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福兮祸兮—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内容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长久以来,人们对斯大林模式褒贬不一,争议颇多。
赞扬者将其视为强国的理论教条,奉为经典;而贬斥者又将其视作法西斯制度的翻版,民主的退步。
如何正确看待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斯大林;苏联;模式;体制自1924年列宁去逝之后,斯大林作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随后近30年的时间里(1924-1953),组织领导了苏联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治、经济体制。
后世将之称为斯大林模式。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对旧有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废除或改造:在政治上建立起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专政统治;在农业上实行集体化;在工业上实行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指引下,苏联迅速崛起。
正是因为有了斯大林模式,使得前苏联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苏联终成世界一极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但也正是因为有斯大林模式,导致了前苏联轻重工业失衡,使得前苏联“国强而民不富”,同时滋生了政府人员的腐败。
最终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本文就斯大林模式的成败是非,做出简单的评述。
一斯大林模式出现的时代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当时苏联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分不开的。
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
俄罗斯帝国土崩瓦解,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了。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正式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诞生。
但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不稳固,甚至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外部有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内部有邓尼金、高尔察克等反动武装的威胁。
后来虽然通过内战解除了军事威胁,但一战和内战的战火严重破坏了国内的经济。
加上当时俄国农业生产落后,工业也不发达。
城市人口迅速下降,例如,彼得格勒1916年居民有2,415,000人,1920年则下降到74万人;莫斯科则从1,753,000人下降到120万人[1]。
知识阶层业已消失,外国和本国的资本家完全绝迹。
内忧外患之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死亡线上挣扎。
在十月革命后的10年时间里,苏联几乎从未得到过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进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
相比工业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布尔什维克所领导的只是一个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家。
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的任务,而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2]。
因此强烈的危机感和战备思想在俄共党内长期存在,这就需要实行集权体制以便集中一切力量。
在内部环境中,1924年列宁去世之后,联共(布)党内对于一国能不能单独建成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针对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斯大林提出一国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并把它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相区别。
在斯大林的思想中,社会主义是优于资本主义的。
因此斯大林排斥“资本主义”的市场关系,而主张以政治、暴力等手段来使城乡小资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几场集理论和政治斗争于一体的争论中,最终以斯大林为首的多数派战胜了反对派。
斯大林这些思想反映并迎合了农民小生产者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盛行的那种寻找进入社会主义捷径的思想又重新抬头,斯大林模式因此拥有了稳固的群众基础。
1936年,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最终形成与确立[3]。
二斯大林模式的成就与影响(一)斯大林模式所取得的成就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实行之后,在短期内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工业方面,1913年的沙皇俄国的工业产量仅为世界工业总产量的2.7%,分别是美、德、英、法国的7%、17%、22%、40%[4]。
当时的俄国虽然经历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和之后几十年的近代化发展,但从整体上说仍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而且国内的农业也仍然停留在半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的水平,生产力低下。
但自1929年实行斯大林模式后, 到1940年卫国战争爆发前夕,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德、英、法三国, 一跃而成为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
1918-1928年间,苏联(俄)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仅为20亿卢布(按可比价格计算),而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一数字就分别增至80、181、405亿卢布。
作为一个国家重工业水平的衡量标准—钢产量,苏联从1928年的430万吨,到1940年已猛增至1840万吨。
同期石油产量也从170万吨增至3420万吨,煤产量从3550万吨增至16470万吨。
1940年苏联发电量为486亿千瓦时,比1932年增加了49%,超过西欧各国发电量的总和。
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起至斯大林逝世为止,全国工业增长了几乎二十倍[5]。
1913年, 俄国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农业总产值的42.1%。
到1937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在工农业比例中已经占77.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最晚到1937年,苏联已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
在城市发展方面,1917年苏联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8%,1940年在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后,城市人口达到了总人口的33%[6]。
在科技文化教育方面, 苏联(俄国)具有高等专业教育程度的人才, 1913年为13.6万人,1928年为23.3万人,1940年猛增到了90.9万人,1955年甚至发展到218.4万人。
经过20余年的努力,苏联培养出了大批科学工作者。
1913年沙皇俄国从事科学工作人员仅为1.16万人,到1940年苏联的科学工作人员已达到9.83万人,激增8.4倍[7]。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实行,本来动荡的社会局势也逐渐安定下来,国内的阶级斗争也趋于平静。
面对斯大林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就连一直对社会主义持偏见态度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媒体也不得不予以肯定: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实行,苏联开始了飞速的发展,最终在二战结束后成为了一个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势力代表的超级政治大国和拥有1,100万军队的超级军事大国。
和美国一起成为了“世界的两极”。
(二)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斯大林模式的成功,也影响了其他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的建设道路,二战后新诞生的众多社会主义政权在本国的建设道路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例如东欧诸多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除了南斯拉夫外,其余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国家都模仿斯大林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新中国的初期建设中,也受到斯大林模式一定的影响。
三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实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和战后苏联的称霸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
但正如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斯大林模式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完美模式,它同样有着自身无法调和的弊端。
斯大林模式的辉煌成就,并不能掩盖它天生的缺陷。
从政治上讲,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一党专政的政治模式。
一些西方学者将之称为“极权主义”。
有人甚至认为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和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是“极权主义”的两个原型。
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一来使得民主思想的发展极为缓慢,甚至被扼杀;二来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难以做到集思广益,顾虑到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利益,从而容易引起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同时也由于权力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而且监察制度的不健全,不可避免的滋生了当权者的腐败。
为了维持当权者至高无上的权益,统治者甚至采取一系列暴力行动来除掉政敌和假想政敌。
斯大林本人发动的“大清洗”运动便是如此,该运动规模之大,牵连人数之广,简直骇人听闻,导致苏联损失了军事、政治、科技等各方面大批的人才。
卫国战争初期苏军的节节失利,损兵折将,与该运动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不无关系。
在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
在农业上,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体现在集体农庄(农业劳动组合),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公有制形式并不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它违反农民的自愿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强迫方式命令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导致农民的反抗和不满。
其后又对粮食进行强制收购,实行“以农补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同时苏联国土广阔,各地的生产力也参差不齐,千篇一律的实行公有制,很难与每个地方的生产力相结合。
在实行该体制的很长时间里,农业生产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显著增长,反而直线下降。
1933年苏联农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23%,以后也一直不景气[8]。
农业从个体小生产一下子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集体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形式,势必造成苏联农业的畸形发展[9]。
在工业上,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体现。
国有企业实行国家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由此完全成为了国家机构的附属。
这样的做法保证了政府对国家经济的控制,使企业能最大程度的为政府服务。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政策使工业生产与市场贸易脱节,工业的产品并不能成为市场的商品。
其结果是高度的强制性严重地扼杀了创新的生机,并导致了低效率[10]。
大大挫伤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工人的自主意识不能够形成和发挥。
另外由于斯大林模式强调“高速度发展重工业”[11],轻视关系具体民生的轻工业发展,因此造成国内轻重工业的严重失衡,国家虽然因此崛起,但民生的建设脚步却远远落后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速度,造成了“国强而民不富”的局面。
在思想方面,斯大林模式禁锢了自由思想的发展,认为那是“罪恶”的资本主义思想。
由于对斯大林的信任、拥护,最终发展成对领袖的个人崇拜[12],将领袖进行神化。
而且教条主义思想严重,不懂得根据实行情况而做出实际的调整,这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相违背。
因此自然也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联的实际相结合,与苏联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相融合,使之对苏联的政治、军事、经济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苏联是一个有着13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能否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于苏联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但实际却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理想。
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苏联一直奉行几百年来的大俄罗斯主义,主张俄罗斯化。
因此导致国内产生了严重的地方民族主义。
少数民族的正当权益被无情剥夺,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
虽然在外敌入侵的紧要时刻,各民族能够做到团结一致,共御外敌。
但这种团结毕竟只是暂时的,一旦外患的威胁过去,民族之间的矛盾便会重新出现。
例如俄罗斯人与鞑靼人、乌克兰人的矛盾便是如此。
因为大俄罗斯主义的根深蒂固,占苏联人口一半的各少数民族一直对俄罗斯族怀有敌意,积怨甚深[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