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U合成革工艺

PU合成革工艺


1.7 溶剂的作用及要求
1.7.1 溶剂的作用:
1.溶剂作为制备聚氨酯树脂的反应介质。 2.溶解树脂形成适合于配置一定黏度的可供涂覆、浸渍及表面处理的混合液的液体。 3.一些溶剂又经常用来配制色浆。
1.7.2 溶剂的要求:
1.溶剂中不能含有与异氰酸酯基反映的物质。故醇、醇醚类的溶剂都不能采用。 2.不能含有水分。水分子可以和异氰酸酯基反映生产脲及缩脲二。选用工业一级品溶剂。 纯度在99%。 常用溶剂的种类:丁酮、二甲基甲酰胺、甲苯、二甲苯和乙酸乙酯。所有溶剂均为有机溶剂。
日本工业标准 JISK6601《鞋面用合成革》定义:以天然革组织结构为标准,用高分子物质浸 透纤维层,并使高分子物质具有连续细化结构,纤维层具有无规则三维立体结构的鞋面材料。 三原料
合成革是模仿天然皮革的物理结构和使用性能,并作为其部分代用材料的塑料制品。以浸渍 的无防布为网状层,微孔聚氨酯层为粒面层。其正、反面外观都与天然革十分相似。
1.7.1 溶剂的作用 1.7.2 溶剂的要求
1.8.聚氨酯树脂的相关化学反应
2.无纺布工艺简述
2.1.无纺布(非织造布)的发展历程 2.2.纤维的机械性能 2.3.纤维的物理性能 2.4.无纺布制造程序简介 2.5.合成革基布实例
2.5.1.针刺合成革基布 2.5.2 水刺合成革基布
3.着色剂
3.1.着色剂的定义 3.2.着色剂的分类及对比
Page 2 of 46
合成革工艺简介
4.2.湿式生产线 4.2.1.1 湿式线生产方法 4.2.1.2 天然皮革的结构 4.2.1.3 湿式生产线作业程序与要领 4.2.2.湿式生产线各生产工序 4.2.2.1.D/P 工序(图 2) 4.2.2.2.凝固槽工序(图 3) 4.2.2.3.C/T 工序操作(图 5) 4.2.2.4.水洗工序操作(图 7) 4.2.2.5.烘箱干燥卷取 4.2.2.6.湿式生产线作业工序和条件
4.5 干式工程 4.5.1.1.干式工程简介 4.5.1.2.离型纸(Release Paper) 4.5.1.3.离型纸的性能 4.5.1.3.离型纸的选择 4.5.1.4.提高离型纸重复使用次数的方法
Page 3 of 46
合成革工艺简介
4.5.2.1.干式配合 4.5.2.2.主要原料 4.5.2.3.干式配合室流程: 4.5.2.4.配合室机器设备简介 4.5.2.5.色彩分类 4.5.2.6.有关干式配合的不良分析 4.5.3.干式生产线简介 4.5.3.1.生产原理 4.5.3.2.干式生产线作业工序 4.5.3.3.干式生产线岗位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4.5.3.4.干式工程作业条件表 4.5.3.5.干式工程产品不良原因及改善对策
溶剂型聚氨酯目前在合成革工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它的成膜性能特别优良。 缺点:1.使用溶剂型树脂,溶剂挥发污染环境。
2.溶剂价格昂贵。 3.蒸发溶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4.加工设备、厂房、仓库及运输工具等方面需要设立防火防暴装置。 5.溶剂大多有毒,因此有害员工的身体健康。 聚氨酯的发展历史 1.1848 年Wurtz 用乙醇和乙基异氰酸酯合成了氨基甲酸酯。 2.1937 年 Bayer 利用六亚甲基二异异氰酸和 1,4 丁二醇发生加成聚合反应,制得聚氨酯树 脂。 3.1942 年建成月产10吨的聚氨酯制品车间。 4.1945-1947 年英美等国从德国获得了有关技术。1953 年,德国首先推出聚氨酯人造革方面 的专利。 聚氨酯树脂具有可发泡性、弹性、耐磨性、黏结性、耐低温性、耐溶解性和耐生物老化性等。 主要原料:聚醚多元醇、TDI、MDI等已成为国际化商品。长期的发展使生产相对集中, 80%的生产集中在 Dow, Arco, Bayer, BASF, ICI, Shell 等公司。聚氨酯树脂原料的生产 除大型化外,工艺上采用连续化与自动化.
1937 年,德国以拜耳教授为首对聚氨酯树脂研究成功。 1953 年,德国首先推出聚氨脂人造革方面专利。 1962 年,日本从德国引进该专利,同年制得聚氨酯人造革。 1963 年,美国杜邦公司研究成功聚氨酯合成革牌号柯芬(Corfam),胶层—种多孔性强韧的 皮膜状聚合物,聚氨酯纤维人造多孔材料,基材聚酯纤维。外观物性构成,手感更接近天然 皮革。从此,合成革制造业走向了商业化生产。
聚氨酯合成革性能由基材的合成纤维的长度、纤维度以及织物的密度等决定,也取决于聚氨 酯微细多孔层的厚度、材质以及组成。也受表面装饰层材质的影响,但关键的因素是树脂本 身的性能。
PU 合成革的主要生产原料为基布和聚氨酯树脂. 其中, 基布大致分为无纺布、机织布和针织布。聚氨酯树脂有聚酯和聚醚两种类型。
*---PU 合成革的发展历程
1.8.聚氨酯树脂的相关化学反应:
⑴反应机理:A、有机异氰酸酯化合物含有高度不饱和的异氰酸酯基团---NCO,结构式为 -N=C=O,因而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B、异氰酸酯基与羟基的反应:RNCO+R、OH----RNHCOOR、 产物为氨基甲酸酯,是二级反应。反映速率常数随羟基含量而变化,不随异氰酸酯的浓度而 改变。聚胺酯一般先由线型的端羟基聚酯和聚醚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形成低分子的预聚体, 在经扩链反应,由溶液聚合制得,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A.注意:所谓“人造革”、“合成革”,这里仅表示着两个似革程度不同的产品,而与根据纤 维原料的生成所划分为人造纤维,合成纤维中的“人造”和“合成”所赋予产品的含义不 同。
B.国家标准《皮鞋工业术语》GB2T03 命名原则:凡用经纬交织的纺织作布基的称为人造革; 凡用无纺织布作底基的称为合成革。
C.世界各国关于人造革与合成革定义并不完全统一。
6.7.1.高频熔接 6.7.2.高频熔接使用优点
6.7.3.影响高频熔接因素 6.8.合成革处置或贮存指导
Page 4 of 46
合成革工艺简介
引言--聚氨酯合成革简介
*-关于聚氨酯合成革的概念
人造革制品最初版本是在纺织布材料上涂上一层纤维素原料,此后采用聚氯乙稀脂取代纤维 素,此产品称为聚氯乙稀人造革. 美国的杜邦公司,最后采用以聚氨酯为表层原料,发展和出售了与真皮构造十分相似的人造革 产品,后来被命名为 PU 合成革。
1.4.聚氨酯的结构: 含有有类似酰胺基—NH-C=O 及酯基—COOR 的结构,故聚氨酯的化
学和物理性质介于酰胺基和聚酯之间。
Page 6 of 46
1.5.聚氨酯树脂的种类:
合成革工艺简介
按照生产原材料中的多元醇的种类可划分聚酯(POLYESTER)和聚醚(POLYETHER)型。 聚醚型聚酯耐水解性能比聚酯型要好.原因:聚酯分子中含有酯基—COOR,酯基易水解,固聚 酯型的聚氨酯不耐水解。
BAIKSAN
聚氨酯合成革工艺及原理简介
(草 案)
整理:东莞伯产合成皮革有限公司
品质保证部
合成革工艺简介
合成革聚氨酯工艺及原理目录
1.聚氨酯性能及生产原理简述
1.1.合成革制品的产生 1.2.生产方法 1.3.聚氨酯的发展与特性介绍 1.4.聚氨酯的结构 1.5.聚氨酯树脂的种类 1.6.聚氨酯树脂生产原材料 1.7 溶剂的作用及要求
英文名称为 POLYURETHANE,简称 PU。聚氨酯是聚氨基甲酸酯的简称,其分子链上含有 —CH-COO---结构单元,是发展较晚而性能较好的一种高分子材料。1937 年以德国的拜耳教 授为首对聚氨酯树脂研究成功。HDI 与 BDO 加成聚合反应得到。 聚氨酯:PU 合成革采用溶剂型弹性体聚氨甲酸酯。 热塑性聚氨酯是由聚脂和聚醚柔性链段和氨基甲酸基刚性段所构成的线形嵌段共聚体。 只要改变聚酯和聚醚品种和分子量,以及扩链剂的种类,及可以有效地改变聚氨酯性能和柔 软度。 聚酯型聚氨酯较聚醚型聚氨酯易水解,一些配方中添加助剂以提高其抗水解性能。 聚氨酯有亲水性基团,所以聚氨酯合成革有一定的吸湿和透湿性。
5.合成革制品的分析对比
5.1.合成革的发展趋势 5.2 聚氨脂合成革与天然皮革比较 5.3 如何鉴别真皮和合成革 5.4.湿§干式聚氨酯合成革性质比较 5.5 粒面革与磨砂革的优缺点比较
6.合成革成品物性不良分析
6.1 色彩漂移浅析 6.1.1 颜料和染料的色移对比 6.1.2.磨擦脱色 6.1.3.水洗褪色 6.1.4.PVC 色移 6.2.电锈色移不良 6.3.贴合不良的技术指导 6.4.耐黄变 6.5 抗水解性 6.6 成型可塑性 6.6.1 成型可塑性的相关因素 6.6.2.合成革总体结构及压塑成型的最佳温度 6.7.高周波
Page 5 of 46
合成革工艺简介
1.聚氨酯性能及生产原理简述
1.1.合成革制品的产生:
1963 年,美国杜邦公司成功研制出聚氨酯合成革,商品名为 CORFAM(柯芬)。胶层---一种多 孔性强韧的皮膜状聚合物(聚氨酯纤维人造多孔材料),基材为聚酯纤维,外观和物性构成、 手 感 更 接 近 天 然 皮 革 。 CORFAM 是 皮 革 状 的 鞋 及 附 件 用 材 料 ( coriaceous footwear accessories material)英文字头的缩写,表示其符合鞋用要求,可透汽、透湿的仿革特性。
1.2.生产方法:
将聚氨酯树脂的 DMF 溶液添加各种助剂制成浆料,浸渍或涂覆于基布上,然后放入与溶剂 DMF 具有亲和性而与聚氨酯树脂不亲和的液体中(如水),溶剂(DMF)被水置换,聚氨酯树脂则 因失去溶剂 DMF 而逐渐凝固,从而形成多孔性的皮膜,即微孔聚氨酯粒面层。
1.3.聚氨酯的发展与特性介绍:
1.6.聚氨酯树脂生产原材料:
多元醇--polyol:即低聚物二醇是主要部分,按质量计算它的质量占原料总量的 65%,大致 可分为聚酯和聚醚两大类。其末端是羟基,称为软段(soft segment)。 二异氰酸酯—diisocyanate:分芳香族和脂肪族两大类(aromatic 和 aliphatic)称为硬段。 扩链剂:促使聚合物进一步反应的物质。分醇类和胺类,其中乙二醇的用量最大。 溶剂:MEK 、DMF、 TOL、 E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