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染性腹泻PPT精选课件

感染性腹泻PPT精选课件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指由病原生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 一组肠道传染病
腹 泻 每日3次或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 急性腹泻 急性起病,病程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 超过2周但未超过2个月 慢性腹泻 反复发作,持续2个月以上
第一节 病原学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第三节 防治策略与措施 第四节 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
第一节 病原学
霍乱弧菌
血清学分 型
霍乱的病原菌
O1血清群
噬菌体-生 物分型
பைடு நூலகம்
O139血清群
古典生物型 埃尔托生物型 生物学分型
小川型 稻叶型 彦岛型
小川型 稻叶型 彦岛型
32个噬菌体型(1~32)
O1群菌株
12个生物型(a~l)
1~ 5噬菌体型,且为a~f生物型的菌株称为流行株按霍乱病原菌
第一节 病原学
所致疾病
弧菌性肠炎
细菌性痢疾
沙门菌肠炎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 痢疾样腹泻 婴儿腹泻 出血性肠炎 弯曲菌肠炎 急性胃肠炎、假膜炎肠炎 腹泻、伪膜性肠炎等 小肠结肠炎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
阿米巴痢疾 感染性腹泻
第一节 病原学
二、主要病原体特征
霍乱弧菌(Viobrio cholerae) 志贺菌(Shigella)或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a) 沙门菌(Salmonella) 埃希菌(Escherichia) 弯曲菌(Campylobacter) 人类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 HRV)
有诊断意义的抗原有三类:O、H、K;
伤寒沙门菌(S.typhi)
伤寒
副伤寒沙门菌(S.paratyphi) 副伤寒
其他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
一般腹泻
第一节 病原学
埃希菌
包括5个种,其中大肠埃希菌(E.coli)通称大肠杆菌 埃希菌属的模式种(type species)最为重要 大肠杆菌主要有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荚膜抗原(K) 大肠杆菌分型按O:K:H排列,如O111:K58:H2 致泻的大肠杆菌
时间分布
常年可发,但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细菌性腹泻发病高峰一般在夏秋季节 轮状病毒等病毒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 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人群分布
以婴幼儿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 发病率 不同经济、文化、卫生、职业人群之间发病率有明显差异
流行形式
可以呈现为散发、暴发或流行 一般经水和食物传播的感染性腹泻以暴发和流行为主
霍乱、痢疾、沙门菌感染 致泻性弧菌感染、致泻性大肠杆菌感染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五、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气温、降雨等 社会因素 饮生水、饮用水污染和食品卫生差等
病原体特点与腹泻流行 病原体变异 耐药性、毒力、抗原变异 新病原体出现 易造成流行或较严重的暴发
第三节 防治策略与措施
第三节 防治策略与措施
病人
腹泻病人、亚临床病人
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健康携带者 流行病学意义
活动是否受限、带菌和排菌时间长短、从事职业等有关
受感染的动物
动物传染源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弯曲菌肠炎、沙门菌肠炎、耶氏菌肠炎、食物中毒等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二、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方式
经水传播 经食物传播 经接触传播 经苍蝇等媒介生物传播
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治疗原则 主要问题与对策
第三节 防治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病原学
病原体的种类 病原体特征
第一节 病原学
一、病原体的种类
细菌 病毒 寄生虫
第一节 病原学
表25-1 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种类
种类 主要病原体
细菌 弧菌属
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
霍乱
其他致泻性弧菌(如其他非O1群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
拟态弧菌,河弧菌,霍利斯弧菌,弗尼斯弧菌等)
志贺菌属
志贺菌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依O抗原可以将志贺菌分类 A群:痢疾志贺菌(S. dysenteriae) B群:福氏志贺菌(S. flexneri) C群:鲍氏志贺菌(S. boydii) D群:宋内志贺菌(S. sonnei)
第一节 病原学
沙门菌
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生化反应和抗原 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EIEC)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amorrhagic E. coli, EHEC)
第一节 病原学
弯曲菌
空肠弯曲菌(C. jejuni) 结肠弯曲菌(C. coli)
人类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 HRV)
A组轮状病毒也称婴儿腹泻轮状病毒 B组轮状病毒也称成人轮状病毒 C组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也有报道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流行特征 流行因素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病人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
沙门菌属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
埃希菌属(如大肠埃希菌,即大肠杆菌)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弯曲菌属(如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等)
葡萄球菌属(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厌氧芽孢梭菌属(如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等)
耶尔森菌属(如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等)
芽孢杆菌属(如蜡样芽孢杆菌等)
其他菌属(如变形杆菌,土拉弗氏菌,亲水气单胞菌
类志贺毗邻单胞菌等)
病毒 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冠状病毒
肠腺病毒,小圆病毒等,诺如病毒
寄生虫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隐孢子虫,兰氏贾第鞭毛虫,类圆线虫,结肠小袋虫等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不同的病原体,人体获得的免疫力持续时间不同 病原体毒力、菌量、机体状态等与易感性有一定关系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四、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 流行形式
第二节 流行病学特征
地区分布
全世界广泛发生,但发展中国家高发 在热带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平均每人每年5-18次腹泻 发展中国家水型和食物型暴发常见 发达国家以小范围食物型暴发和旅游者散发多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