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工学院管理艺术论文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我是计科学院09级的一名学生,也是一名学生干部,在院里担任组织部副部长兼一0级团总支一职,在学生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如果仅仅通过权力,那是不足以服众的。
管理要有艺术,这样别人才能对你心服口服!懂得如何真正的管理,我们这些所谓的管理者才会树立威望,赢得友谊!管理艺术是指管理活动中的一种高超的手段和方法,它是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建立在一定的素养、才能、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有创造性的管理技巧。
管理艺术古已有之,但是,直到上世纪50年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在客观上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巧,更加重视管理艺术。
最早提出管理艺术的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他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利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同时他认为,管理者在选择使用这些原则时,必须根据各种环境的特殊情况,依靠“艺术”来进行。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在管理中,针对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管理是一门艺术。
决策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区分了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这些都是管理艺术最初的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
把管理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是管理者和管理学者的共识。
从一般意义上说,管理艺术,是管理实践的产物,是管理者在随机和不确定的条件下,熟练运用知识、经验、智慧和直觉,及时、恰当、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所达到的境界。
(一)管理艺术的基础管理艺术的形成及其有效运用,是以丰富的实践、深厚的理论和管理者自身实力为基础的。
实践基础。
管理与人类发展相始终,它存在于人类所有活动之中,因此,实践是管理艺术的直接来源。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人们学到的文化知识、制定的法律政策、建立的规章制度得到检验,并用正确的理论、政策、制度来指导实践,在多次锤炼、历经磨砺、甚至艰难困苦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发现技巧,形成管理艺术。
所以,离开了实践,管理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理论基础。
管理艺术是管理者在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解决具体问题的技巧。
它除了直接来源于实践,还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因此,管理艺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是可以学习和传授的。
管理艺术依赖的理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另一类是方法论,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现代数学。
管理艺术是吸收上述理论的有关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并灵活应用所呈现出的技巧。
实力基础。
一定的实践和理论,仅仅是管理艺术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管理者只有同时具备一定的素质,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品质高尚,具有一般常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及战略思维,善于总结经验,较快地依凭直觉,及时地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而且有能力解决问题,不局限于以往的经验和固有的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二)管理艺术的特点管理艺术是一种客观存在技巧和能力,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创造性。
我们把管理活动分解为两部分,一方面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公式化,其适用条件没变。
另一方面,以往成功经验适用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或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
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完全照抄照办原来的经验,理直气壮地坚持原则,套用公式,这里体现了经验性、制度性和规范性;对于后一种情况,就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处理问题,不能拘泥于经验、制度和规范,这里体现了灵活性、创造性和新颖性。
由此可见,管理艺术是管理者创造性的管理活动,新点子、新办法、新招数、新思路,构成管理艺术的基本内容。
管理者只有克服常规管理的僵化、片面和局限性,才能使管理活动充满活力。
感染性。
管理艺术总是离不开管理者处理问题时的感情色彩和倾向。
正如其他艺术一样,管理艺术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引起人们感情共鸣,有着强大的感染和吸引力。
具体说,就是说话使人爱听,办事使人信服,做事使人向往,处理问题,往往使被管理者情不自禁地欣然接受。
因此,高超的管理艺术,使管理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综合性。
管理艺术是管理者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管理者知识文化对实践的指导和运用,是其自身智慧和能力的充分体现,是时势和环境所造就的管理技巧。
因此,管理的系统性,在管理艺术方面表现为综合性。
(三)管理是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是长起以来人门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发展。
人们将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统。
成为理论。
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科学。
何况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开设经济管理。
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课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说管理是一门艺术。
此话亦真,我们谈管理,不只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管理。
理论上的管理。
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
管理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他同时具备多种素质。
有一篇文章曾将管理人才的素质分为几类:“一个管理人员应该同时是一个军师,一个元帅,一个花匠、一个战士等。
”因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统帅全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谋划,必须身先士卒和有缜密的思维。
因此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也不足为过。
何况当今的高级管理人才毕竟少的可怜。
管理象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着它的运作模式,但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为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这时就产生了艺术,而管理步伐中的细小环节,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它就必须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决,根据环境和问题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也是艺术,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它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
这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
主管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所以,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管理肯定是科学,但同时又是艺术。
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
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
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
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自然,管理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项职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有管理学、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等形态;从艺术角度来看,则有具体的管理艺术,特别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体应用时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
因此,二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
如前所述,仅依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将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而没有掌握管理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主管人员,在进行管理时必然是靠碰运气,靠直觉或过去的经验办事,很难找到对管理问题的可行的、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所以,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主管人员,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主管人员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为培养出色的主管人员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仅凭理论也不足以保证管理的成功,人们还必须懂得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它们,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列文斯敦,在他担任某研究所所长和管理系统公司总经理期间,通过对大量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使用发现,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同管理上获得的业绩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他认为,如果学术成绩能与事业上的成功相等,这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经理便就是一位神话中的人物了。
(四)管理制度的艺术制度,是严格规范,一是一,二是二,不能讲人情;艺术,就是充满人情味,灵活多变,十分高超又无法规范的东西。
执行制度的艺术,正是反映了一个矛盾的现实。
在管理员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能听到这种对立的说法。
一方面,我们制定了制度,而且可能是一套很好很严格的制度。
管理员们强调执行制度的严肃性,制度既然制定出来了,就要严格遵守,否则就失去了指定制度的意义。
另一方面,一旦制度实行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违反制度的事情时有发生,总是有人“哪壶不开提哪壶”。
时不时的违反一下,管理员去管理他的时候,他总有自己的道理,因为在实际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很多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这种实际情况所造成的违反制度的现象,又使聊天站的管理意图不能充分的贯彻,特别是管理员直接管理聊天室,严格执行制度时,就有可能造成某种对立情绪,以后更难管理,听之任之吧,便应了那句话---我们要制度干什么呢?处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管理员并没有束手无策,每个管理员都会有一些小招数来对付这些局面。
他们的招数不仅是讲究一定的灵活性,讲情理和分寸感,这与其说是手段,不如说是艺术,下面我想谈一下本人对执行制度的一点感想。
第一,掌握灵活的尺度——情理。
记得在看聊天时,曾看到有的朋友说过一句话,“人性化管理是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的生搬硬套”。
这句话正反映了这位朋友很讲究执行制度的艺术。
其特点就是入情入理。
什么叫入情入理,就像这位申请人讲的那样,一个聊友违反了制度,不要急于照章办事,而是要了解他为什么要违反制度,什么原因?是有意的还是有原因的,这一点很重要。
然后再根据他表现来决定如何处罚,还是不罚。
这就是讲情理,这种做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我个人认为一些事情要是生搬硬套制度是会伤人的,一旦伤了人,产生了逆反心理,反而更维护不了制度的有效性和尊严。
同样,制度的执行者---管理员的威信也会受到影响。
这实际上就是管理员为什么要灵活执行制度的原因。
那么对于屡教屡犯,知错仍犯的人是不是也这么灵活?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这些人,管理员要拉的下脸,给他来个照章办事,这里有个示范性的问题,对个别人是不是该管理,涉及到你到底提倡什么,如果继续让他们这么下去,如何能让其他聊友心服!第二,关于处罚力度——罚人不要罚到他破罐破摔。
从执行制度的艺术性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在科学中,有个概念叫临界值,过了这个临界值,事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量变引起质变。
科学上临界值可以严格的用数量表示,非常清楚。
可是处罚人的临界值却相当模糊,一般没法用数量表示,全靠管理员的判断力。
当管理员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T人,是管理员的最终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员往往是不讲什么情面的,但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员,他是不会动不动就行使这样的权利,他往往会与违反规定的聊友进行有必要的沟通,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只有这样,聊友才会对管理员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