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1)
第1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1)
汇编与接口技术
信息学院:郭金玲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
• 微型计算机的概念 • 微处理器的产生和发展 • 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组成 • 接口基础 • CPU与外设传输控制方式 • 系统总线
1.1
1.2
微型计算机概念、产生、发展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研究并制造了I4004 微处理器芯片。该芯片能同时处理4位二进制 数,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每秒可进行6万次 运算,成本约为200美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 微处理器芯片,以它为核心组成的MCS-4计算 机,标志了世界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诞生。
232接口:串行数据接口。
USB接口:通用串行接口。
四、系统总线
(1)总线:传递信息的一组公用导线。
(2)系统总线:从处理器引出的若干信号线,CPU通 过它们与存储器或I/O设备进行信息交换。系统总线分 为: A 地址总线:传递地址信息的总线,即AB。CPU在地 址总线上输出将要访问的内存单元或I/O端口的地址, 该总线为单向总线。
• 微机概念: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配以由 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的存储器、输入/输 出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所组成的计算机。 • 划分阶段的标志:以微处理器的字长和 功能。
第一代 4位和低档8位机 (1971-1973) Intel 4004 第二代 中高档8位机 (1974-1978)
8080/8085、Z80、MC6800
把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表
示的目标程序。
b.编译程序
把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为机器语言
的目标程序。编译程序也需经服务程序的加工
才能得到可执行的程序文件。
(3)服务程序
用汇编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编好程序后,需 要对程序进行编辑、连接、调试并将程序装 配到计算机中去执行,在此过程中,还需要 一些其他的辅助程序,这类辅助程序称为服 务程序。 微机中常用的服务程序有:文本编辑程序、 连接程序、调试程序和排错程序等。
1.3.2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
一、系统软件 (1)操作系统 (2)语言处理程序 (3)服务程序
(1)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由许多控制程序所组成 的大型程序系统
–合理地组织整个计算机的工作流程, 管理和调度各种软、硬件资源和软 件,检查程序和机器的故障
– 是用户和裸机间的接口
(2)语言处理程序
a.汇编程序
控制总线的部件(总线主控设备): CPU和DMA 控制器。 被总线控制的部件(总线控制设备): 存储器和I/O设备。 总线的使用特点: a 在某一时刻,只能由一个总线主控设备来控制总线, 其它总线主控设备此时必须放弃对总线的控制。 b 在连接系统的各个设备中,在某一时刻只能有一发 送者发送信号,但可以有多个设备从总线上同时获得 信号。 c 通过总线插槽来与接口板连接。
• 高级语言 – 高级语言又称为算法语言。
– 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需翻译成 机器语言表示的目标程序后,计算 机才能执行,需要相应的解释程序 或编译程序。
• 面向对象的语言 –利用面向对象中的封装、继承、多 态等机制,可以提高程序的正确性、 易维护性、可读性和可重用性,有利 于程序开发中的分工合作。 –常用的面向对象语言如JAVA、C#等。
十进制数字 8421BCD码 十进制数字 8421BCD码
0 1
0000 0001
5 6
0101 0110
2
3
0010
0011
7
8
0111
1000
4
0100
9
1001
功能:(1)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主要包括算术和逻辑运算, 如加、减、乘、与、或、非运算等。 (2)暂时存放参与运算的数据和中间结果。
ALU
数据 寄存 器1#
数据 寄存 器2#
存 储 器
外 设
B 控制器
控制和指挥计算机内各功能部件协同动作,完成计算机程序功能。
由程序计数器(IP)、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 和时序信号发生器组成。 (1)程序计数器(IP):程序指令所在单元地址。 (2)指令寄存器(IR):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
B 数据总线:传递数据信息的总线,即DB。 在CPU进行读操作时,内存或外设的数据通过数据总 线送往CPU;在CPU进行写操作时,CPU数据通过数据 总线送往内存或外设,数据总线是双向总线。 C 控制总线:传递控制信息的总线,即CB。 控制总线的方向:一部分是从CPU输出:通过对指令 的译码,由CPU内部产生,由CPU送到存储器、输入/ 输出接口电路和其它部件。如时钟信号、控制信号等。 另一部分是由系统中的部件产生,送往CPU,如:中 断请求信号、总线请求信号、状态信号。
三、应用软件
(1)应用软件包:满足同类应用的许多用 户需要的软件。 (2)用户程序:是用户为了解决自己特定 的具体问题而开发的软件,在系统软件和应 用软件包的支持下进行开发。
补充内容:字符数据
• 1.ASCII码 • 2.BCD码
1.ASCII码
• 标准ASCII码用7位二进制数编码,共有128 个。 • 计算机存储器基本单位为8位,ASCII码的最 高位通常为0,通信时,最高位用作奇偶校 验位。 • 重要的一些ASCII码:数字0-9;大小写字母 等。
二、存储器 功能:存放程序和数据。
RAM
内存(主存)
SRAM DRAM
ROM EPROM E2PROM
ROM
存储器 外存(辅存) 软盘 硬盘 光盘
三、I/O设备和I/O接口
(1)I/O设备:微机配备的输入/输出设备(外设)。
标准输入/输出设备(控制台):键盘和显示器(CRT)。
键盘 鼠标 扫描仪、数码相机 I/O设备
(3)指令译码器(ID):将指令的操作码翻译成机器能识别的 命令信号。
(4)时序信号发生器:根据指令译码器(ID)产生的命令信号 产生具体的控制信号。
C 寄存器陈列
包括一组通用寄存器组和专用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用于暂存参加运算的一个操作数,例如 数据寄存器可以用来存放8位或16位的二进制操作 数。这些操作数可以是参加操作的数据,操作的中 间结果,也可以是操作数的地址,大部分算术和逻 辑运算指令都可以使用这些数据寄存器。 专用寄存器通常有指令指针IP或程序计数器PC和堆 栈指针SP等 .
二、程序设计语言
• 机器语言
– 机器语言是能够直接被计算机识别 和执行的语言 – 用二进制代码编写的代码序列
– 机器语言因难于交流,在实际应用 中很不方便,很少直接采用。
• 汇编语言 – 用助记符表示的机器语言 – 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称源程序
– 将汇编语言源程序翻译成与之对应 的机器语言程序(称目标程序), 需要用汇编程序。
2.BCD码
• 虽然二进制数实现容易,但不符合人 们的使用习惯,且书写阅读不方便,所以 在计算机输入输出时通常还是采用十进 制来表示数,这就需要实现十进制与二 进制间的转换。为了转换方便,常采用二 进制编码的十进制,简称为BCD码。 • BCD码就是用4位二进制数表示1位十 进制整数。
表 十进制数字的8421BCD码
1.3.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 AB
CPU
存储器 DB CB
I/O接口
外 设
(微型计算机组成框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微处理器的组成
微处理器(CPU)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做成的芯片,芯片内 集成有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等相关部件,完成对计算机系 统内各部件进行统一协调和控制。
A 运算器:计算机中加工和处理数据的功能部件。
第三代 16位机
(1978-1984) 第四代 32位机
Intel 8086、Z8000、MC6800
特点:
1、速度越来越快。
(1985-1992)
80386、80486
2、容量越来越大。
3、功能越来越强。
第五代 64位机
(1993后)
Intel Pentium
1、3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1.3.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 • 1.3.2微型计算机的软件
输入设备
显示器
输出设备 打印机
绘图仪
(2)I/O接口:连接外设备和系统总线,完成信号转换、 数据缓冲、与CPU进行信号联络等工作。 显示器卡:完成显示器与总线的连接。 声卡:完成声音的输入/输出。 网卡:完成网络数据的转换。 扫描卡:连接扫描仪到计算机。
调制解调器卡: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相互转换。
键盘接口、打印机接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