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冷战后塞尔维亚族的民族主义

论冷战后塞尔维亚族的民族主义

论冷战后塞尔维亚族的民族主义
摘要:塞尔维亚族(简称塞族)是南斯拉夫主体民族之一,到1981年共有814万,拥有数百年的辉煌历史。

当今民族主义这个词语使用广泛而定义并不统一,塞族的民族主义的与众不同之处体现在自20世纪末以来短时间内的兴衰剧变,笔者通过波斯战争、塞黑解体、科索沃独立三大事件剖析塞族的民族主义,分析民族主义在这些事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这些事件又对民族主义有何反作用。

关键词:斯拉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激化矛盾狂热
一.界定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其具体定义一直是学术界所共同探讨的话题。

①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种类繁多,凯尔特人团结一致英勇抵抗凯撒率领的罗马军团被称为民族主义的起源“原初主义”;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为国家民族主义的最佳范例,体现于墨索里尼的口号中:“一切为国家;无所自外于国家;无可反对于国家。

”爱尔兰民族主义与天主教教义相关,近百年来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们皆为天主教徒……论塞尔维亚族的民族主义,总体来说应当归属于种族民族主义,即以先人的血缘世系为要素,也包含群体成员与其祖先之间文化共享、语言共享的观念。

然而塞族的命运自20世纪末可谓命途多舛,经历了南斯拉夫的分裂、战争的洗礼、塞黑分裂,到如今的科索沃独立,塞族的民族主义经受着各种考验,体现于不同方面,又超越了种族民族主义本身狭隘的定义。

二.上世纪90年代起的塞族发展
(一)塞尔维亚族的内部结构
塞尔维亚族,南斯拉夫主体民族之一。

共有814万人口(1981年),为全国人口总数的36.3%。

其中618万人在塞尔维亚共和国,132万人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53万人在克罗地亚共和国。

由此看来,虽然塞族虽然是塞尔维亚的主要民族,但由于塞尔维亚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时间短,民族所经历的动荡较大,并且国内其他民族,例如匈牙利族、波斯尼亚族、阿尔巴尼亚族等和塞族祖先都是斯拉夫人,塞族与其他民族的小摩擦、矛盾不断,其民族现在在巴尔干半岛基本站稳了脚跟,塞尔维亚与黑山、克罗地亚等国家的关系基本缓和。

塞尔维亚为多党制国家,民主党历史悠久,党员数量却退出了塞尔维亚前三甲;塞尔维亚民主党致力于建立一个与塞尔维亚民族地位相称的国家,其本质不难看出是种族民族主义;塞尔维亚激进党主张建立大塞尔维亚国,简单可以理解为统一巴尔干半岛(大塞尔维亚,后文有更详细的阐述);塞尔维亚社会党、塞尔维亚复兴运动前者主张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后者主张恢复君主政体。

这么多的政党其主张的国家意识形态却泾渭分明,有的塞族人是明显的种族民族主义者,有的是国家民族主义者,有些淡化了民族主义这一理念。

①参考吉尔·德拉诺瓦(法)的《民族与民族主义》,2005年12月三联书店出版,郑文彬译
(二)历史的积淀
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接连发生了三场战争:1912~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结盟,联合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罗马尼亚一起反对保加利亚的"同盟战争",即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塞族在这两场战争中的胜利,引燃了族内人民摆脱外来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欲望,受到狂热的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者的煽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于是从这里引燃。

可以说,一战前后塞族的民族主义已然显露,为冷战后民族主义的集中体现埋下了种子。

(三)波黑战争(1992-1995)
91年6月起,前南开始解体。

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坚决反对独立。

92年3月,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

92年4月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

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

论战争背景,笔者认为引发波黑战争的根本原因有二。

其一是“大塞尔维亚主义”①,指塞族人长期追求建立一个以其为中心的巴尔干大国的民族主义,它在饱受大国统治与瓜分和在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并不断与其他民族主义产生碰撞,成为塞尔维亚民族与其他民族矛盾与仇恨的意识根源。

大塞尔维亚主义扩大了民族主义的内涵,它兼并了种族民族主义者的地缘政治学思想和国家民族主义对国家权威的考虑,没有走向极端的法西斯主义,其表现形式也不像如今巴以争夺戈兰高地一样猛烈。

第二,是斯拉夫民族各个分支的摩擦,激化了民族间的矛盾。

在波黑这块土地上,塞族信奉东正教,克族信奉天主教,穆族信奉伊斯兰教。

不过宗教民族主义与种族民族主义拥有许多相似性,它充其量是塞族发动战争的借口之一,但塞族的政权组织形式并不符合其“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神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的定义。

94 年8月,南联盟为摆脱国际社会制裁,在塞族拒绝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国联络小组提出的和平方案后与之断绝一切联系,使塞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军事优势受到削弱。

95年7月,塞族武装攻占斯雷布雷尼察进行持续11天的屠杀,大约8000名当地穆斯林男性被枪杀。

战争结束后塞族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03年改名为塞黑)。

米洛舍维奇、卡拉季奇、姆拉迪奇这三位前塞族领导人被称为“前南三奇”,他们对穆族进行惨绝人寰的屠杀无疑都靠煽动狭隘民族主义起家,他们也都曾获得成功,在他们所掀起的“大塞尔维亚”狂潮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成为他们的保护伞,民族主义者之所以狂热支持“三奇”,是指望通过他们的政治冒险,让塞族获得更多的地盘,更大的好处。

然而塞族“民族主义”就是这样被野心膨胀的统治者利用,结局就是战争后,前南解体,塞族失去了波黑、克罗地亚的塞族地区讽刺的是,“大塞尔维亚主义”越狂热,南斯拉夫联盟就解体得越彻底。

②(四)塞黑解体
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为前南斯拉夫余下没有独立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03至06年组成的松散联邦国家。

06年5月,黑山举行独立公投,
①《浅析大塞尔维亚主义》,孙丰怡,《现代企业教育》,济南,山东省职工教育办公室主办,2009年18期
独派以微弱的优势获胜,6月黑山议会正式宣布独立,随后塞尔维亚国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塞黑联邦因而解体并从此消失,塞族失去了最铁杆的伙伴黑山。

塞尔维亚与黑山最终分道扬镳,无疑会带给塞族人更多的无奈与伤感。

黑山国内黑山族人仅比塞族人多10%,两个民族的人口都会根据当时的政治气氛有较大的波动,同时还有人会同时认同两个民族。

事实上早在90年代中后期黑山人就开始酝酿独立风潮,92年到95年塞族人身陷波黑战争,使得黑山地区人民被迫遭受国际社会长达十多年的谴责,一直受塞尔维亚的连累,两个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和平终结。

在塞黑解体这件事上,塞族无论何种民族主义者都受到了强烈的挫败感,因为他们是被动独立,只能接受这枚苦涩的果实。

那个曾经身处欧洲脊背的庞大的相对富裕的南斯拉夫荡然无存。

黑山独立,离不开塞族人以狭隘的民族主义发动波黑战争,再究其根源,无非野心膨胀的统治者落下的祸根,塞族人的后代使其承受者。

(五)科索沃独立
科索沃是塞族的民族发源地,于08年2月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塞尔维亚。

科索沃问题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阿尔巴尼亚族坚持要求独立,但塞方要求保证塞尔维亚领土完整,从06年2月起展开谈判,经过两年的谈判与周旋,科索沃议会已于并获得了75个国家的承认。

海牙国际法院10年7月裁决,科索沃单方面独立并未违反国际法。

类似塞黑解体,科索沃的独立同样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已久的,只不过科索沃走了一条更血腥的路,科索沃近90%人口都是阿尔巴尼亚族,塞族同阿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常常酝酿成流血冲突1994年阿族激进分子又在境外机构的支持下建立了“科索沃解放军”,试图通过暴力活动争取独立;再者,人口区区37万的黑山都能独立,120万的科索沃阿族人为何不能建立自己的国家呢?另外,其他西方力量的影响也加速了科索沃的独立。

①塞族民族主义者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圣地,是塞族文明的摇篮,出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感情,塞尔维亚不能放弃科索沃。

而从种族的角度来看,科索沃已越来越阿尔巴尼亚化了。

经历了战争、联合国维和等过程,塞尔维亚保证绝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独立。

这无论对坚持大塞尔维亚主义者、种族民族主义者、宗教民族主义者都是一个悲恸的事实,他们在自从25年前被“三奇”利用的事实(波黑战争一事)对后世有着持续长久的影响,民族主义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塞族人身上体现的更多的是它不利的那一面,哪怕是面对欧洲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科索沃。

三.结语
在被通缉16年后,前波黑塞族部队司令姆拉迪奇于今年5月26日在塞尔维亚被捕。

16年后,这个名字再次唤醒公众的记忆,昔日神采奕奕的“火爆将军”如今沦为了阶下囚,极端民族主义者的末路往往如此。

从冷战后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可以总结出,塞尔维亚人追求民族主义,来源于一个大民族(斯拉夫)的小分支谋求自身存留、发展、壮大,而塞尔维亚族的民族主义以种族民族主义为核心,还包含国家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的成分。

在如今大塞尔维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塞族人的民族主义日益淡化,今后其发展还需看塞尔维亚国家的未来。

①当代科索沃问题的国际政治因素,陈志强著,选自《史学集刊》2010年第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