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居住区建筑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生活居住的条件和需求正在不断上升,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对整个建筑方案进行合理的布局。
同时,也要对建筑的局部进行合理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
本文介绍了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了居住区建筑设计。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建设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安居才能乐业,现代安居的概念已不仅仅是有屋而居,而是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的结合。
为了满足现代人对居住小区的全方位的需求,开创性地延续以文化追求、物质品质、生活环境品位为内容的人类居住理想,使现代居住小区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居住小区规划建筑设计应力求发展和突破。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建筑的灵魂,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居住区开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当今,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和期望,已从最基础的住宅工程质量要求,发展到对居住社区的综合品质需求。
1、总体布局的重点
总体布局要讲究住宅的朝向、阳光、通风,并有利于安全与健康。
合理处理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共享关系,来完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商业等公共的配套设施。
这既是符合新时期的一种生活方式,
满足一种生活需求,又为住区人们的公共活动、社交活动、情感交流提供较好的保障,并营造了社会的、公共的环境意识。
2、整体空间
居住区在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构思上,要体现文化的、地区的设计理念。
总体布局能与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相和谐统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其整体空间又能为城市创造出优美的城市景观与天际轮廓线。
在局部的空间结构上能突出街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为下一阶段建筑设计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创作留出一定的空间。
3、技术层面
居住区规划设计在技术层面要注重整体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首先,总体设计的功能分布要合理,各项用地面积指标和技术指标恰当。
交通道路规划系统骨架明确,人流与车流的组织线路要清晰,并有完善的停车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
二、居住区建筑设计分析
1、居住区建筑平面设计特点
根据规定:6层及以上居住区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m 以上的居住区必须设置电梯。
这就意味着高层居住区必须设置电梯,但勿需设置消防电梯。
当为单元组合式居住区时,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s0045-95),若户门为乙级防火门时,普通楼梯间可低等至h层,也无需设置消防电梯。
若为塔式居住区,对于9、12 层的高层,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cb50016-2006)可只设一部电梯,一部楼梯,但每层建筑面积不
超过500m2。
当塔式居住区为10~11 层时,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可只设一部消防电梯和一部防烟楼梯,但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
10~11 层的通廊式居住区应设封闭楼梯间,超过11 层的通廊式居住区就设防烟楼梯间。
由于电梯造价不同,消防电梯一般要求载重800kg 以上,且要设置双电源,在梯井底部需设置排水设施等。
所以从经济角度考虑,在满足消防疏散前提下,应尽量少设,楼梯间也应在满足消防疏散条件下,不做或少做防烟楼梯间。
从平面布置上说,一般一梯2、4 户采用较多,标准较高时也可采用一梯2 户,当一梯多户时虽然比较经济,但往往不能保证每户都具有良好的朝向。
高层的板式居住区以12 层左右为宜,太高太长的板式高层对周围建筑的通风和日照都有不利影响。
2、板式居住区建筑平面设计优点
居住区建筑又有板式和塔式之分。
从外观看,板楼建筑的长度明显大于宽度。
板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走廊式的,各住户靠长走廊连在一起;第二种是单元式拼接,若干个单元连在一起就拼成一个板楼,我们常见的单元居住区就是属于这种。
在对居住区建筑设计中,板式居住区建筑平面设计体现了以下优点:
(1)与多层相比,居住区层数的增加,容积率的提高,却同时具有板式居住区的长处,视野开阔。
部分居住区建筑设计时,还设计了入户花园,更增添了户型的情趣和新意。
(2)与塔式相比,房间有较好的均匀性。
房间多以南北朝向为
主,采光通风充分。
体现了设计的舒适度原则。
(3)形式多样,有一梯两户、一梯三户、一梯四户,有较好的私密性。
一梯三户。
多种套型的组合设计是这组户型的最大亮点,满足了用户的多方面的需求,平衡了各种面积的套型比例。
(4)空间结构灵活,户型富于变化。
满足了设计的灵活性,能够适应更多的居住需求。
标准层平面体现了的可变性,一梯三户在不影响结构,设备外立面的情况下,可以轻松变成一梯两户,即90 的两室两厅和120 三室两厅两卫,可适应不同人口构成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方案在交通的组织上将电梯独立设置于楼栋北侧,较好的避免了电梯对住户的干扰,各类管井集中设置,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空间。
在户型布置中强调厅室的完整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有较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室内布置紧凑,走道短捷,提高面积的使用率和舒适度。
3、板式居住区建筑平面设计不足之处
(1)存在现象,开发商想“多出面积”的想法往往导致居住区进深太长,面宽又不扩大,房间呈狭长性,中部的采光通风易受影响,并产生暗间。
所以,许多的平面布置都把卫生间、储藏室等空间放在了平面布局的中部,没有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2)由于板式大多是由多层居住区平面发展而来的,平面布局变化不多。
如何使居住区建筑户型发扬自身优势,富有特色,是今后户型设计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3)廊式由于廊的长度较大,每一户在交通面积的分摊上并不
小,造成得房率的下降,又有其不经济的一面。
另外,廊式平面中廊对户内的干扰较大,影响了住户的私密性,降低了居住区的标准。
所以在设计时,应该尽量减少交通面积,并且注意每户私密性的保护。
一个交通核服务了六户,增加了对电梯的利用率,采取了外廊式的连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用户私密性的破坏;天井的设计,也最大可能的创造了中间户的良好通风环境。
(a 二室二厅一卫,套型建筑面积66.65m2,套内使用面积
52.25m2)
(b 一室二厅一卫,套型建筑面积51.20m2,套内使用面积
40.14m2)
(c 二室二厅一卫,套型建筑面积59.16m2,套内使用面积
46.38m2)
a 套型:房间面积适中,方正,分区明确流线合理;厨房的l 型操作台设置,方便实用。
缺点:起居厅的设计不利于家具的摆放和布置。
b 套型:房间的全明设计,让室内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环境;辅助功能空间紧凑,生活场所舒适。
缺点:暗卫生间的设置,自然采光不足。
c 套型:房间面积适中,方正,分区明确流线合理;辅助功能空间紧凑,生活场所舒适。
缺点:起居室的采光不足,连续墙面也不够3m,不利于布置家具;有电梯噪音的干扰;暗卫生间的设置,自然采光不足。
4、塔式居住区建筑平面设计优点
《居住区设计规范》中对高层塔式居住区作了如下定义:“以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多套居住区的高层居住区。
”一般地说,只要居住区的面宽与进深(即长与宽)的尺寸接近,在1:2.5 之内,外形象“塔”,层数在8 层以上的居住区,叫做塔式居住区。
塔式也存在不少优点:
(1)四面均可开窗,视野更加广阔。
一梯四户标准层平面,四周具有良好的开窗条件,创造了更加开阔的视野。
由于平面呈风车形,在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着西晒和部分房间南向房间较少,比较适合南方地区。
方案标准层房间布局紧凑,公摊面积比较小,使用系数大:使用面积276.17m2,建筑面积是353.43 m2,标准层的使用面积系数是0.78。
(2)塔式比板式相比,节约用地,可以大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小区的容积率一般都较高。
塔式还有阴影区小,阴影覆盖时间短的优点。
(3)体型饱满,有利于建筑节能。
(4)住户间的相互干扰较少,交通面积分摊少,电梯利用率高。
(5)在小区组群设计时,有利于组群间的通风。
(6)由于平面具有伸展性,平面的形状设计多样,有利于产生新颖的觉效果。
有方形、丁形、丫形、“蝶形楼”、“井”字形楼、风车型塔楼等。
一梯六户的塔式标准层,平面呈“蝶形”,具有良好的伸展性,并且也改善了塔形高层居住区采光通风较差的不足。
户型管道井集中设置,便于管理和维修。
5、塔式居住区建筑平面设计不足之处
(1)塔式居住区建筑在均匀性方面显然不如板式高层,均匀性较差,南向套型面积小。
(2)由于塔式高层住宅平面形式特点,使套型根据方位产生了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银、铜、铁角套型”。
“铜、铁角套型”就有了先天不足的缺点:采光不足,日照不充分。
(3)由于塔式高层住宅平面较紧凑,户数较多,户户之间存在一定的视线干扰问题。
参考文献:
[1]邓爽.建筑设计艺术论[m].安徽科技出版社, 2005.
[2] 蔡别仪.浅论住宅区居住环境设计[j]. 科技资讯.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