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高一362组长:林师喻组员:符圣坤、李雪凌、李根长、李顺、李小厚、刘业荣、黎梦娜指导老师:***目录封面---------------------------------------------------< 1 >目录---------------------------------------------------< 2>前言---------------------------------------------------< 3 >开题报告---------------------------------------------< 4 >课题研究---------------------------------------------< 6 >附件一(调查问卷)------------------------------< 10 >附件二(采访记录)------------------------------< 12 >附件三(心得体会)------------------------------< 16 > 结题报告---------------------------------------------< 20 >附件(参考文献)------------------------------ -< 24 >前言在四面环海﹑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有一枝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最令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
它深深地扎根在海南的热土里,茁壮成才,闻名遐迩。
它的存在,像一个枢纽,连接着海南一代又一代人民对它的喜爱,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朵艺术之花就是——琼剧。
依昔记得小时候,总是嚷着奶奶一起去看琼剧,哪怕是走几十分钟的路程,也不愿错过一场精彩绝伦的琼剧表演,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是多么的温馨!而如今随着海南日益的改变和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海南本土文化并没有得到发展,甚至可以说是走向濒临灭绝的边缘。
就琼剧而言,昔日绽放的花朵如今逐渐走向调落,前景令人担忧。
介于此,我们研究性小组决定对海南琼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起初这个课题我们也是商议了很久才确立下来的,尽管这个课题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和不理解,但我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团结合作,就一定能将这个课题圆满完成的。
一.开题报告二.课题研究★琼剧简介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南戏的一支,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
琼剧历史悠久,是流行于海南省、广东雷州、高州和广西合浦一带的地方剧种,由潮剧、闽南梨园戏吸收当地人民的歌谣曲调发展而成.琼剧出现于明代时期,是在海南流行的杂剧(源于弋阳腔)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白字戏(潮剧)、广东梆黄、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
琼剧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它富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剧本、表演、音乐、舞台设计等,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充分反映了海南人民的艺术才能和智慧,能集中表现海南人民生活的艺术形式,是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它深深地扎根在海南热土里,在海韵椰风的熏陶下,茁壮成长,鲜艳夺目,芬芳四溢,闻名遐迩。
★琼剧历史沿革海南岛在明正德年间(1506一l521)已有戏居剧活动,而在清中叶出现了当地的“土戏”。
一般认为,海南岛的杂剧源出弋阳腔。
也有人据《海南岛志》的记载,认为琼剧来源于潮州,是仿傀儡戏产生的,但是,还没有确凿的佐证。
据琼山和海口两地老人及琼剧艺人相传,明清时,福建正字戏和白字戏(潮剧)都曾在海南岛演出。
《海口舆地志》和《海口福建会馆碑志》均有“闽广大船停泊白沙津深,……常有潮广剧演唱”的记载。
所谓“潮广剧”,即正字戏和潮剧。
今琼剧有些曲调与潮剧相同或相似。
据此,土戏是在正字戏、潮剧曲调的基础上,改用土音演唱,其间又吸收当地民歌及歌舞八音乐曲,于清中叶以前发展形成。
清乾隆五年(174O)至五十八年(1793),海口先后建起福建、高州、潮州、五邑(南海、番禺;佛山、江门、新会)会馆,这些会馆门前建有固定石戏台,且年年集资聘请家乡戏班来海口演出。
有些戏班还设科班教授门徒,有些艺人则在海南岛落户。
如光绪年间(1875-1908)琼剧名净黄匡生的先祖,就是乾隆时跟班会至海南落户的。
这些外来的戏班,对土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它的成为表演艺术渐趋成熟。
咸丰年间(1851-1861)至光绪年间是琼剧较繁盛和变化较大时期。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粤剧艺人受到清政府的迫害,流入海南岛,与琼剧艺人互相拜师结亲,有的开设科班教戏,有的插班演戏,对琼剧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时,粤剧的二黄、梆子等声腔,以及新、老“江湖”十八本等均为琼剧吸收,又在这些声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海南腔”等板腔,使琼剧从曲牌体逐步蜕变为板腔体,原有的锣鼓谱、小曲、帮腔等也被摒弃。
“五四”运动以后,在文明戏的影响下,琼剧作家吴发凤、名旦张禄金等,组织了琼崖土戏改良社,编演了《救国运动》《新的婚姻》、《省港大罢工》等内容进步、形式新颖的剧目,其他十余班社也编演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剧目,如《正气歌》、《桃花扇》、《木兰从军》等。
这一时期,在音乐和舞台美术方面,均有所改革。
1927年后,琼崖土戏改良社解散,琼剧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有些班社竞相以荒诞内容的剧目和低级越味的表演迎合低级趣味,致使它逐渐失去原有特色。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班社流亡海外,岛内只存一个文武大班和几个中小(专演文戏)班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琼剧获得新生,有很大的发展。
1950年初,岛内只有七个戏班活动。
至1952年,离散的艺人重新归队。
重返舞台,各县市陆续成立二十余个民营剧团,并开展正常的演出活动。
l953年,开展改戏、改人、改制运动,废除班主制,艺人当家作主,其社会地位得到了重视与提高。
同时,在革除上演“通宵戏”和“提纲戏”的陋习后,一方面,积极排演中央和省推荐的优秀剧目,另一方面,挖掘整理演出优秀传统剧目及创作改编优秀的历史剧和现代戏,琼剧舞台面目一新。
l955年,进行职业剧团登记,经改革整顿,剧团拨归各县市人民政府领导与管理。
l956年,广东琼剧团在广州宣布成立,1959年改组扩建成立广东琼剧院,同时,进行全区剧团整编,成立各市县琼剧团。
l960年初,创办海南艺术学校(后改名海南琼剧学校)。
此外,还举办各种规模的培训班,培养琼剧新人才,新一代琼剧艺术工作者和老一辈艺术家携手合作。
经过一系列组织建设、健全机构工作和经营管理的改善,琼剧艺术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段时期,先后整理出《红叶题诗》、《红色娘子军》、《秦香莲》等优秀历史剧和现代化戏,在舞中艺术方面,建立编导制和以剧本为依据的排演制度。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琼剧遭受洁劫,大多数琼剧团被遣散;琼剧学校停办,戏曲机构陷入瘫痪,艺人或被下放劳动、或被迫转行、或被遣散回农村。
建国后十多年来收集的各种珍贵艺术资料均被毁灭殆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琼剧步入正轨。
剧院和各市县剧团逐渐恢复建制,优秀的传统剧目重新上演,戏曲机构也先后恢复。
琼剧学校培养的青年演员也逐渐成为琼剧新一代的艺术骨干。
剧目创作和研究工作得以正常进行。
获得新丰收。
1982年,中国广东琼剧团赴新加坡、泰国访问演出.获得好评。
此后,广东琼剧院、海口市琼剧团、海南青年琼剧团、海南省琼剧院多次出访新加坡、泰国、马亚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新加坡新兴港、琼联声剧社也先后来琼访问演出,琼剧与新、马、泰、港各地琼剧班社的艺术交流日益频繁。
海南省有专业琼剧团(院)十七个。
各县、镇、乡村的业余剧团近百★琼剧的唱腔与行当琼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两大类:前期为“曲牌体”,并有帮唱。
如《琵琶记》、《槐荫记》、《蟠桃宴》、《八仙贺寿》等一些剧目,唱词均有牌子,有的还采用一些大字牌子和小曲。
后期则演化为“板腔体”。
原有的曲牌体和帮腔逐渐淘汰,现在只在某些戏或“程途”、中板等板腔中能够找到痕迹。
板腔体分中板、程途、苦叹板、腔类、专腔专用类五种板式。
还有一种专门操台(即闹台)的锣鼓谱。
此外,还吸收海南道坛乐曲如〔芙蓉〕、〔志高〕、〔金线〕、〔金字科〕、〔灵宝科〕等曲调以及其他民间音乐、歌舞音乐。
唱腔以中板为核心(包括三七中板),这种唱腔系由帮腔的七字板(又叫“七平板”)演变而成,有中、慢、快、散、正线、反线、外线、内线等不同板式。
有较大的适应性。
不论生、末、净、丑、杂各行当,在表演喜怒哀乐的不同感情变化时都可以使用,是琼剧较为古老的唱腔。
琼剧的角色行当分为五大行。
即生、旦、净、末、丑。
生行包括正生、贴生、武生、小孩生。
正生:文戏佬倌,又名文雅小生。
以唱、做功为重,扮相英俊.喜手持白纸小扇,举止动作温文文雅。
潇洒大方。
主要步法为方步。
多扮演贫苦士子或富户之子。
表演要求儒雅秀逸、舒展斯文、风流倜傥。
贴生:文戏佬倌。
可分为二贴、三贴。
为正生因故不能演出之替代角色,唱做功与正生同,常有由贴生晋升正生之的。
戏中有较年少的书生、公子、官宦等重要副角,多由贴生扮演。
武生:武戏佬倌。
武生演员多跟武科师傅习练武术,武功宗“少林”功夫。
身手敏捷,拳角功夫、棍棒功夫须过硬.舞台表演使用兵器均为真具。
武生分正小武、贴小武、大武。
小孩生:文戏佬倌。
也叫娃娃生。
一般由年轻的学徒担任。
表演上要求活泼好动,天真顽皮,并可随意发挥。
旦行有正旦、贴旦、花旦、老旦(婆角)、彩旦、梅香旦、武旦。
正旦:文戏佬倌。
多扮演娴淑含蓄,仪表庄端的女性角色,不论男旦、女旦,均用“子喉”(假嗓)唱戏。
重于唱、做功,讲求唱腔亮丽、清脆、娇嫩,身段优美,步法轻盈。
步行时,多用后角尖顶前角跟,且有碎步、蝶步等多种步法。
剧中的已婚年轻妇女,大户闺门,小家碧玉等角色,多由正旦扮演。
表演时,常手执小扇或手帕。
动作灵巧而不失持重,娇健而不失娟秀,神态温柔而略含羞涩正旦也可细分为闺门旦和苦旦(青衣)此外,还有贴旦、花旦、彩旦、梅香旦、武旦等。
净行有大花脸、二、三花脸。
未行(杂仔)有黑须未,白须未。
丑行有杂角、花生。
另外,琼剧角色行当中尚有已消失的杂经头和四大金刚。
旦净唱假嗓,其余行当唱真嗓。
文戏重唱不重做,许多艺人都以唱闻名。
★琼剧明星璀璨●符传杰符传杰优秀演员,海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海南琼剧院一团副团长,兼小生演员。
1997年毕业于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琼剧表演班,分配到海南琼剧院。
扮相俊秀,嗓音响亮、吐字清晰,在掌握人物感情、形象方面分寸有度,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