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 ppt课件

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 ppt课件

索柏希望得到玛丽的血液、粪便进行检测
“尽量使用外交语言,但玛丽很快就作出了反应。她抓起一把大杈子 ,朝我直戳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又长又窄的大厅,从铁门里逃了出去 ”。
玛丽反应激烈
通过地方卫生官员
一辆救护车和5名医生 ;“笼子里关了头愤怒的狮子”。医院检验结 果证实了索柏的怀疑。玛丽被送入纽约附近一个名为“北边兄弟”的 小岛上的传染病房。
须靠实验室检测检出。 一般排出病原体较少,时间短;如在人群中的数量较多
,将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乙肝、脊灰、乙脑等。
健康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
取决于排出病原的数量、持续时间、携带者的职业、 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 “伤寒玛莉”
伤寒玛丽
“伤寒玛丽”本名叫玛丽·梅伦,1869年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美 国。起初她给人当女佣。后来,她发现自己很有烹调才能,于是转行 当厨师。
2、病原携带者
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在潜伏期内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一般仅有少数传染 病有潜伏期病原携带情况。
白喉、麻疹、流脑、伤寒等。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指临床症状消失后,在一定时期内仍能向体外排 出病原体的人。
伤寒、痢疾、白喉、乙肝等。
①暂时性病原携带者
临床症状消失后,三个月内仍能向外排出病原体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潜伏期的长短能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以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
疫或医学检验期限 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临床症状期 传染病病人表现出特异的临床症状和 体征的时期
病原体数量最多 症状最明显 传染性最强
玛丽渐渐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甚至成了医院实 验室的义工。1932年,玛丽患中风半身不遂,6年后去世。
两年后她向卫生部门提起诉状。
1909年6月,《纽约美国人报》刊出一篇有关玛丽的长篇报道,文章十分煽情 ,引起公众一片唏嘘,卫生部门被指控侵犯玛丽。 1910年2月,当地卫生部门与玛丽达成和解,解除对她的隔离,条件是玛丽同 意不再做厨师。
1915年,纽约一家妇产医院暴发了伤寒病,25人被感染,2人死亡。
第二节 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群体 现象,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 过程。 构成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 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 过程受到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并且能 够排除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冰山”现象。
2、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绝大多数感染者有明显的症 状和体征,仅极少数患者有严重症状或 死亡,
如麻疹、水痘等。
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 大多数感染者呈现严重的临床症状、体 征,以死亡为结局,
如狂犬病,艾滋病等。
感染谱的流行病学意义
隔离传染源对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 作用甚微,而对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 病较为有效。
一) 受感染的人作为传染源 1、病人
大量的病原体 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无病原携带状态的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 传染源。如麻疹、水痘
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病人均 可作为传染源
1)潜伏期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 状这段时期。
长短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的繁殖时间、 病原体的数量、定位部位及其到达定 位部位的途径等有关。
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宿主对病原体传染 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不同,传染过程产 生的结果可以从隐性感染到严重的临床 症状或死亡,这种反应轻重程度的频率 称作感染谱或感染梯度。
1、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 感染后隐性感染者所占比例较大,只有 一小部分感染后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重 症和致死病例罕见。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
卫生部门很快在这家医院的厨房里找到了玛丽,她已经改名为“布朗夫人” 。
据说玛丽因为认定自己不是传染源才重新去做厨师的,毕竟做厨师挣的钱要 多得多。但无论如何,公众对玛丽的同情心这次却消失了。玛丽自觉理亏, 老老实实地回到了小岛上。
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仍一直 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
病人作为传染源意义:
病人排除病原体的多少及毒性大小 病人是否被隔离和隔离的程度和条件 轻型病人作为传染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恢复期
病人的临床症状已经消失,机体处于逐渐恢 复的时期。
病原体被清除--不为传染源 仍能排出病原体--仍然是传染源
传染期 指传染病患者能排出病原体,具有 传染性的整个时期。一般须根据病原学检查 和流行病调查结果加以判断,是决定传染病 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②慢性病原携带者
临床症状消失后,超过三个月后仍能向外排出病原体
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意义 慢性病原携带者多具有间歇性排出病原体的
现象。一般认为至少连续3次检查阴性时,才 能确定病原携带状态已经消除。
3)健康病原携带者
指未曾患过传染病,但却能排出病原体。
一般是隐性感染的结果,但隐性感染不一定都会有健康 携带状态。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 中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 分布,并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 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第一节 传染过程和感染谱
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是指病原体 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作用结果可发生各种不同的表现,而传 染病发病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传染过程 的发生是在个体中进行的。
起因:
1906年夏天,纽约的银行家华伦带着全家去长岛消夏,雇玛丽做厨师 。8月底,华伦的一个女儿最先感染了伤寒。接着,华伦夫人、两个 女佣、园丁和另一个女儿相继感染。他们消夏的房子住了11个人,有 6个人患病。
有处理伤寒疫情经验的专家索柏将目标锁定在玛丽身上
玛丽7年的工作经历:7个工作地点,而每个工作地点都暴发过伤寒病 累计共有22个病例,其中1例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