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治疗
DOI:10.16662/ki.1674-0742.2017.09.124
[摘要] 目的分析营养治疗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68例成人炎症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营养治疗)和参照组(常规治疗)各34例,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
记录两组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治疗前后体质指数,给予统计学分析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实验组内科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后体质指数分别为91.1%、14.7%、(21.5±2.1)d、(5 221.30±27.62)元、(19.6±1.49)kg/m2,均优于参照组85.3%、25.5%、(32.3±1.4)d、(7 135.3±647.92)元、(17.3±1.37)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8例。
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后确诊为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多器官功能不全和伴有肠结核的患者。
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
实
验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分布在20~66岁,平均(38.3±2.3)岁,病程1~6年。
参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分布在19~58岁,平均(40.5±2.5)岁,病程0.6~8年。
对照两组炎症性肠病病例上述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①患者口服1 g美沙拉嗪(国药准字:H19980148),给予患者口服3次/d,持续服用2个月作为1个治疗周期;医务人员仔细查看患者治疗期间病情变化,以制定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案缓解其病情[2]。
②给予患者静脉输注葡萄糖以补充能量。
实验组:在参照组的用药基础上给予营养治疗。
①肠内营养:经口或者从鼻胃管、鼻空肠管中注入营养物质来给予营养支持。
②肠外营养:对于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医务人员需静脉供应其营养需求,如足够热量、电解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确保患者未进食的状况下机体营养充足[3]。
③肠外肠内营养联合救治:行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当能量供给达不到目标能量的70%,给予肠外营养补充。
③仔细查看并评估患者病情,深入分析不良反应,以选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开展临床救治工作。
1.3 效果评估
医务人员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①治疗总有
效率:腹泻及腹痛等症状未改善为无效,腹泻及腹痛等症状有所好转且肠道粘膜检查见轻度炎症为有效,腹泻及腹痛等症状消失且结肠镜复查见粘膜大致正常或无活动性炎症为
明显缓解,治疗总有效率=缓解+有效;②不良反应发生率:分为恶心、腹胀、食欲不振等多种不良反应;③住院时间;
④治疗费用;⑤以体质指数B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