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诉概念辨析 法律硕士

民诉概念辨析 法律硕士

民事诉讼法重点概念辨析(2016-07-01)1.诉的标的: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并提请人民法院确认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执行标的: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与执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目标,是由债务人所有并用于履行义务的物或权利。

区别:诉讼标的是以起诉当事人所表明的意思而定的,执行标的对于被执行人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任何一个诉都有诉讼标的,而并非所有的诉都有执行标的,只有给付内容的诉讼结果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才会形成执行标的;诉讼标的是一种未决的有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执行标的的存在必须基于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且有明确的范围和限度。

联系:诉讼标的是形成执行标的的前提,执行标的是对诉讼标的得以实现的保障。

2.确认之诉与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当事人之间有争议的权利或法律关系是否存在的诉讼。

给付之诉:原告请求被告履行一定给付义务之诉。

当事人根据确认之诉所确认的法律关系,可以在实体上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相关的权利,如义务不履行权利人可提出给付之诉;在有的给付之诉中当事人对原告请求给付所依据的法律关系有争议,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该法律关系予以确认再确定是否给付,即发生诉的竟合时,给付之诉的审理须对给付的权利义务予以确认,确认之诉是给付之诉的前提,但从形式上讲有一个确认之诉的存在,但实质仍然是给付之诉。

3.民事权利能力与当事人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活动,从而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当事人能力,又称诉讼权利能力,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能力或资格。

它只是一种抽象的能力或资格,具有这种能力或资格的人,并不必然地成为当事人,能够实际地成为当事人,还需要在具体案件中通过起诉或被诉来实现。

当事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一致性。

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同时有当事人能力。

当事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分离性。

当事人能力独立于民事权利能力而存在,无民事权利能力的人确有当事人能力,无当事人能力的人确有民事权利能力。

当事人能力:又称诉讼法上的权利能力或诉讼权利能力,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能力或资格。

当事人适格:指作为当事人就特定的诉讼,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成为原告或被告,因而受本案判决拘束的当事人。

区别:当事人能力是一种抽象而概括的作为一定的法律主体可以作为当事人的资格,属于诉讼主体要件中的抽象要件,当事人适格是对具体案件而言的,是在具体的诉讼法律关系中具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有当事人能力的人未必对某一诉讼案件而言是当事人适格4.诉讼权利义务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诉讼权利义务同等原则,是指一国公民、企业和组织在他国进行民事诉讼,同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等地享有该国法律所规定的诉讼权利,并同等地承担该国法律所规定的诉讼义务。

诉讼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是指一国司法机关如果对他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他国司法机关可以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同样加以限制。

诉讼中的对等原则与同等原则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5.协议管辖:民事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在民事争议发生之前或者发生之后,用协议的方式来选择处理它们之间争议的管辖法院。

协议管辖是民事诉讼中处分原则的体现。

选择管辖:依照法律规定,对同一案件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

联系:实质都是把选择地域管辖的权利付与当事人。

区别:选以共同管辖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协议管辖是在共同管辖之外选择管辖法院;选是原告单方面的行为,无需取得被告的同意,协议管辖是双方当事人的共同行为,以双方的合意为基础。

6.诉讼担当与诉讼承担诉讼担当,指本来不是民事权利或法律关系主体的第三人,因对他人的权利或法律关系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处于当事人地位,就该法律关系所产生的纠纷而行使诉讼实施权,所受判决的效力及于原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诉讼承担,即诉讼权利义务的承担,它是及于民事权利义务的转移而发生的,不同于法定的诉讼担当。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担当都是法定的诉讼担当,并且只在特别需要的情况下才予以承认。

如果权利由他人继受,则构成诉讼承担。

7.诉讼权利能力,又称诉讼法上的权利能力或当事人能力,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能力或资格。

诉讼行为能力,是指当事人能够自己实施诉讼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的资格,它又称为诉讼能力。

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人所为的诉讼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诉讼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是相对应的。

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一般也具有民事诉讼能力。

但两者又不完全一致,民事行为能力存在有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三种,而诉讼能力只有诉讼行为。

8.有独与无独: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于已经开始的诉讼,以该诉讼的原告,被告为被告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的人。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是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的人。

联系: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到他人之间已经开始的诉讼中去的诉讼参加人。

区别:a.参加诉讼的根据不同。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是对原、被告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请求权;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是对原、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与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b.诉讼地位不同。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诉讼中处于原告地位;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而是和本诉讼的一方当事人站在一起,但又有独立诉讼地位的参加人。

c.享有的诉讼权利不同。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原告,享有原告的一切诉讼权利;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而是一种有独立地位的参加人。

因此,其诉讼权利也比较特殊。

无独立请求权的当事人原则上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不能对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不能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撤回诉讼请求;如果第一审法院的判决没有判令其承担民事责任,无权提起上诉。

d.参加诉讼的方式不同。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以起诉方式参加诉讼,如果不愿参加诉讼,人民法院不能强制;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自己申请参加诉讼,也可以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

9.证据资格与证明力证明力,是指证据案情事实的能力,或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或功能。

区别有:其一,证据资格是可能性的范畴,证明力是现实性的范畴,证据资格是法律关于某一事实材料能否作为证据的资格规定,只有具备证据资格的事实材料才能加以审查判断,才具有作为定案依据的可能性,而证明力是证明案情的价值,具备了证据价值才能把可能性的能力转化成证明的现实性。

其二,对于证据资格,法律上多加以消极的限制,对它的判断必须依据一定的证据规则,而对于证明力,多是允许法官自由心证,法律上的限制很少。

其三,从诉讼程序上考察,设置证据资格的限制意在保障证据的质量,确保法官对证明力的准确认定,有利于发现案件的法律真实,证据资格是证明力的法律屏障,一个证据材料,即使具备证据资格,如适格的证人的伪证言,但其不能真实反映案情,也就不具有证明力。

证据资格与证明力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证据资格是证明力的前提条件,凡是有证明力的证据材料才能成为证据,才能有证明力可言;证据材料必须先有证据资格,即先成为适格的证据,或可采纳的证据,而后才产生证明力问题。

从程序上讲,先是解决证据材料的适格性的问题,然后由法官自由裁量其证据价值。

10.直接证据: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它能够单独地、直接地证明有关案件的主要待证事实,直接证据通常表现为言词证据。

原始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的证据。

所谓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是指证据是在案件事实的直接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所谓直接来源于原始出处,是指证据直接来源于证据生成的原始环境。

正是由于原始证据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因而又被称作从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或原生证据。

区别:划分标准。

直是根据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联系不同作出的划分,原是根据证据来源的不同对证据作的划分;特点。

直的特点体现在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作用上,原始证据反映在它的客观性上;主要表现形式。

直多为言辞证据,原则形式不一;证明力。

直接能单独证明案件事实,原中只有与直重合的部分才能单独证明案件事实11.自认:当事人一方对他方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的意思表示。

就其性质而言,诉讼中的自认均具有证据法则的性质,亦即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作用当事人陈述:当事人就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

其内涵不但包括一方当事人的陈述,还包括一方当事人就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承认(即自认)和否认。

一方当事人先就某事实作出陈述,才有可能发生另一方当事人就该事实进行自认的可能。

如果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实自认在先,对方主张在后,也不妨碍构成自认。

区别:1、内容不同。

自认的内容主要包括不利已方的当事人的案件事实,而当事人陈述的内容除了自认外,还包括否认。

2、效力不同。

自认能产生免除当事人举证的效力,而当事人陈述只能产生一般的证据效力,只有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对案件事实作出认定。

12.缺席判决:指开庭审理案件时,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庭,人民法院仅就到庭的一方当事人进行询问、核对证据、听取意见,在审查核实未到庭的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状或答辩状和证据后,依法作出的判决。

它是相对于双方到庭的对席判决而言。

径行判决:是与开庭审理相对的概念,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于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上诉案件,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在事实核对清楚后,直接作出判决的审理方式。

除权判决:宣告票据权利与票据本身相分离的判决,使得票据无效,申请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依除权判决要求付款人付款或拒绝现持票人的付款请求。

区别:缺席判决适用于一审、二审、再审程序中,径行裁判只适用于二审程序中;除权判决是特别程序中公示催告的一个环节,是一种非讼程序。

13.延期审理:指人民法院在已通知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公告开庭审理日期后,或者在开庭时,由于出现法律规定的原因,而另定日期对案件审理。

诉讼中止: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发生某种特定原因,使诉讼程序暂时停止。

区别:适用范围:诉讼中止可以发生于诉讼程序开始以后一直到判决作出以前的任何诉讼阶段,延期审理则只能适用于开庭审理阶段;适用前提:中止主要来源于诉讼以外,延期来源于诉讼之中。

适用效果:诉讼中止将造成本案诉讼程序的中途搁置,受诉法院和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就本安的一切诉讼活动都应当停止进行,延期审理只是将对本安开庭审理的日期推延,有关诉讼活动并不因此停止,比如通知证人到庭;恢复审理上:诉讼中止的法定情形来自于诉讼以外,何时恢复诉讼,通常受诉法院是很难左右的。

延期审理的法定情形来自于诉讼之中,恢复审理的日期通常由人民法院确定;法定情形不同:诉讼中止共6种情形,延期审理:(1)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2)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