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考试重点第一章:地球概况一、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在埋藏有密度较小物质(如石油、煤、盐等非金属矿产)的地区,常显示负异常;而埋藏有密度大物质(如铁、铜、铅、锌等金属矿产)的地区,就显示正异常。
所以人们就可以通过重力测量,来圈定重力异常的区域,寻找那些引起重力异常的非金属和金属矿产。
这就是地质勘查中常用的重力探勘方法二、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有一个交角称为磁偏角。
所以罗盘指针所指的方向不是地理南北而是磁极南北。
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同。
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三、一般把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四、地表的固体岩石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度为7—8cm,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
五、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具有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圈和外圈。
圈指固体地球部分,外圈则包括生物、大气和水圈。
目前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地球部结构。
目前主要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更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来研究地球部构造情况。
依据两个一级不连续面,将地球部划分为3个圈层:地壳、地慢和地核。
地壳——莫霍面(平均33km)——地幔——古登堡面(2900km)——地核(地球平均半径6371)。
六、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
软流圈的温度大约为700-1 6000C,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同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以及热对流等皆可能与此层有关。
在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
七、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等类型八、海底地形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隆)、海沟、岛弧、海底山脉(洋脊、海岭)和深海盆地等单元。
岛弧与海沟:海洋中许多呈弧形分布的岛屿,称之为岛弧。
这些岛弧靠近大洋的一侧,往往还伴生有一系列与岛弧成相互平行状态的深而狭长的海沟。
这些海底最深的地方。
并不是在大洋的中央,全球20多条水深在7000米以上的海沟,大都座落在大洋的边缘,而且,绝大多数环绕在太平洋周围地带。
海岭:海底呈线状延伸的巨大水下海底山脉称海岭,其中位于大洋中间的称洋中脊。
深海盆地:位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宽阔而又相对平坦的大洋底。
第二章:地质作用概述一、由自然界地质营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分类: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重力地质作用由能引起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动力地质作用。
主要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一、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称地壳元素丰度。
国际地质学会将地壳元素丰度命名为克拉克值。
丰度通常用重量百分数(%)表示。
称为“重量克拉克值”。
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
二、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部结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三、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矿物的颜色可以分为自色、他色、假色三种。
自色矿物自身固有的颜色,是由矿物的化学成分与部结构所决定的。
他色矿物部带色的机械混入物而引起的一种颜色。
假色表面的氧化膜(如斑铜矿)、干涉色(晕色,如方解石)与矿物的化学成分与部结构无关。
矿物的光学性质—条痕色矿物的条痕色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即矿物在条痕板擦划后留下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光学性质—光泽矿物的光泽指矿物表面反射可见光的能力。
矿物表面反射可见光由强到弱,其光泽可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当反射光受矿物表面平坦程度、集合体的集合方式等因素影响时。
产生多次折射、散射,矿物表面将产生不同于上述四类的变异光泽。
常见的有:油脂光泽树脂光泽丝绢光泽土状光泽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矿物的透明度指矿物透过可见光波的程度。
一般分为透明矿物、半透明矿物和不透明矿物三种。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作用(如刻划、压入、研磨等)的机械强度。
确定矿物的硬度一般采用两种计量标准,摩氏硬度和维氏硬度。
摩氏硬度亦称相对硬度。
通过矿物的相互刻划、比较来确定矿物的相对硬度,并将10种标准硬度的矿物按硬度相对大小排列为10个等级,它们从1级到10级分别为: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正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刚玉;⑩金刚石。
软矿物(指甲能刻划);中等硬度矿物(硬度介于指甲与小刀之间);硬矿物(小刀不能刻划)。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指甲、小刀、石英的硬度来确定其相对硬度,指甲的硬度为2.5,小钢刀的硬度为5.5,石英的硬度为7。
矿物的力学性质—解理矿物的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打击之下,总是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裂开的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
对某一矿物而言,裂开的方向是固定的,可以是一个方向,也可以是几个方向。
如为一个方向,称矿物有一组解理;如为二个方向,称矿物有二组解理……根据矿物解理产生的难易程度与解理面的光滑程度,可以把解理分为五级: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矿物的力学性质—断口矿物的断口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在任意方向产生不平整断面的性质。
断口与解理互为消长关系,即解理发育的矿物难于出现断口,易现断口的矿物解理不发育。
…矿物断口常见的形状有:平坦状断口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矿物的密度:肉眼鉴定矿物时,可以将矿物按相对密度分为三级;轻的,相对密度在2.5以下,用手掂之,感到很轻;中等的,相对密度在2.5—4之间,用手掂之,感到重量中等或一般;重的,相对密度大于4.0,用手掂之、感到很重。
磁性:是某些矿物的鉴定特征。
如磁铁矿、磁黄铁矿能被普通磁铁所吸引。
1、岩浆岩中常见造岩矿物正长石K (AlSi 3O 8):单晶体常为柱状或板柱状。
常为肉红色,有时具有较浅的色调。
玻璃光泽。
硬度6。
有两组方向相互垂直的解理。
相对密度2.5—2.6。
斜长石(钠长石Na[AlSi 3O 8],钙长石Ca[Al 2Si 2O 8]):晶形呈板状或板条状(图2一18)。
颜色常为白色、灰白色。
玻璃光泽。
有两组近于垂直的完全解理。
摩氏硬度6~6.5。
相对密度2.6—2.76,随钙长石含量增高而变大。
1、岩浆岩中常见造岩矿物白云母KA12[AlSi 3O 10](OH,F)2单晶体为短柱状及板状,横切面常为六边形。
集合体为鳞片状。
薄片为无色透明。
具珍珠光泽。
硬度2.5—3。
有平行片状方向的极好解理,易撕成薄片,具弹性。
相对密度2.77—2.88。
黑云母K(Mg,Fe)3[AlSi 3O 10](OH,F)2单晶体为短柱状、板状,横切面常为六边形,集合体为鳞片状。
棕褐色或黑色,随含Fe 量增高而变暗。
其它光学与力学性质同白云母相似。
相对密度2.7—3.3。
花岗岩:显晶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组成,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
岩石多为肉红色、灰白色、略具黑色斑点。
闪长玢岩: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斜长石、角闪石组成,基质由细粒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颜色多为灰及灰绿色。
1、岩浆岩中常见造岩矿物普通辉石(Ca ,Mg ,Fe ,Al )2[(Si ,Al)2O 6] :单晶体为短柱状,横切面呈近正八边形(图2-7),集合体为粒状。
绿黑色或黑色。
玻璃光泽。
硬度5.5—6。
有平行柱状方向的两组的解理,其交角为87°。
相对密度3.2—3.4。
普通角闪石(Ca ,Na )2-3(Mg,Fe,Al)5[Si 6(Si,Al)2O 22](OH,F)2单晶体较常见,为长柱状。
横切面呈六边形,经常还以针状形式出现。
绿黑色或黑色。
玻璃光泽。
硬度5—6。
有平行柱状的两组解理,交角为56°。
相对密度3.02—3.45,随着含Fe 量增高而加大。
榄绿色,随含铁量增高而加深。
解理不好。
第二节岩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岩石: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矿物或岩屑组成的有规律的岩基:规模巨大的不整合侵入体,面积大于100km2岩株:岩株是规模较小不整合侵入体,面积小于100 km2岩床:岩浆顺围岩层面挤入形成与围岩平行一致的板状整合侵入体。
岩鞍:岩浆顺层侵入褶皱弯曲岩层虚脱部位而形成的马鞍状整合侵入体。
岩盘(岩盖):岩浆顺层挤入将上覆岩层拱起成上凸下平的透镜状侵入体。
岩盆:岩浆顺向下弯曲的围岩挤入形成中央凹下四周高起,形似盆状的侵入体。
岩墙或岩脉:岩浆沿断裂侵入与围岩产状不一致的不整合侵入体。
通常将厚而较规则的称岩墙,薄而较复杂的称岩脉。
斜层理中如果有双向的称交错层理粒序层理又称为粒级层理或递变层理。
它主要发育在沉积碎屑岩层中。
其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如底部是砾石或粗砂质,向上可递变为细砂、粉砂,1、碎裂变形原岩在应力作用下,原岩中的矿物、砾石以及层理构造等发生变形,如压扁、拉长或扭曲现象等。
2、重结晶作用3、变质交代作用指岩石在固态状态下,岩石中的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较粗大颗粒的作用。
在化学活动性流体参加下,带入某些成分,或带出某些成分,使原来岩石成分发生某些改变,同时也产生重结晶形成新的变质矿物。
第四章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1、地层叠覆律:地层形成的时间顺序规律。
地层形成时都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并且,较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较下部位,较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较上部位。
简而言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即地层叠覆律(N.Steno,1669)。
2、生物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是相同的”(W. Smith, 1796)利用地层中所含的化石把上下地层进行划分。
实用第四章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第二节地层单位及地质年代表一、地层单位普通地质学课件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地层接触关系可以分为整合、不整合两种类型;其中不整合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构造运动的主要证据O的接触关系就是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地层层序不连续,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即先后沉积的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叫不整合线,它是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
第二节构造运动的主要证据三、地质构造标志2、地层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又称为假整合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