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1)分析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1)分析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玉器文化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本文通过向大家重点介绍玉雕龙纹、玉人等玉器文化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造型特点、以及刀法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从而使得大家对中国古代的玉器文化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家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关键词:玉器、文化、龙纹、玉人、鉴赏目录第一章玉器简介 (3)第二章玉器的鉴赏要点 (4)第一节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4)第二节玉器鉴赏方法 (4)第三节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 (5)第三章玉雕龙纹 (5)第一节最早发现的玉雕龙 (5)第二节不同时期的龙纹玉雕 (6)一、商代玉龙 (6)二、西周玉龙 (7)三、春秋战国玉龙 (7)四、汉代玉龙 (8)五、魏晋南北朝玉龙 (9)六、唐代玉龙 (9)七、五代玉龙 (9)八、宋代玉龙 (10)九、辽金玉龙 (10)十、元代玉龙 (10)十一、明代玉龙 (10)十二、清代玉龙 (11)第四章玉雕人 (12)第一节玉雕人概述 (12)第二节不同时期的玉人 (12)一、商代玉雕人 (12)二、西周玉雕人 (13)三、春秋战国玉雕人 (13)四、汉代玉雕人 (13)五、唐代玉雕人 (14)六、宋代玉雕人 (15)七、元代玉雕人 (15)八、明代玉雕人 (15)九、清代玉雕人 (16)总结 (16)参考文献 (16)第一章玉器简介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

其材质主要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

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

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因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

硬度为莫氏6.75-7度,比重3.2-3.3。

其主要成分为硅酸钠和硅酸铝,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

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玉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

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

但是按照统治阶级使用玉的用途来分,中国玉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玉、王玉、民玉。

按种类来分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

和在清朝慈禧后盛行的缅甸“翡翠”。

旧石器时代到周时期,玉都是被人们奉为巫玉,它被当作一种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

玉具有通灵的法力,因为它是神灵、天地、祖先神奇法力的象征。

因此玉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可谓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推动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力量就是神明。

那时候的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天神。

所以这个时期的玉被认为是神玉的存在。

而后的封建皇朝里,玉成为了王玉。

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

这时候的玉是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宠儿。

玉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天神,玉成为了封建礼制里德的载体。

统治阶级给玉赋予了非常多的美好寓意。

玉是“石之美者”,玉有“六德”。

这使得玉得到了王权和士大夫儒士的喜爱。

将玉来表达自身的品德的高尚,代表国家的形象。

在清朝时英吉利使者访华,清朝就赠了玉如意给使者。

这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

同时,玉也是皇权的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

而且玉也是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民不变的不仅仅有中华的文化,还有中华人民对玉的喜爱。

因为玉代表了“六德”是儒士的风雅之物,同时玉也有吉祥祥瑞之意。

人们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

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

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

但是其实要用玉达到保健作用,必须用玉做餐具才可以。

随身佩而且随着历朝玉雕技艺的改革创新,玉饰品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饰品之一。

玉镯、玉簪、玉佩、玉冠等等,而且造型多种多样。

而且玉在中国的价值一直很高,金玉金玉,古代因为玉的挖掘的运输的困难,使得玉的价格不菲.现在因为玉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玉的价值越来越高。

现在玉的价格比清朝时期高了千倍不止。

同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玉也开始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直到现在,玉,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灵,成为了民玉。

这不是玉的地位下滑,反而是一种升华。

现在的玉不是祭祀神明的工具,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美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历史的印记。

玉随着中华原始文明诞生,她一直都在中华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存在着。

中国的文字几经变化,中国的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各大学派都衰弱或者湮灭了,多少书画作品都不见踪影。

中国这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玉文化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第二章玉器的鉴赏要点第一节古玉器的基本特征(一)器形(形制)——种类和名称,如礼玉中的玉琮,饰玉中的玦。

(二)纹饰及特征——如云纹、谷纹、兽面纹、蟠螭纹、秋山。

(三)玉质——玉石成分及其产地。

古玉器的玉质主要有:绿松石、玛瑙、岫玉、独山玉、碧玉、软玉(含和田玉)、翡翠。

(四)工艺——阴线刻、阳线刻、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半圆雕、圆雕、镂雕、透雕等第二节玉器鉴赏方法玉器鉴赏,主要是指辨别、鉴定玉器的玉质和时代。

即某件玉器是是什么玉?是哪个朝代的?主要依据有:(一)据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分析若发现某种玉器早于古籍记载的年代,则可能是伪品。

如《周礼》一书中对玉礼器的形制、用途、有详细的记述;唐代典籍中所述的玉带制度,记载了一些玉器的产生时代、形制与规格。

(二)据经验判断如据古董商、古董收藏家的经验。

虽然有的可能没有理论依据,有的常不是珠宝专业术语。

(三)分析玉器的雕琢工艺和艺术风格。

1.玉器作伪往往注重形制和颜色,而不注重工艺和艺术风格的作伪,或很难模仿。

2.如果一件玉器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与所述的时代不符,则可能是伪品。

3.如: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琢制工艺粗糙,厚度不均,孔洞有对钻的痕迹,棱角不分明;而用现代工具琢制的,则很难模仿。

(四)据考古出土玉器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近代科学发掘的墓葬,其时代是可以判定的。

可据出土玉器的特征,建立玉器发展演变的标样。

(五)据历代玉器总体风格特征来分析比较。

包括玉器的种类和品种、纹饰、工艺等方面的特征。

特别要注意玉器的始作期、流行期、衰微期、消失期。

第三节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一)玉质:据研究,迄今,内地(中原地区)出现新疆和田玉玉器从商代开始。

翡翠玉器出现于清朝。

(二)纹饰:兽面纹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

神人兽面纹是新石器时代的。

谷纹起自战国中晚期,流行于战国晚期及两汉。

云纹始见于商代,盛行于商周。

凤鸟纹出现于西周。

等等。

(三)品种:玉制工具见于春秋及之前。

葬玉始自战国,明显出现于西周及以后;玉衣仅见于汉代;礼器和仪仗器基本见于汉之前;牙璋仅见于商代;琮出现于东汉之前;长管形玉琮流行于良渚文化;玉带钩始见于战国早期,盛行于元、明代;玉带板起源于南北朝;玉带见于唐代;玉飞天出现于唐代;玉如意始于魏晋,盛于明清;山子始于明朝;文具、酒具始于唐宋。

(四)工艺: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内孔有对钻的痕迹;边缘粗糙、刺手;板状厚薄不均。

斜刻见于西周,春秋后极少。

汉八刀是汉朝的特征。

龙的造型和工艺:C形龙见于春秋及之前;头上有毛发的龙见于宋及之后。

弓形和W型龙流行于春秋战国;唐代的工艺风格是浅浮雕。

元代的雕刻风格是深凸雕和碾磨的结合。

第三章玉雕龙纹第一节最早发现的玉雕龙目前发现最早的玉雕龙纹是内蒙古与河北省交界地带赤峰的红山文化遗址。

该遗址距今五千年至六千年,是与仰韶文化相含接地地域的变体。

相当于仰韶文化的后半期。

这些最早发现的玉龙称为“C形龙”,也有人称其为“中国第一龙”。

C形龙的外形卷曲,形似“C”字。

吻前伸,紧闭,鼻端平齐,双眼突出,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纹。

颈部长鬣上卷,边缘斜削成锐刀,末端尖锐。

尾部内弯曲,末端圆钝。

背有一对穿孔,可供穿戴。

而在红山文化中,除了有C形龙外,还有玉猪龙。

玉猪龙为岫岩软玉,通体呈牙白色,肥首大耳,吻部平齐,三角形切口不切透内圆,身体首尾相连,成团状卷曲,背部对钻圆孔,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整器似猪的胚胎。

首尾衔接如环形的玉猪龙,较多地保留了猪的形象,属于早期的作品,很有可能是“猪乃龙象”这一古谚的最早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猪龙慢慢首尾分离,头上长出了鬣或角。

而蜷体玉龙同样为岫岩软玉,呈墨绿色,短龙首,吻部前伸上噘,鼻端截平,双圆鼻孔,梭形目,长鬣扁薄,明显地具备猪首的特征。

同时龙体卷曲呈“C”形,刚劲有力,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无疑又具备蛇的特征。

有专家认为,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崇拜蛇。

体现在玉器造型上,就把猪和蛇结合起来,出现了猪首蛇身龙的形象。

红山文化的鉴别特征:(一)红山文化玉器很多都钻有孔,玉器上的孔有管钻和锥钻两种方法。

管钻器物的孔壁有明显的螺旋纹,如果是对钻孔,两孔往往会错开。

锥钻器物如果是一面钻,则孔口如喇叭状,俗称“马蹄孔”;如果是两面对钻孔,则孔中间会形成蜂腰,俗称“蜂腰孔”。

红山文化玉器所钻的孔多数不规则,孔口呈椭圆状。

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二)红山文化的玉雕的雕刻线有宽阴线、窄阴线、阳纹线、弦线、网纹等刻纹之分。

阴线底部剖呈弧形,长阴刻线是分段琢磨而成。

因此在红山文化玉器上有时可以见到一条长线分段处出现分叉现象。

且红山文化玉器的器形有很多都磨成刃边。

(三)红山文化玉器因抛光较粗,因此,大多玉器无明显包浆。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龙纹玉雕一、商代玉龙商代龙纹玉雕大多呈扁平、弧弯,而且有些还呈璜形。

商代龙纹一般为张口、露齿、凶猛的大龙头,有鳞。

商代玉龙只雕一足,以示龙是有足的,头上的角呈蘑菇状,很大。

另外,商代早期龙纹,一般除了身上刻有几道阴刻线以外,其他别无纹饰,有些龙的尾部还削薄,似有刃的小刀一样。

中晚期以后才开始在龙身上雕刻纹饰。

如出现几何纹、重环纹。

且重环纹一直沿续到西周晚期,成为西周常见的主题纹饰之一。

所以有重环纹的玉器多般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的器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