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内容摘要:【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肝硬化是因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脏,而造成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1]。

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晚期出现严重并发症[2]。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其常见病因为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等。

而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更为凶险。

同时肝硬化晚期常伴有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在内科治疗中对肝硬化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护理工作显得相当重要。

本文就我院2006~2008年73例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73例,均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17例,年龄45~71岁,其中18例出现腹水,9例合并肝性脑病。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休息、体位、皮肤)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体质较差,应嘱其多卧床休息,增加肝脏血液循环,以利于肝病恢复,大出血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

对于长期卧床者鼓励和协助患者经常更换体位,每天擦洗皮肤,预防褥疮发生。

患者病情重,全身抵抗力低下,极易发生各种感染,应做好通风等环境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

患者由于体力下降,卧床时间长,故应加强皮肤护理,故每日应保持患者身体的洁净,对于长期卧床者,可经常拍背,每3h翻身防褥疮。

大小便失禁者,应随时更换或留置导尿,保持干爽,每天更换尿袋,每周更换导尿管。

保持床铺的干燥清洁。

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避免受压部位出现红肿或褥疮。

2.2 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期的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发病突然,失血量大,病情凶险,常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和肝性脑病[3]。

(1)要禁食。

出血缓解或停止出血24h后可以按医嘱进食流质,并逐渐加量进食。

出血时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窒息。

(2)密严观察病情变化。

记录出入量,观察血压、脉搏、呼吸、面色、皮肤变化、观察呕吐物及排便情况,尤其是血压和心率的监测。

并应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输液速度,防止输液过快而发生肺水肿,重点监测排尿量。

(3)协助医生插三腔二囊管。

插管前仔细检查,确保食管引流管、胃管、食管囊管、胃囊管通畅并分别作好标记,检查两气囊无漏气后抽尽囊内气体,备用。

协助医生进行插管,留置三腔二囊管时要定时抽取胃内液体和血液,要观察呼吸是否通畅以及出血是否停止,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及量。

同时遵医嘱定期观察三腔二囊管的位置。

(4)输血、输液的观察。

急性出血期,根据患者脉搏、血压、尿量和血红蛋白来掌握输血、输液速度。

如果脉搏在120次/分以上,收缩压<88mmhg,心功能好可补液300ml/h以上。

在不用升压药的情况下,血压稳定在6h以上,脉搏<100次分,就应控制输液、输血速度,若为两条静脉通道,则累计输入速度70滴/分。

2.3 上消化道出血稳定期的护理
(1)饮食护理:饮食营养是改善肝功能的基本措施之一。

其基本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无刺激性、纤维素少饮食。

适当限制动物脂肪。

一般要求每日总
热量在2000~3000 cal。

并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的饮食护理。

在出血后由于肝脏的进一步损伤,易于出现肝性脑病,应限制蛋白质或禁食蛋白质,还应注意盐(钠)的进食。

一般钠限制在2.0 g/d,但在血钠偏低的情况下,可适当补钠治疗能增强利尿效果,预防腹水的产生防止低血钠诱发肾功能损害。

(2)心理护理:出血不仅导致患者的生理变化,还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与患者的主动交流,使患者获得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以配合治疗。

呕血、便血时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应尽快清除血迹,避免恶性刺激。

护理人员应沉着、冷静,切忌因忙乱而加重紧张气氛。

用语、行表情关心、安慰患者,使其安静。

对异常情况不要告知患者,减少不良刺激,消除心理危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