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美关系------有关门户开放政策年级:09历史文化学院姓名:王心悦学号:2009012496摘要:门户开放政策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由海约翰于1899年提出,1900年补充,并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再次重申。
这三次照会构成完整的门户开放政策。
十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门户开放”问题不断进行研究,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成因、历史背景、政治目的等展开讨论,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发表过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近代外交中美关系门户开放政策引言:门户开放政策产生于列强瓜分中国的1899年,终止于中国独立主权问题被消的1949.该政策由美国提出,在近代化中国外交史中具有着不可小看的重要地位。
亦是中美近代外交的组成部分之一,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不再依附英法等国而独立提出的符合符合本国利益的外交政策。
而对于中国来讲,门户开放政策可谓兼具利弊,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一下门户开放政策及自己对这一政策的理解和看法。
一、国际情形与提出的背景门户开放政策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
至十九世纪末,英国一直是对华贸易的霸主,占贸易总额的80%。
而俄国一直在中国扩张势力范围,甚至在渤海湾建立海军基地,这严重影响了英国的海上贸易安全。
于是,1898年3月英国政府向美国政府正式提出门户开放主义的问题,希望与美国合作,反对俄国在中国的扩张。
但是,美国此时正忙于古巴问题,无暇顾及英国的倡议,而且当时美国国内舆论也不支持这一政策。
1897年美国为了古巴独立跟西班牙打了一仗。
这一仗打得不算大,却成为美国在外交史上的转折点。
其出乎美国意料的结果是:美国走出关门自治的孤立主义传统,走向太平洋。
然而除了贸易交往,索遍有关历史,没有发现美国对中国领土主权怀有野心并付诸行为的证据。
不过中国的衰局确实给一心一意要和中国做生意的美国出了个难题:美国这个前殖民地国家在中国大陆与欧洲各殖民帝国狭路相逢,当然不希望被欧洲列强从中国市场上挤出局。
它虽然战胜了西班牙这个衰落的老殖民主义国家,但毕竟还不是其他大国的对手,不能凭借武力来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格斗。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国内开展了蓬蓬勃勃的反战运动,抨击美国政府的对外扩张政策,使美国占有菲律宾的和约在国内和议会中也遭到强烈反对,在参议院中迟迟未能得到批准条约所必须的三分之二的多数它在与西班牙的战争和拉美事务中已经证明了自己举足轻重的存在。
它当然拥有足够的实力步俄、日、英后尘,利用强权剥削中国。
而但夹在这些野心勃勃的殖民列强中间,美国如何能够即不卷入殖民侵略,又不放弃自己应得的贸易利益?简单说,美国能不能够在中国和西方列强双方之间实力严重失衡的格局中,获得一个与弱者平等做生意的机会?美国应当如何争取这个机会?美国如何考虑这些问题?而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则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由海约翰于1899年提出,1900年补充,并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再次重申。
这三次照会构成完整的门户开放政策。
二、门户开放政策的基本原则(1)对于在中国的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
(2)中国现行条约税则适用于所有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装卸的货物,不论其属何国籍。
此种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
(3)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他国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对本国臣民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
从上述三项原则看来,门户开放政策是以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的。
三、各国的态度各大国对美国照会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只有意大利表示无条件接受,其余各国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保留,而俄国基本上没有接受。
意大利在中国没有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美国提出的要求对它有利无损。
1900年1月7日,意大利政府表示“欣然赞成”美国的建议。
英国经济实力雄厚,在对华贸易中占极大优势。
从这点出发,英国力图把全中国作为它的商品市场;但同时,英国在瓜分狂潮中攫取到的是对投资最具有发展前途的长江流域,不仅面积大,而且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物产最富饶的地区。
从这方面考虑,它又希望将投资与贸易加以区别。
这样,英国就把九龙排除在门户开放的范围之外,它还表明,“将来”它仍可能“利用租借和其他方式”占领海口,夺取势力范围。
英国复照还声明,它的同意“以其他各有关大国发表同样声明为条件”。
法国继英国之后,于12月16日复照接受美国照会,但仅仅表示拟在租借地内实行“平等待遇”的原则,而对势力范围却绝口不提。
法国根据1896年互换的中法通商章程和附章,取得在广西、云南通商减税十分之四的特权,它显然无意放弃这项特权。
日本和德国分别于12月26日和1900年2月19日复照表示接受,但都声明以有关国家接受这项原则为条件。
日本与沙俄在我国东北和朝鲜有严重的利害冲突,未来对俄战争迫切需要得到美、英的支持,这是它接受照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国赞同门户开放有它自己的打算。
它同美国一样,是一个后起的、工业发展迅速、野心勃勃的帝国主义国家,对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极其眼红。
外交大臣毕鲁1899年3月14日致函远东舰队司令亨利亲王称:“我们必须延迟瓜分中国。
我们在商业上正变得更加强大”,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决不应……被排挤出去,我们必须设法尽可能使英国长久坚持其所谓门户开放政策”,否则“我们将很容易吃亏”。
德国力图把它的贸易打进长江流域,美国的照会对它正是“欲渡河而船来”。
四、对于门户开放政策的不同看法十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门户开放”问题不断进行研究,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成因、历史背景、政治目的等展开讨论,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发表过不同的见解。
从已有的学术成果来看,学者们所持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美国保障和扩大其在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政策,但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起过一定的作用”。
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为这些因争夺势力范围搞得焦头烂额的列强提供了一项能为它们基本接受的原则,即重新建立列强在华侵略势力再次平衡或基本平衡”。
另一种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强权外交的体现,其目的在于保持、扩大美国对中国的控制与对中国人民的剥削”,是“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政策”。
强调“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实现独霸中国的第一步——垄断中国市场”。
指出,该政策“无论从制定者的主观动机上看还是从政策的客观效果上看,都没有,也不可能在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进程上设置任何障碍”。
这些观点仍影响中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而事实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仅曾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即使在美国也引起很大注意。
美国学者们从未停止过对这一政策的讨论和研究,他们之间同样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
30年代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激烈争论,可以证明即使今天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未超出当时的理解。
一种观点强调“门户开放”政策的正面作用。
主要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打破列强瓜分中国的政策。
理由是,甲午战争后,在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时,美国如果不提出这个政策,中国主权就要破碎分裂,不能保持完整。
日俄战争后,美国斡旋议和,在“门户开放”原则下,向两国提出撤退满洲驻兵的要求;在欧洲大战日本占领胶州湾时,美国对日提出通告,要求尊重中国领土完整:“如果中国发生变乱时,日本在胶州以外所有行动必须事先与美国商议。
这实际上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在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时,美国声明,如果条件对中国领土的完整和‘门户开放主义’有害者,美国‘一律不承认’。
”第二,《在兰辛--石井协定》中,美国虽然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可是也曾声明“须保全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凡侵害中国主权的独立,和工商业均等机会等,美日两国应协同对付”。
美国主张中国参加欧战,更是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巴黎和会中,美国虽然因为欧洲复杂的国际关系,没有极力帮助中国,可是这个遗憾,已被华盛顿会议所弥补。
那次会议中,在美国极力维护“门户开放”的原则下,促成中日山东问题的解决。
第三,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和行政完整;给中国以完全无碍的机会,以发展维持有力巩固的政府,施用各国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境内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中国情况,乘机营谋特别实利”。
正是美国竭力维护这个原则,各列强才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即使是“九一八”事变后,美国也丝毫没有放弃这一原则。
美国曾根据《非战公约》,一再促日本觉悟,这种道义上的制裁,当时曾发生不小的影响。
第四,“一·二八”日本进攻上海时,美国竭力在不损害中国主权的原则下议和,而在事实上,淞沪协定中也没有足以损害中国主权完整的条文。
关于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美国已经明确向中日两国政府表示,“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任何事实上情势为合法,凡中日两国政府或其他代表所订立的任何条约和协定,足以损害美国或其人民在华条约上的权利,或损及中国主权及领土及行政完整,或违反国际间关于中国的制裁,即通常所谓‘门户开放’者,美国政府都无意承认”又凡以违反1928年8月27日中、日、美三国在巴黎签字的非战公约的方法而造成的情势,或缔结的条约或协定,美国政府也无意承认之。
这正是美国维护门户开放原则的最有力的证明。
国联通过不承认满洲国的决策,也是美国努力的结果。
以上这些论点,不难看出,强调“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有利的美国学者们把“门户开放主义”作为一种正义的象征,认为这种政策的提出是为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这个政策不是纸上空文,实际上已经产生实际效果。
如果这个政策还没有能尽力发挥它的作用、产生应有的效用,那不是这个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日本违反了这个政策,英国没有坚定地和美国共同执行这个政策,而中国还没有坚强统一的政府。
美国提出这个政策,单靠美国去执行还不够,一定要靠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中国具有最大利益的英国和有坚强统一政府的中国的合作。
虽然如此,“门户开放”原则对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⑴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
《世界历史》1979年第3期。
⑵邹明德:《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起源研究》。
《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⑶丁名楠、张振鹄:《中美关系史研究:向前推进还是向后倒退?评<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
《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2期。
⑷向荣:《论门户开放政策》。
《世界历史》1980年第5期。
⑸杨令侠:《试析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历史教学》198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