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

关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

关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按照省、市人大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的有关要求,由市人大法工委牵头,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统计局、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分别开展了深入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基本情况XX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61个行政村。

市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人。

2013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万人,城镇化率%。

农业转移人口总数和构成情况。

全市农业转移人口49万人。

从转移人口构成看,主要由专业务农经营者、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及其家庭成员组成,分别占同期农业转移人口的%、%、%。

从转移人口流向看,转向省外万人,占转移人口的%,其中从业人员万人,主要流向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经商;省外转入本市万人,其中从业人员万人;本市农业人口转入其他市州从业人员万人,转入所在地市州从业人员万人。

从转移人口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6万人,占%;初中万人,占%;高中万人,占%;职校万人,占%;大专万人,占%;本科万人,占%。

从转移人口年龄结构看,16-18岁万人,占%;18-30岁19万人,占%;31-40岁万人,占31%;41-50岁万人,占%;51-60岁万人,占%。

农业转移人口户籍管理和登记情况。

户籍城镇化率,我市户籍城镇人口总数为万人,户籍城镇化率为%,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个百分点。

农转非管理,目前我市实行转移人口落户必须具备合法稳定的住所和稳定的职业2个条件,合法稳定的住所是指购买了商品住房且有房屋产权证;稳定的职业是指在县国家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过去10年我市农转非万人,平均每年4048人,主要是学生上学户口迁转。

流动人口管理,截止2013年月底,全市暂住人口万人。

流动人口中,来自城镇万人,占%;来自农村万人,占%。

从居住期限看,半年以下万人,占13%;半年至1年万人,占18%;1年至2年万人,占57%;3年至5年万人,占9%;5年以上5205人,占3%。

新生儿登记情况,过去20年,我市共登记新生儿户籍数为万人,其中农村新生儿户籍登记数万人,占%。

新生儿平均每年新增万人,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

预计未来5年年均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比例将有较大提高,新一轮生育高峰压力和生育高峰强度均高于全省。

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情况。

教育方面,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93所,教职工万人,在校学生万人,其中小学万人,初中万人,高中万人。

校舍总面积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由2010年的平方米提高到平方米。

1999-2013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数呈下降趋势,近5年年均招生万人,农村学校一年级新生数下降较为明显。

全市参加中考学生近15年累计万人,高中入学新生累计万人,其中农村学校学生占%,中考录取率%;近5年农村考生平均录取率为%。

全市高考学生近15年累计万人,被高等院校录取学生累计万人,其中农村学校学生万人,高考录取率%;近5年农村学校参加高考人数和高考录取率均呈上升趋势,农村考生平均录取率达到%。

按照“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我市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子女与所在地城镇居民子女在入学上同等对待,在义务教育阶段同等享受公用经费补助、免除作业本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各项优惠政策,在收费、转学、初中会考、中职教育、高考录取等方面与所在地城镇居民完全相同。

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但子女仍然在农村就读的,继续享受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各项补助政策。

医疗服务方面,全市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15个、床位7962张,医疗卫生工作者万人。

截止2013年底,新农合参合农民万人,参合率%,人均筹资标准与城镇居民均为380元,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60%。

全市累计建立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万份,建档率%;0-6岁儿童建卡服务合格率%,以乡为单位常规免疫接种95%以上;孕产妇建卡服务合格率%;市内农业转移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农村“三留守”和养老服务方面,截止2013年年底,我市有留守妇女万人,占妇女总数的%;留守儿童万名,占儿童总数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其中城市万人,农村万人;失能老人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空巢老人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

全市已建成养老服务设施4个,床位659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张;规范管理65岁老年人万人,管理率达到%。

社区服务方面,全市现有社区居委会59个,其中县城社区37个,乡镇社区22个,共辖居民万户万人,社区平均户数为1767户。

规模在1000户以下的社区17个,占%;1000至2000户的23个,占39%;2000户以上社区19个,占%。

建有社区服务站32个,文化体育活动场所38处,便民服务网点02个。

社会组织923个,其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组织7个。

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

从转移人口就业看,2009年以来,全市回归高校毕业生万人,通过政策招考安置、到企业就业、创业就业等方式,累计实现就业万人,其中农村籍学生万人,占%,就业率%。

我市农业转移人口季节性、兼业性就业占比较大,%的农村转移人口属季节性或临时性就业,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属兼职就业,务工同时还兼种土地;%的农业转移人员长期在城市务工或创业。

近3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万人。

从社会保障情况看,农业转移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比例较高,达到95%;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比例较低,分别占%、%和%。

全市城乡低保共保障万户万人,其中城镇保障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农村保障万人,占农村居民总人口的%。

从住房保障看,商品房对本市户籍人口限购2套。

2013年,我市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851套,建成5556套,分配入住4956套;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93个,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

今年,我市积极推行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机制,着力加快棚户区改造,统筹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4658套。

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成本。

综合考虑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所需的硬件投入、软件建设和相关管理平台创建等要素进行测算,包括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公共交通投入,城镇社会保障和学校、医院、通讯、金融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城镇市场配套建设,城镇社会管理和服务机构创建运营等。

经核算,我市转移人口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万元。

二、我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现行城乡政策的差异性,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户籍城乡二元体制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瓶颈。

一方面,城镇落户渠道不畅,落户门槛高、限制严,将租房人员、企业聘用人员和自主创业人员排除在外,长期生活在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绝大多数只是按城镇常住人口进行统计。

另一方面,我市未实施居住证制度,受户籍限制,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公共服务方面难以享受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农业转移人口缺乏长期在城镇生活的信心,相当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镇,家属在农村;生活在城镇,根基在农村,大多数务工人员多年后又回流到农村。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和现行土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强,相当一部分转移人口不愿意放弃土地转为城镇人口。

同时,随着农村土地改革深入推进,农民除了享受附着在承包土地上的各种补贴政策外,还将获得基于承包地、宅基地更多的收益权能,加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改革政策调整在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农民不愿市民化的心理预期。

特别是城镇郊区和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农民,巨额征地补偿和良好的集体经济收益,使一些农民更愿意持有农村户口在城市生活,共享城市与农村的双重优惠待遇。

城镇住房政策的非农性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道难关。

目前,我市农业人口未纳入城镇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减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计划范畴,城市商品房价格过高,农业转移人口根本难以承受。

同时,大部分转移人口就业、居住的不稳定性,使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一些企业难以落实,住房成为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问题。

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

教育方面,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教育专项资金投入,特别是免除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收费,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财政转移资金投入长期以来倾斜农村、弱化城镇的导向,与农村学生逐年减少、城镇学生日益增多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城镇校舍“爆棚”、大班额和农村学校“空壳化”、运行艰难等问题并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同时,农民子女变市民后,不再享受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寄宿学生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性。

医疗卫生方面。

随着农业人口加速转移,本应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承担的绝大多数医疗服务逐渐由市、县两级医疗机构承担,造成乡村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县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

近3年来,全市县级以上医院平均门诊人数和住院人数分别达到万人次和万人次,平均床位使用率为%。

其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XX区人民医院床位使用率高达106%以上,医疗服务能力基本达到极限,难以满足农业人口大规模转为市民的实际需要。

同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服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且在报销比例、起伏线、封顶线以及报销药品目录、大病救助范围和门诊报销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较大影响。

社区建设管理滞后,难以适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要。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社区基本划归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不等同于村委会建制,也不属于行政、事业管理范畴,社区工作人员未纳入编制管理,工资待遇低,一些社区存在无阵地、无设备、无经费的“三无”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是服务职能缺失。

社区职能定位不清,重管理轻服务,大部分从事的是相关部门延伸出来的工作职能,加之社工人员队伍素质参次不齐,提供专业服务力量薄弱,难以满足服务对象特别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

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服务内容和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三是社会救助核定困难。

目前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定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多样性、收入的隐蔽性和不稳定性,家庭收入情况难以核定,社会救助范围还存在盲区。

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受户籍限制,不能申请城市低保,他们市民化积极性并不高。

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加大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统筹管理的难度。

农业转移人口管理涉及公安、人口、教育、卫生、人社、住建等多个部门。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建立起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但信息资源在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横向共享、流通还不畅通,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流动人口规模、转移人口数量、在校学生规模等数据资源难以共享,基于人口的各类统计工作口径差距大,加大了新增城镇人口有效管理和服务的难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