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中外历史对比ppt

古今中外历史对比ppt


(2)关注焦点——政体差异 例题2: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 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 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 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 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根据所学知识,请简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1. 俄国1861年改革 2. 日本明治维新 3. 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 4. 美国罗斯福新政 (背景、内容、影响)
5.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美国、德国、日本)
2)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中国的改革
3、近现代中外民主政治建设 (1)现代政治文明的两种范式 一、社会主义民主制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1954确立)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 形成)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资产阶级代议制 ①英: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②美:总统制共和制 ③法:议会制共和制 ④德: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中国近现代的变法与改革
1)中国近代的变法与改革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2)中国现代的改革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原因、核心内容、 后果) ①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②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工业经济体制的调整(原因、核心、结果)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主要改革
1)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2、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C221~1912) ①建立:秦朝 ②演变: 汉——元③强化:明清
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 选择民主政治的不同原因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二、公民集体民主制 1、雅典民主政治 2、古罗马法律制度
2、中外重大改革比较
1)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 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 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 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大力推行。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 资本主义时期。 (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 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 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 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 力量强大。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 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 强大,无法推行。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 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 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 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3)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4)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4)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
例题5: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未能把握住发展机遇的原因及对中 国产生的影响 ①原因: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 义未能充分发展。 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思想:统治阶级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文化专制统治阻碍科技和思 想的自由发展。外交: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的正 常交流。 ②影响: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主权丧失,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冲击了中国落后 的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洋务派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和机器,创办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思想界掀起了一 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促使中国人关注现实、探求救国 救民之路。
⑶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未能把握住发展机遇的原因 原因:中国处于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 破坏和建国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中国没有发展先进科 技的环境。建国后不久,“左”的思想日渐严重,没有落 实知识分子政策,对教育没有高度重视,失去了发展机会。
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1、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之初往往经济实力不够强大 俄:十月革命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落后境地 中:1949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道路充满曲折的主要原因——理 论上出现偏差,出现两种极端现象 1)坚持过时的教条主义理论,拒绝吸收资本主义 社会中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固步自封,各 种矛盾积累最后滑向危机边缘; 2)走向另一个极端使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如戈尔 巴乔夫试图用西方国家价值观和经济、政治模式 改造苏联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按原因和性质分类)
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春秋管仲改革
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革
隋以庸代役,唐租庸调制及两税法,北宋的庆历新政和 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的“摊丁入亩” 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2)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
首先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奠定了恢复 国民经济的基础。随后在国营企业开展了民主改革和 生产改革。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 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 鞍钢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 阳机床场等建设投资。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现在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 体系。
①美国是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制; 英国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 ②英国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 美国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 ③英国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的关系; 美国总统受到议会的制约。
例题3:英、德是政体相同的国家,但也存在 着较大的差异,其最大的差异在哪里?试分析 差异的原因。
差异:民主化的程度 原因: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
古今中外历史对比
一、同一时间段
1、政治:重大改革;民主政治
2、经济:工业化;经济体制创新与调整
3、文化:科技、思想、文化 二、不同时间段: 1、经济思想 2、货币金融 3、民族精神
一、同一时间段 (一)政治 1、古代东西方政治文明的两种类型
2、中外重大改革比较 3、近现代中外民主政治建设
一、同一时间段 (一)政治 1、古代东西方政治文明的两种类型 一、君主专制制度 1、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宗法制(BC2070~BC221)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2)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 改革开放 3)比较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
例题1: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 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 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又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 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 ⑴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 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 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苏 联
社会 主义 建设 道路 的探 索
1917建 立苏维 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新经 济政策
工业化,农业 集体化,斯大 林模式,成就 失误并存
确 立 制 度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能摆脱 原有经济 体制束缚
探索失败
建立 政权
巩固政权 恢复经济
⑵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未能把握住发展机遇的原因及对中 国的影响 原因:内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主权不断沦丧;洋务 运动只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机器,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 制度。 外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 质大大加深;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大了对 中国的侵略。 影响:①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经济上资本输出, 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 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 •
关于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作用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改革的根本原因,首先是 (1)改革原因: 经济方面,然后是政治方面的 (2)关系:
原因 (决定)
目的 (决定)
主要内容 (决定)
作用
根本原因 (决定) 关于改革的评价:
本质内容 (决定)
作用(影响)最大
(1)标准: 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标准只 有一个,即从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 (2)基本思路: ①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 ②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 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
斯大林模 式形成发 展
体制改革
探索成功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现代 企业 形成对外 开放格局 建立社会 主义市经 济体制
中 国
1949 新中 国成 立
三年恢 复 一 五“计 划实施
1956三大改造 完成,十年曲 折探索,十年 文革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 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比较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异同 背景:内忧外患 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性质:地主阶级改革 相同
内容: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 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等 结果:失败
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 动了历史的进步。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较全面 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侧重于工业、国防、教 育,改革更不彻底
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项目 社会 背景 领导 力量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 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 (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 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 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 • • • • • •
从总体上把握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