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章 海洋有机地球化学

第7章 海洋有机地球化学


在; 有机组分是不同来源、不同年龄、不同反应 历史生源物质的集成产物。
如何鉴别、定量出每一种有机组分?
第2节 海洋有机物的组成
一、海洋有机组分的分析
1. 采用简单的分子式:
C106(H2O)106(NH3)16PO4 表征有机物的平 均分子组成 2. 有机组分的浓度通常是操作性定义: 微孔过滤、超滤技术
三类混合物的化学组成相似,主要差别在于分子 量的分布,且一般随着分子量的增加,溶解度降 低。
海水的DOM中,40~80%以腐殖质存在,其
中富里酸含量一般大于腐殖酸。 腐殖质浓度与分布很大程度上受海洋初级生 产过程与陆源物质输送的影响。
6、有机组分的元素组成
不同的生化功能团通常会有不同的元素 比值(如H/C、O/C、N/C原子比等):
2、碳水化合物
通用分子式为Cn(H2O)m,仅由C、H、O元素构
成,且H、O原子的摩尔数比与水分子相同。 重要性
所有活体细胞生化反应的能量来源
占海洋生物干重的比例可高达60~70% 海洋颗粒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单糖(仅一个碳链)、双糖和多糖。
单糖(monosaccharides)
海洋溶解态碳水化 合物的含量与分布
溶解态碳水化合物 占海水碳水化合物 总量90%~95%, 含量一般为几毫克 每升; 开阔大洋溶解态碳 水化合物的垂直分 布未观察到存在明 显的规律。

3、类脂
类脂包括一系列的有机组分:
(1)烃类 (2)脂肪酸与脂肪 (3)甾醇 (4)链烯烃
(1)烃类
烃类的化学式为CnHm,其在海水中占DOC的份额 不足1%,浓度范围为1~50 mg/m3,平均浓度为 10mg/m3。 烃类可分为饱和、不饱和和芳香族三类。
POM转化路径
三、POM垂向输送通量
1、颗粒有机碳输出 通量存在海域变化
(1)沉降颗粒有机 碳在不同海域的 输出通量存在变 化,与海域初级 生产力存在关系。
秘鲁上升流
加利福尼亚沿岸流
大西洋E 站
北太平洋环流区P站
不同海域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
(2)不同海域沉降 颗粒有机碳输出通 量与初级生产力之 间的协变关系不一 致 原因:

醛糖(如葡萄糖) 在其中一端具有醛 功能团。

酮糖(如果糖)具有一 个酮基,一般在第2个C 原子上。
典型多糖
纤维素 淀粉 果胶 褐藻酸 甲壳素
海洋颗粒物中碳水化 合物的含量与分布
海洋颗粒物中碳水
化合物表层含量一 般低于几百微克每 升。 颗粒态碳水化合物 含量整体随深度增 加而降低。
(4)链烯烃
含有37个碳与2~4个双键的直链链烯烃:
仅由少数几种海洋黏着性浮游藻类(如Emiliania
huxleyi、Gephyrocapsa oceanica)合成产生; 所合成链烯烃的双键丰度与藻类生长的水温有关。
4、色素
色素拥有碳、氮双
键的共轭系统;可 选择性地吸收可见 光(400-700 nm) 一般难溶于水,没 有挥发性,对热敏 感。 叶绿素由植物和 细菌合成。

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千差万别,但绝大多数
活体生物中的氨基酸组成非常类似
浮游生物蛋白质中最丰富的氨基酸
自由氨基酸可存在于活体细胞,也可以由细
菌对多肽和蛋白质的酶水解在海水中产生。 结合态氨基酸存在于溶解态、胶体态和颗粒 物中。 海水中氨基酸的浓度介于20~250 μg/L之间, 占DOC的2~3%。 蛋白质的氮组成几乎是恒定的(16%) 。 海洋浮游生物蛋白质的氮约占浮游植物总氮 的60~70%。
(1)所有有机组分输出 通量均随深度增加而 降低; (2)不同组分垂向上降 解速率的差异,导致 不同水层所采集颗粒 物的组成不同。
深 度
POC通量
氨基酸通量
脂肪酸通量
POC、氨基酸、脂肪酸输出 通量随深度的变化
北太平洋环流区沉降颗粒物中 生源组分百分含量的垂直变化
东北太平洋沉降颗粒物C、N、P比的垂直变化
加,碎屑有机物的贡献逐渐增加。 (4)由于富氮有机组分的降解速率比贫氮组分快, 导致碎屑颗粒有机物中C/N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增 加,蛋白质相对丰度随深度 0-200m悬浮颗粒 200-5000m悬浮颗粒 沉积物
核酸 类脂 碳水化合物 残渣相碳水化合物 残渣相非碳水化合物 海洋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物、沉积物中有机组分百分含量的变化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oduction):单位时间光
合作用生物所固定碳的总量。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oduction):单位时间光 合作用生物所固定的总碳量减去其代谢过程所消 耗的碳量。
新生产力(new production):由光合作用区域
以外所提供营养盐支持的净初级生产力份额,称 为新生产力, 再生生产力(recycledproduction):由光合作用 区域内再循环营养盐所支持的净初级生产力份额, 称为再生生产力。 输出生产力(export production):从光合作用 区域迁出的净初级生产力份额,称为输出生产力。 在稳态条件下,输出生产力等于新生产力。
浮游动物 细菌
溶解态
胶体态
碎屑
浮游植物
三、有机组分的类别
1、氨基酸和蛋白质
氨基酸是一种有机酸,其 -COOH功能团中的alpha 碳与 -NH2功能团相结合, 其通用分子式为 RCHNH2COOH。 蛋白质由一系列氨基酸通 过肽键结合而成,一般将 分子量大于10000的多肽 聚合物称为蛋白质。
动物及它们的卵和幼体; 各种生物的碎屑与他们的粪便; 生物骨架结构、陆源或大气沉降组分的有机物; 由海水溶液沉淀、吸附至颗粒物的有机物。
二、POM的含量、分布与组成变化
1、POC的含量与
变化
开阔大洋表层海水
POC浓度低于河水、 湖水等陆地天然水。 受陆源输送有机物 的影响,河口与近 岸海域海水POC浓 度比开阔大洋水来 得高。
第4节 溶解有机物
一、DOM的来源
(1)大陆径流输入; (2)大气沉降输入; (3)有机物的内部来源。
(1)大陆径流输入
河水DOC浓度高于开阔大 洋,河流是海洋DOC来源 之一; 通过河流输送进入海洋的 总有机碳(TOC)为 33×1012 molC/a,其中 POC、DOC约各占一半; 陆源有机物进入河口区后, 由于絮凝作用及沉淀作用 等,部分有机物沉淀在近 岸海域。
真光层POC、氨基酸、脂肪酸输 出通量与初级生产力的关系
2、颗粒有机碳输出 通量存在时间变化
(1)浮游植物水华与 下覆水体颗粒输出通 量的极大值之间往往 存在滞后的对应关系, 证明生源物质垂向上 的快速输送。
上层水体 色素通量
3200m有 机物通量
马尾藻海3200m深度POC与上层 水体光合色素的时间变化 滞后约1个月
2、海洋有机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 要性
① 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
② 构成生物组织、主要食物来源。
③ 联系中介:信息素、毒素、解毒剂等
④ 影响痕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与生物活性 ④ 生源要素埋藏的主要载体 ⑤ 影响海洋沉积物的性质 ⑥ 反演海洋演化历史
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的最大挑战:
有机组分通常以痕量、复杂的混合物形式存
生物食物网差别的影
初 级 生 产 力
响 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颗粒有机物输出通量与初级生产力的关系
(3)沉降颗粒有机碳 中不同有机组分输出 通量与初级生产力之 间也存在协变关系, 但关系更为复杂多变 原因:
浮游生物种类差异导致
初 级 生 产 力
POC通量
氨基酸通量
的 有机物生化组成的差 别 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差别 脂肪酸通量

海水中最常见的烃类是烷烃和烯烃,芳香族烃类至少含
一个苯环,一般认为它们主要由非生物过程产生。

受来源影响,烃类组分会拥有不同的碳环、双键和 支链结构。 因此某些烃类可用于鉴别其生物来源:
(1)不饱和烃类主要来自浮游生物; (2)海洋藻类一般合成相对短链(<C24)的烃类,陆地
高等植物则合成较长链的烃类; (3)动物体内的烃类主要来自其摄食的食物。
(2)脂肪酸和脂肪
脂肪酸、脂肪至少含有一个羧基功能团(-
COOH),属于羧酸的一类。 来自植物的脂肪酸主要以单数的碳原子链为 主。 与烃类类似,陆地高等植物产生的脂肪酸碳 链长度一般大于海洋浮游植物产生的脂肪酸。
(3)甾醇
甾醇是去甲基三萜醇的一类有机组分,存在
于各种活体生物中,起到激素与稳定类脂双 分子层等作用。 植物所合成的甾醇与植物种类有关,具备作 为植物标志物的潜力。 麦角甾醇指征真菌 黑海甾醇指征鞭毛虫 β-固甾醇指征高等植物
典型腐殖酸的假设结构
腐殖质具有如下性质:
黄色或棕色、无定形、疏水性、非均相、高度络
合等,往往拥有一系列芳香组分与脂肪组分的功 能团。
在海洋学上通常根据溶解性质将腐殖质分为
三类:
富里酸(fulvic acid):溶于酸和碱 腐殖酸(humic acid):不溶于酸,但溶于碱 胡敏素(humins):不溶于酸和碱。
叶绿素a/b
叶绿素c
菌绿素a/b
叶绿素a普遍存在于各种海洋浮游植物中; 叶绿素b主要存在于绿藻和高等植物; 叶绿素c主要存在于硅藻和鞭毛虫; 菌绿素存在于紫色、绿色和棕色硫光合细菌 中。

5、腐殖质
海洋腐殖质是海洋生物的代谢产物、死亡
后残留物的简单成分或分解作用的中间产 物(如糖类、氨基酸、酚类、类脂物等) 在微生物和其它自然条件作用下,经过化 学和生物化学的合成作用,而形成的一类 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分子量较高、结构 复杂的有机物。 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也叫做“腐殖化作用” (Humification).
典型海域的(净)初级生产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