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建国以来,我国对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人口的称谓经历了多次演变。
其中,“农业转移人口”是在近几年的人口城镇化进程中逐步产生的,其内涵与之前的称谓有了一定的差别。
下面聘才XX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
欢迎大家阅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关事项的通知》(庆人大常办电发9号)要求,正宁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成立专门调研组,与县政府办公室联合,深入全县10个乡镇及公安、统计、计生、民政、人社、教育、住建等职能部门,对我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期间,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数据汇总分析、走访调查、会议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深入调查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近期,调查组按照市人大办公室下发的调研工作补充通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调查核实,对调查报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基本情况XX年底,全县总人口万人(人口变动调查数),常住人口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万人。
农村总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万人,流动人口万人。
(1)农村流出地农业转移总人口万人,其中转出本县的总人口(含家庭人口)万人,流向省外万人,流向省内万人,且流转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农业转移人口从业人数万人,其中男性万人,占转移人口的58%,年龄在16—50岁的男性万人,占转移人口的56%,超过50岁以上的比重较低;女性万人,占转移人口的42%,16—50岁的女性万人,占转移人口的40%。
(2)1993至XX年,全县总新生儿56915人,其中农村新生儿33755人,占%,农村新生儿年平均1662人。
1993年至XX年,全县新生儿转移人口3189人,其中农村新生儿转移人口1965人,占%。
从农村转移人口新生儿数量看,我县1993年为58人、XX年为76人、XX年为154人,这反映出我县农业转移人口总量总体上在逐步增长。
但从农村新生儿数量占新生儿总数的比率看,1993年到XX年基本呈下降趋势,XX年到XX年基本呈上升趋势,之后到XX年又呈下降趋势。
这反映出我县农业转移人口增长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充分说明我县农业转移人口增长是艰难缓慢的。
(3)XX年至XX年底,全县新增农转非城镇居民8783人,其中XX年经县政府批准山河镇、宫河镇、周家乡集体农村居民农转非1617户6436人,占落户本县城镇人口的%,市县内迁入并落户我县城镇居民2347人,仅占%,城镇人口增长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由于集体农转非的大部分人员得不到城镇人口的福利待遇和医疗保险,不少人要求将城镇户口转为农村户口,加之农民享有土地红利,预计未来县内农转非人口不会出现大幅上涨,有逐年小幅下降的趋势。
(4)随着煤炭资源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县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投资商,非农业人口逐年增加,加之失地农民增多,转入城镇生活,促使城镇化速度加快,非本县人口先后转入县城万人,其中省外输入万人,省内输入万人;从乡镇转入县城万人,失地农民16周岁以上符合参保的3593人。
XX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XX年,全县有专业种植户60户、从业人员130人,专业养殖户283户、从业人员2992人,农牧业合作社1213户、从业人员1374人,其他从事农牧产业人员650人。
农村个体户从业人员560人,其他从业者380人。
(二)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情况1.就业保障。
(1)劳务输转。
当前,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转移人口以从事劳务业为主。
全县农业转移人口万人中,%分布在第一产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分布在第三产业。
省内就业万人,创劳务收入亿元,人均万元;东部就业万人,创劳务收入亿元,人均万元;中部就业万人,创劳务收入亿元,人均万元;西部就业8560人,创劳务收入亿元,人均万元。
全县备案企业80户,用工2139人,劳动合同签订率在93%以上;建筑、餐饮等行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仅有59%。
(2)就业安置。
XX年至XX年,全县接收退伍军人153名,其中转业士官20名、复员士官133名,安置153名,安置率100%。
高校毕业生报到注册2812名,招录公务员18名,通过省市各类招考、政策性安置及自主就业1907名,其中政策性招录1293名,农村学生招考率为88%;调到市直单位共56名,农村学生调动率为61%;乡镇调县城的163名,其中公务员35名。
(3)就业服务。
XX年省级转移支付就业专项资金万元,支出万元,用于农村转移人口的资金万元。
XX年至XX年,职业技能培训2620人,创业培训365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7700人。
2.教育保障。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60所,其中独立高中1所,完中2所,职专1所,初中10所,九年制学校3所,小学113所,公立幼儿园7所、私立幼儿园23所。
义务教育阶段。
1999至XX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平均6713人,其中最多的XX年6928人,最少的XX年6190人;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平均6246人,占总平均数的93%,最多的XX年6414人,占当年总数的%,最少的XX年5760人,占当年总数的%。
中考学生平均3246人,最多的1999年为3324人,最少的XX年为3056人,参考人数呈现递减趋势,减少人数在270人左右。
五年间,中考录取率平均为%,其中,1999年为%,XX年为%,录取率呈现递增趋势,增幅近3倍。
高中阶段。
1999至XX年,高一新生平均1141人,其中最少的1999年573人,最多的XX年1815人,增长人数近3倍。
五年间,农村籍高一新生平均922人,其中最少的1999年573人,最多的XX年1506人,增长近倍,平均占%,其中最低的XX年为%,最高的XX年为%,差额在5%以内。
高考录取。
1999至XX年,高考学生平均1149人,其中最多的1999年1540人,最少的XX年850人,呈递减趋势。
高考录取率平均为%,其中最低的1999年%,最高的XX年%,高考录取率呈现递增趋势,增长率约200%。
农村籍本科、大专学生年平均418人,最多的XX年498人,最少的XX年309人。
五年间,农村籍本科、大专学生所占比例均徘徊在70%左右。
职业教育。
1999至XX年,学校新生平均为116人,其中农村籍学生均占93%左右。
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这五年间,平均每年有300名左右的农村籍学生升入本科或大专学校就读,平均每年有100名左右的农村籍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即每年约有400人发生转移。
XX至XX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与上五年相比,总数及农村籍学生数均减少了约XX人;高中阶段新生入学人数同上五年相比,总数及农村籍学生生均增加了约200人。
平均每年约有650名农村籍学生升入本科或大专学校就读,平均每年约有200名左右的农村籍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即每年约有850人发生转移。
XX至XX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同上五年相比,总数及农村籍学生数均减少了约XX人;高中阶段新生入学人数同上五年相比,总数及农村籍学生生均增加了约260人;平均每年约有850名农村籍学生升入本科或大专学校就读,平均每年约有50名左右的农村籍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即每年约有900人发生转移。
3.医疗保险。
XX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2340人,发放816人万元。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80元,政府补贴260元。
住院医疗报销乡镇医院起步线100元,报销比例80%;县级医院起步线200元,报销比例75%;市级医院起步线400元,报销比例70%;市外医院起步线600元,报销比例65%。
在医疗服务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同时可以通过参加新农合,享受新农合政策。
4.卫生保障。
(1)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情况。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1家,其中县医院1家、县中医院1家、县妇幼站1家、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10家、村卫生室及接种点108家、社区服务站3家、民营医院1家、个体诊所35家;共有病床434张,每千人拥有病床张。
目前,享有的公共卫生服务共12项:结核病防治、预防接种、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重症精神病、糖尿病、老年人健康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卫生协管、中医治未病、1型糖尿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健康教育。
转移人口中,重性精神病0人,高血压101 人,糖尿病 23人,建档率95%。
(2)计生优质服务实施情况。
我县对农业转移人口免费提供的计生技术服务项目由以节育措施落实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生殖保健为主,主要包括B超查环、查孕,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人工流产、引产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输卵管结扎术、输精管结扎术;妇女病普查普治,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等,落实率均达到90%以上,农业转移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实现了全覆盖。
(3)计生优惠政策实施情况。
从1993年到XX年,我县计生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由仅靠计生部门单打独斗的模式逐步转变为计生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模式,在具体的项目上也由单纯的节育措施落实奖励发展到集“奖、优、免、补、帮、保”为一体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XX年以来,先后有3291个农村家庭享受了计划生育惠农政策,落实各类奖励扶助资金600多万元。
城镇人口享受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主要在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及职工子女教育资助方面。
5.住房保障。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房地产业和住宅市场的日益繁荣,为我县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住房价格持续上涨,使许多迫切希望改善住房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住房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截至XX年底,我县城镇居民(非农业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拥有商品房187幢、4612套,面积约423440平方米,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棚户区危房改造面积约万平方米、1950套。
商品房主要满足城镇职工居住需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主要满足城镇下岗职工及社会失业人员居住需求,棚户区危房改造房主要满足林业棚户区居民居住需求,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内购房约占全县购房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享受政府保障性住房的的人群仅限于城镇下岗职工及社会失业人员。
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几乎不能购房。
用工单位为农业转移人口几乎没有提供集体宿舍,主要依靠自己租房解决住宿。
住房公积金的缴纳主要来自城镇正式职工,其使用主要满足城镇正式职工购房需要,其他行业领域和农业转移人口几乎没有缴纳住房公积金。
因此,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住房状况在我县存在着较大差距,低收入群体(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住房条件有待彻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