代政府都比较重视垦田,全国垦田数逐渐上升。
③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耕地增长的速度,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尖锐化。
④反映乾隆时“与水争地”的现象比较普遍,盲目的开荒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根本原因在于大量的过剩人口无地可种。
⑤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过度增长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健康发洦展;必须实行节制人口的政策。
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开封位于江淮和洛阳、长安之间,是隋通济渠的中枢。
唐朝中期,为了确保运河的畅通,曾在这里设节度使,北宋以开封为都城作汴京。
当时的开封被称为“四水贯都”,交通十分发达,各方物质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开封城里。
汴河尤为重要,几乎南半个中国的物质都由此河运来。
——摘自《中国古代史常识》材料二金灭北宋,(开封)城市曾受到破坏,政治中心南移临安。
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在此决口并改道南流,破坏附近水系,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及航运交通。
请回答:①元运河与隋运河有何不同?②分析元朝开凿会通河等河道的主要原因以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③试以7世纪至13世纪的开封为例,分析说明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①不经中心洛阳,在山东北直达今天北京,南北河运距离缩短;元运河南粮北调。
②原因:政治中心北移,经济重心南移,内运河道淤塞,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
意义:改变部分运河河道走向,缩短漕运行程,节省人力、物力。
③隋大运河通航后对沿岸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开封成为通济渠的枢纽,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北宋定都开封,促使以其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进一步发展,运河漕运规模空前。
金灭北宋后南北对峙,开封失去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以其为中心的交通线随之衰落;元重修运河,新河道东移,开封失掉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城市进一步衰落。
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甚也。
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限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
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摘自《包拯奏报》材料二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磨勘”,只要无大错,照例升迁,实际上是有升无降,而且官员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
除俸、禄、职钱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宰相、枢密使的正俸为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禄米为一千二百石,冬春服装绫四十匹,绢六十匹,绵二百匹。
单正俸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私人。
——摘自赵元矢主编《中国通史纲要》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上述历史现象及出现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后果。
要求:表述成文,限180字以内。
历史现象: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官吏过多,开支太大。
直接原因:增设地方官吏,科举录用名额多,官吏待遇优厚。
后果:赋税增加,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严重。
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之一。
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资治通鉴》材料四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回答:①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实质问题?引用古人的话如何解释?②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思想?客观上有何作用?③材料三反映的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他在位时用了哪几位贤人?④结合材料四评述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
①人民群众的力量。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民本”思想,重视农业生产。
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③“任人唯贤”。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④冒充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实质是保证地主阶级的长久的经济剥削和政权巩固。
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 ——《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 ——《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
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回答: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④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①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据目的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②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
③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④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
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徭役的负担也是不轻的。
18.材料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