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A、政治统治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

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

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

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答案:3、(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

(3)陈胜、吴广。

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

(4)有联系。

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场帝意扰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犊武,百性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肤目所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 ----《贞观政要》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材料三 太宗曰:“以铜为镜…;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贞观政要》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赞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

不然,使遇好谈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谈也。

” —《史纲评要》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哪些方面比较重视?(4)材料四李蛰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答案】(1)因果关系。

贞观之治”是在吸取隋亡教训的基础上出现的。

(2)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意图是要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或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3)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纳谏。

(4)封建君主专制。

因为大臣的进谏能否被采纳取决于君主圣明程度,君主意志决定一切。

3、阅读答问: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论语》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思想。

(2)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

(3) 材料一与材料二体现的思想有何关系?(4) 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孔孟思想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何具体体现。

【答案】(1)主张“德政”,反对暴政。

(2)“民本"“仁政”思想。

(3)孟子“仁政”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具体化和发展。

) (4)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生活上,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政治较为清明。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答案:6、(1)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答出两点即可)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答出三点即可) (3)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的《史记》材料二:江南是全国最繁荣的昌盛的地方。

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

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

荆州和扬州的渔、盐、物产和木材的丰富,可以满足各地区的需要。

各种丝织品和麻织品足可以供应天下人使用。

──南朝的《宋书》材料三: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方和北方的人口比例为1:3.2,就人才而言,两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儒林文苑也都集中于北方,南方几乎空白。

但到南朝以后,南方人中进士的逐渐增多以至于大大超过北方,文化繁荣也远胜北方。

读后请回答:(1)《汉书》和《宋书》中所记载的汉朝和南朝时江南的经济情况有什么变化?反映了怎样的问题?(2)你认为这种变化同材料三中反映的情况有什么关系吗?谈谈你对当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关系的认识?答案:(1)《汉书》反映了汉朝时江南经济很落后,基本上是原始的刀耕火种,而《宋书》则反映了南朝时的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有很多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

它们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情况。

(2)经济重心的南移引起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汉代北方经济发达,北方文化也非常繁荣。

到南朝以后,由于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方的文化也发展起来。

由此可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也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B、对外政策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国别人物内容结果唐→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唐→日本鉴真6次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材料三图二材料四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材料一中图一所示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请写出其名称。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了什么政策?上表中玄奘的杰出贡献是什么?(3)材料三反应的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的哪一件大事?(4)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材料三中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总趋势怎样?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丝绸之路。

(2)政策:对外开放。

贡献:加强了中印友好关系;写成《大唐西域记》。

(3)事件:郑和下西洋;影响: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体现了我国和平外交的传统。

(4)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对西方的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5)趋势: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

启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

(言之有理即可)C民族关系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

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影响如何?(3)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丝绸之路的开辟或者张骞通西域。

匈奴。

(2)鲜卑族。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答出二点即可)。

(3)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D、思想文化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

同时,他还深刻地指出“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A B C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这所畏也;重罚者,民这所恶也。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请回答:(1)材料一所示的三位思想家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的是 (填字母);郭沫若之所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因为春秋战国和五四运动时期都处于 。

(2)根据材料二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对秦朝的影响。

(3)汉武帝对材料三的主张持何态度?简要谈谈儒家思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统治者确立统治思想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B;社会变革(或社会大变革)时期。

(2)主张:重视法律、法治;强调法治为人治服务。

影响:韩非子思想成为秦朝统治的理论基础,但严刑峻法也导致了秦朝的覆亡。

(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等分)(3)态度: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作用: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

(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等分)(4)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和维护统治。

9、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

许多海内外华人在雕像前虔诚地祭拜着:一代圣贤……孔子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

阅读答问: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