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与治疗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与治疗ppt课件
– 防鼠设施,粮食相关储备,环境整理
– 个人卫生:熟食加热及清洗消毒
• 螨虫防控
• 疫苗接种
.
22
发病机制
• 病毒感染后体液免疫反应亢进
– I型变态反应:IgE升高,释放组织胺 – III型变态反应:补体下降,CIC迅速形成 – 血管壁: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 – 血小板:聚集破坏,功能障碍 – 肾小球:蛋白尿 – 肾小管:加重肾功能不全
• 恢复期:1~3个月恢复. 正常
28
.
29
诊断标准
• 疑似病例:疫区及流行季节,急性发热, 全身高度衰竭,乏力,三痛三红,或伴少 尿,低血压。
• 确诊病例:
– 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小板减少,出现异 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
– 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第一项
• 补液:大量体液丧失,血容量急剧减少及 内环境严重紊乱,纠正胶体渗透压和酸碱 平衡紊乱。
• 激素:氢考100~200mg或地塞米松5~ 10mg加入液体稀释后缓慢分次静滴。
• 预防DIC:右旋糖酐,小剂量肝素抗凝。
• 抗病毒:病毒唑、免疫球蛋白、免疫血清
.
33
治疗——低血压期
• 补充血容量,纠正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紊乱,早期、快速、适量,可双渗。
.
30
并发症
• 腔道出血:颅内、气管、消化管……
• 心功能不全:心肌侵犯,高容量,多于休克和少 尿期
•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或 补液过量,呼吸窘迫,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 继发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真菌感 染……
• 自发性肾破裂:少尿期,严重肾髓质出血,腹腔 压力升高或腰大肌挤压,及时手术。
• WBC 20×109/L,Ne 0.85,核左移,Hb 7g/dL。 尿蛋白+++,RBC 10/HP,可见各种管型。
.
2
病例:尸检
• 全身皮肤及黏膜散在瘀点及瘀斑,睑结膜充血、 出血,口鼻有血性分泌物。肺表面血管扩张充血 并可见点状出血。右心房出血。肾脏体积增大, 苍白、水肿,并可见点状出血。
.
17
传播途径的图示
.
18
传染病学——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 • 隐性感染率较低(家鼠型隐性感染稍高) • 青壮年发病率较高
.
19
流行病学
• 时间
– 全年散发(与繁殖活动及人类接触有关)
– 野鼠型:秋季高峰(10月至1月)
– 家鼠型:春季和夏初(3月至6月)
• 空间
– 主要在亚洲东部、北部、中部
– 日本:城市型、实验动物型
– 朝鲜:城市型、野鼠型、实验动物型
– 苏联远东:野鼠型
– 我国:野鼠型、家鼠型、实验动物型
.
20
.
21
疾病预防
• 监测
– 人焉?→及时登记疫情,个案调查并核实。
– 鼠焉?→宿主密度,宿主带毒率。
• 灭鼠
– 鼠类繁殖季节(3~5月)和疾病流行季节进行
– 5%控制流行,1%控制发病
出血热 – 大林姬鼠→我国林区出血热
• 家畜:家猫、家兔、狗、猪……(偶然)
.
13
黑线姬鼠
.
14
褐家鼠
.
15
大林姬鼠
.
16
传染病学——传播途径
• 病毒随宿主动物的体液排出,直接传播 • 呼吸:气溶胶颗粒感染 • 消化:排泄物污染食物 • 接触:咬伤、排泄物、分泌物接触破损皮
肤和黏膜 • 母婴:经胎盘感染胎儿 • 虫媒: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
• 脑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小灶状坏死。
• 肺组织明显水肿,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 出血,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粉染液体。
• 心肌细胞水肿并可见小灶性坏死,间质充血、水 肿并出血。
• 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间质极度水肿、充
血并出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各
种管型,肾盂及肾盏可见. 大片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与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周德训
.
1
病例:病史
• 27岁男性,农民,因发热、头痛、腰痛、口鼻出 血5天入院。
• 20天前参加秋收(当地鼠害比较严重),5天前突发 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尤以肾区疼痛为 甚。
• 血压97/60mmHg,体温38.8℃。面色潮红,呈醉 酒貌。睑结膜及咽部、颊粘膜充血、水肿并点状 出血。全身皮肤散在淤点、淤斑,肾区叩痛。
3
.
4
.
5
.
6
.
7
.
8
病原
• 布尼亚病毒科→汉塔病毒属,对人致病。
• 直径约120nm(90~160nm),双层包膜, 表面微突,包膜内颗粒线状结构。
• 单链负性RNA(M、S、L三个片段)
• 结构蛋白:G1、G2为包膜糖蛋白,NP为 核蛋白,L蛋白为多聚酶。
• 脂溶剂、紫Βιβλιοθήκη 线、γ射线、碘酒、酒精、福 尔马林、乙醚、氯仿、丙酮……
• 56℃ 30min或100℃ .1min可灭活。
9
.
10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属
汉塔病毒属
汉城病毒 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
汉塔病毒 泰国病毒
.
内罗病毒属
普马拉病毒 纽约病毒
11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传染病学
.
12
传染病学——传染源
• 小型啮齿类动物:鼠类
– 黑线姬鼠→野鼠型出血热 – 褐家鼠→城市型(日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
• 肝损害:病毒损伤肝脏
• 高渗性非酮症昏迷:胰腺β细胞受病毒侵犯,或过
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补糖、补钠过多和过度
利尿导致脱水所致。 .
31
治疗
• 综合治疗
– 早期:抗病毒 – 中晚期:针对病生理变化予以支持
• 早期发现 • 早期休息 • 早期治疗 • 就近治疗
.
32
治疗——发热期
• 一般治疗:严格卧床,避免搬运,给予高 营养、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
.
23
添加机制流程图
.
24
病理特点
• 广泛充血、出血和水肿,坏死灶形成。
• 心:右心房内膜下大片状出血。
• 肾:皮髓交界分明,水肿出血;肾小球基 膜增厚,肾小管明显肿胀,变性和坏死, 管腔变窄和闭塞。
• 肺:肺泡壁毛细血管极度扩张瘀血,微血 栓形成。
• 胃肠:上消化道出血较明显。
• 脑:前叶出血坏死。
• 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消除红细胞、血小板 聚集,防止DIC形成和微循环淤滞。
• 肾上腺:皮质囊状带.细胞
25
.
26
.
27
临床经过
• 潜伏期:5~46天,多1-2周
• 发热期:病毒血症和毛细血管损害,1~2 日内可达39~40℃,三痛三红
• 低血压期: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
• 少尿期:无明显界限,氮质血症,高压高 容量
• 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继发感 染,再次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