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乡差距及应对措施

中国城乡差距及应对措施

中国城乡差距问题摘要:现今,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差悬殊,城乡差距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

城乡间差距过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尽管政府一再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实未有多大好转。

城乡差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全局影响,更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那么城乡间会产生生差距且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关键词:城乡差距经济差距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人才统筹城乡发展正文: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何为城乡差距。

我们日常所说及表达的城乡差距近视一个统称的概念。

城乡差距包括居民收入差距、教育差距、医疗差距、就业差距、社会保障差距政、府公共投入差距等一系列东西。

一.城乡的分离及城乡差距为何存在城乡差距其实自古有之,并非近年来出现的问题,之所以近些年被提出二千备受关注,一是关注民生,二是城乡差距确实日益凸显,成为一社会问题。

最先,是不存在城乡之分的,也就是说人们建设时起步是一样的,都是从无到有。

但人类的活动与创造,才有了城镇和乡村。

所以最先影响各地发展的便是自然因素。

是否设和人类生存。

依山傍水之地最早惊人开发,已发展,也已成为城镇,而穷山恶水之地则日益没落。

生存环境决定了其的所在地的兴起。

中国早期的各大城市几乎都是建设与依山傍水之地。

像夏商周时期的都城,都是建立在黄河沿岸。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都城也是建立与各水系旁。

中期自然资源,有铁或煤及其他交易开发而且储量较为丰富之地,则易形成集镇而后经发展成为城市。

这一点不仅古代如此,现今亦然。

我国矿业城市历史久远,一些矿业名城如邯郸、自贡、景德镇等属古代型矿业城市,早已享誉中外。

淮南采煤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17世纪即已开始。

近代型矿业城市,如大冶、萍乡、唐山等,这些城市的兴起与19世纪80年代前后的洋务运动有关。

但矿业城市大规模蓬勃兴起,则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相伴随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矿业获得全面和高速的发展,兴起或发展了像大庆、东营、盘锦、克拉玛依、白银、攀枝花、平顶山、乌海、白云鄂博、金昌等一大批现代型矿业城市还有其他一些近代崛起的城市。

以上可知造成城乡分离的首要因素便是乡村的资源换将均不如城市所在地。

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亦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之一。

因为,不论城乡都是人类兴建的。

人力因素有氛围很多种: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

如政治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商贸集中于城镇,而很少在农村。

不利于农村的兴起。

再者都城的建设。

人为的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集中于一处,让其所在地高速发展,并且形成规模效应,周边涌现大量的小城镇。

又或者是军事需求,修建军事要塞等等。

古代如此,现在业不例外。

如改革开放就造就了一大批沿海城市的迅速崛起,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深圳。

又有因交通而崛起的一大批城市,如因修建铁路而崛起的石家庄,还有我的家乡鹰潭。

即便是上海,也是因为临海以及国家的大力扶持而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由上可见,或是地理位置的便利,或是资源环境的优势,或是政治需求而造成了城市的兴起,城乡的分离。

但可知一点,那就是最起先,不论是生存环境还是交通,乡村都是远远不如城镇的。

其实更加深入一点,那便是城乡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就目前人类所能达到的科技条件下,仍不可避免。

就像因为人的能力不同,会出现贫富差距一般。

二.越拉越大的社会现实及原因一些外国的专家和游客来到中国,他们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

他们的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

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

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很落后的国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城乡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是不可避免,同时也是相当正常的,毕竟乡村天生存在不足。

但目前的问题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如若不加以解决,最终可能演变成为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

其实个人认为,城乡之间之所以存在如此之多的差距,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经济问题,乡村若是发展起来了,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但问题在于建国后我国的某些经济体制与政策都造成城乡间的发展越发地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

(一)政策上的偏失近现代的一些政策如改革开放,“先富带动后富”,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城市,都是造成目前城乡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带动了沿海地区一大批城市的兴起,但也造成内地农村的衰落自语“先富带动后富”嘛,先富得那一批确实是富有起来了,但后富,这一问题似乎至今也难以解决。

优先发展城市与重工业,更是大大加剧了城乡间的差距。

我国在经济政策上长期对城市的倾斜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以城市为中心,采取农村支持城市的策略,在农村征收农业税,支持城市建设,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西方国家的封锁下,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手段,似乎只能是从农业中取得资本的原始积累。

于是,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

中国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自由迁移。

大批剩余劳动力留在农村,不能为经济建设服务,也是导致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三)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虽然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

而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产业的差异加速了城乡差距的扩大。

在农村,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

农业的附加值低,致使农民增收困难。

虽然农村有部分乡镇企业,但是可吸纳的劳动力有限,仍存在大批剩余劳动力,造成资源的浪费。

而城市,以二三产业为主,为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并且使政府有大量利税收入。

农业,工业的比例,也是造成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

广大的农村,仍是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的收入相较于工业,完全是不成比例的,也就造成城乡间的差距持续扩大。

至于近年来工业反哺农业,个人感觉就像“先富带动后富”一样,效果实在差强人意。

(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一段时期,乡村的大字幅上书“要想富,先修路”。

其实乡村的打偶建设是非常落后的。

90年代,无水无电无路的三无村庄比比皆是。

知道现在,交通问题才有所改善。

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哪怕是小城镇比起来,让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五)劳动力及高素质人才地缺失近年来地人口走想问题,也大大加剧了农村的衰落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似乎一成为现今农村的主流。

没有了人,尤其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农村怎么发展。

我们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就有以明显的表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内地劳动力涌向沿海大城市,贫困地区的人口大量涌入发达地区。

再一点,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村官计划”,由此可见人才的缺失。

或许有人会提出华西村的例子。

但是华西村也就只有那么一个。

并非所有的村子都都有其特别突出的优势,也并非所有的村子都有好领导一样。

三.解决途径(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首先得明确的说明一点,城乡之间存在差距是非常正常的,就像人与人能力不同。

我们所要做的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若是要城乡同步或同话,那是不可能的,至少现今的科技及条件都不能达到。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附加值,需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坚持推行“两免一补”,减轻农民负担。

对农村校舍进行修缮,完善教育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进一步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以便在生产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服务于生产。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建立和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帮助农民有序流动。

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不但可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提高其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

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维护农民工的正当利益。

同时也要做好农村本地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加就地工作机会与岗位,避免出现大量村落除了老人就只有孩童的问题。

(四)加大农村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多年以来,许多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电信等建设主要靠财政投入,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很少投入,主要靠农民自己投入。

国家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不仅要增加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要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增加农村道路、农村水电投入。

(五)做好高素质人才的转移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应继续实施,政府甚至应该加大这一计划的实施力度。

同时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就业与发展,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待。

有人才,有劳动力,有资金,有政策支持,相信农村一定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当然这一切都是理想状态。

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一定要到位,工业虽是主流,但农业仍旧是根本。

城乡间的差距问题,不仅在中国,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都是一疑难杂症。

笔者在书面上写得容易,但正真实施起来确艰难无比……。

要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就向国内政治经济改革一样,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段应碧:《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城乡关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社会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迟福林:《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讨》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与政策调整》秦文刚:《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成鹏、丛维杰:《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