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腐败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众多原因中可以看出,苏共这个政党存在时期,腐败的蔓延和滋生是导致最后解散的一个致命原因。
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建设起到了警示作用。
从苏共解散中,中国共产党应该重视腐败这个问题,吸取苏共解散的教训,加强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
具体措施有:重视群众的利益,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党员的思想上入党;加大健全监督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苏联解体;特权制度;腐败;反腐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家名字,苏共这个曾经拥有2000多万名党员的政党,一夜之间解散;这个曾经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能和美国媲美的国家,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个曾大胆尝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个大国,一夜之间已成往事。
苏联这个国家的解体,这个政党的解散,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众多原因中可以看出,苏共这个政党存在时期,腐败的蔓延和滋生是导致最后解散的一个致命原因。
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建设起到了警示作用。
一、“腐败”含义的透析塞缪尔·亨廷顿指出,腐化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1]54。
腐化的基本形式大都涉及政治行为和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易[1]61。
基于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腐败问题,腐败不仅仅是私有化的产物,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会有腐败的存在。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洛克认为,人拥有三项基本权利——生命、自由、财产,都是先于政府的建立。
但是在没有一个政府的情况下,这些权利是不稳固的,因此,他们共同协商,定立契约,把自己的权利拿出一部分组成政府,则政府拥有民众赋予的权力。
因此,“政府权力天然地是为民众服务的,是保护民众的。
如果政府的权力越出了法律所规定的边界,这就是权力的滥用。
权力的滥用偏离了方向,可以视之为‘腐化’。
然而从东西方政治文明来说,‘腐化’并不仅仅指贪污、受贿、公款吃喝等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行为,只要是没有利用公权力为民众服务,这就可以称之为‘腐化’,不管其有没有为自己谋取私利”[2]。
可见,从腐败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腐败与权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阿克顿勋爵曾说过:“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3]154。
也就是说,当一个当权者面对国家权力很大的时候,一旦他在内心没有抑制这种贪念,开始滥用权力,除非有惩治,否则,它将一直腐败下去,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腐败。
此外,当权力的利用者未符合群众利益时,不管目的如何,都可视为滥用权力。
而苏联正是因为当权者利用权力是无忌惮的挥霍,苏共党内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才一步一步地摧毁了这个曾经是世界上有着举世瞩目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的社会主义大国。
二、腐败——导致苏联悲惨结局的重要因素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原因现在看来可能会有更多,但是其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改革的失败,脱离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经济体制的僵化导致改革停滞,无法提高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导致人心涣散;二是苏共内部,特权现象的普遍导致的官僚主义,腐败成风。
正是因为腐败现象长期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到最后腐蚀了整个国家和党。
究竟在苏联这样一个大国当中,腐败又是怎样在党内迅速地扩大,导致最后政党的失败,国家的灭亡呢?1.高度集权的统治,为腐败提供了有利的根基我们从苏联的发展历史中可以了解到,列宁在位时期,由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刚建立,受环境、生产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影响,着重强调民主集中制。
然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权统治不断地演变为个人的专断,“由于斯大林的一言一行都被看做是绝对正确的,他的独断专行、滥用权力被看做是合理合法的。
作为几乎被神化的人[4]3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权力在中央的高度集中,缺乏民主集中,自上而下地引起党员干部腐化变质,独断专行很容易导致滥用权力。
2.上下级关系的畸形变动,为腐败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正是因为高度集权的历史传统,使得斯大林没有认识到过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在干部工作上就表现为是自上而下的单一委任制。
而斯大林在位时没有意识到这个制度的严重弊端,然而,当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开始推行平凡的干部更替制度,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根本目的就在于“利用这一制度排斥异己的用意,借以撤换反对自己的人,扩大自己的势力。
”[4]102同时,这种频繁更替干部的制度,也导致人心惶惶,干部缺乏实际经验,同样使得一些为保证自己职位的人开始抓住机会,贪污受贿的现象开始频频出现。
3.执政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促使领导阶层的特权盛行,为腐败提供了有利的肥料“特权和腐败,在舆论上常相关联,但实际上并不等同。
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讲,特权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赋予少数人的特殊权利,不管是否合理,是属于制度内的,是合法的。
而腐败是官员滥用权力,以合法身份和职位进行非法活动,牟取私利,搞权钱交易,是属于制度外的一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是特权。
”[4]47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是符合法律的特权,即公务性特权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是一种非公务性特权即与自己的职责无关,是从个人角度来考虑的特权,这种应该是属于违法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领导班子思想开始堕落腐化,整个社会风气恶化,社会建设的方向开始歪曲,执政党的党风开始滋生腐败和脱离群众习气。
4.监督机制的软弱,为腐败成型提供了有利的催化剂有关《苏联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条例》在苏联解体时仍未实行。
在监督体制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监督机关的“下视症”,就是监督只面向下级而不监督上级,上级本来就是权力集中者,没有监督很容易导致权力的腐化。
虽然监督是面向下级,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脱离实际、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等问题一直是监督下级存在的问题,此外,媒体监督是一种比较有力的监督载体,但是因为媒体受限制,在曝光一些社会问题时直接被屏蔽,因此,导致整个苏联社会的监督体制存在问题,可见监督体制对于建设一个良好的党风党纪政党的作用是如此之大的。
三、反思苏联解体,启示我国反腐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对当时腐败风的盛行,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
这不是危言耸听。
”[5]403然而,作为当前的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从苏共解散中,中国共产党应该高度地重视腐败这个问题,吸取苏共解散的教训,加强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未雨绸缪,以怕“亡羊补牢”为时过晚,损失会更大。
因此,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1.重视群众的利益,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苏共的消失,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了群众的利益,没有明确一个正确的权力观,不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于哪里,不懂得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谁办事,这是一个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然而,作为中国共产党应该吸取这个教训,明确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我们就知道人民群众就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的几千年的历史上都已经证明了这个真理。
所以,中国共产党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就如党的宗旨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不是仅仅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而不付诸实践。
2.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党员的思想上入党借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因为党的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歪曲入党动机,空喊“建设共产主义口号”,领导干部全权从利己主义出发,“很多人加入共产党不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现身,而是为了捞取一官半职,攫取更多的个人和小集团利益成为其最大追求。
”[6]273可见,作为一个党员的素质如何对整个党组织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当前中国共产党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的存在,因为很多党员的入党动机不纯,要深入的调查其思想上入党的动机,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干部理解是“人民公仆”的真正含义。
只有从源头上控制腐败思想的产生,这样才能够杜绝腐败现象的繁衍。
3.加大健全监督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措施“重视党外监督,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监督也是列宁监督思想的重要特点。
他认为群众监督是反对官僚主义、特权行为和防止干部蜕化变质的最有效手段。
”[4]121体制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在预防腐败问题上,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处理,还要治根。
透过苏共最后演变为特权普遍,腐败的社会风气中可以看到监督体制的重要性。
因此在完善监督体制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群众的监督外,还有媒体舆论以及法律的监督。
因此,作为官员应该提倡官员财产更透明,让群众和媒体一起来监督官员的财产、公费支出等。
提高群众对国家政事的知情度。
正是因为腐败问题已经在我们国家不断地蔓延,已经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正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也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要吸取苏共解散的原因,明确腐败的滋生对于一个国家和政党存在的重要性。
要时刻谨记防腐倡廉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2]秦国伟.权力的腐化机制与腐化的遏制[J].理论界,2010,(3).[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李慎明,等.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