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青州市邵庄小学现有教学班21个,在校学生854名,教职工44名。
多年来,学校秉承“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理念,实现了道德教育课程化、教学教研一体化、经典诵读常态化和养成教育“网络化”,立德树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道德教育课程化,提高学校育人实效
学校研究开发《优良道德教育读本》校本教材,将优良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纳入了教学计划,用每星期1学时完成各学段优良道德教育规定的教学内容。
允许各班级根据对象和环境的差别,适当增删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提高教育效果。
校本教材的使用,主要通过“读、抄、做、写、评”五个教育环节,实现优良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化”。
读,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对于传统美德的基本知识、规范,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与理解,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从自己所能找得到的各种资料当中,摘抄与正在学习的德目相关的正负面资料,并整整齐齐地编辑在自己办的《优良道德报》上。
这是训练一种辨别、选择的能力,是善恶是非观念的一种内化也是一种语言、文字及其能力的综合训练。
做,学生学习一个德目,就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此德目的要求去践履,在践履当中体验此德目的更深层的内涵与价值,以实现从行善到从善的转化,在知与行的多次循环反复之中,达到知行的统一,使学生感到作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一件善事,就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与肯定,心情得到一种满足,精神获得安慰与愉快,进而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成德”’“积小善成大德”的道理,并逐步形成一种习惯,而且能够“习惯成自然”。
道德品质,或道德素质就是在这种道德践履当中积淀而成的。
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某一个德目的全过程之后,把自己的“心得”书写出来。
这是学生道德品质在外化、内化的基础上,从
信念上“深化”。
而且从学生所写的“心得”当中,可以察觉每个学生“深化”的程度,并找到下一个循环继续深化教育的起点。
评,是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相互评,教师评学生,家长评子女等等一套评价的制度。
通过多侧面的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学生的成长和变化,而且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对道德规范的理性认同与深层内化。
读、抄、做、写、评,是一个从外化到内化,不断循环反复形成学生意识、行为、习惯的合乎规律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按照这5个字的“主体内化”过程,在每一个德目的教育中,反反复复、循环不止,坚持6年,一定会从每个学生的品质上,一代公民的整体素质上,收到切切实实的教育效果。
“提高民族的素质”就有望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教学教研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倡导研训结合,以培促研,以研促培,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创新校本培训模式,搭建多元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落实校本教研,科研与教学有机整合。
为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教学优化的研究,使课堂教学改革从“新、精、活、实、巧”五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
学校开展学科教研、优质课赛课活动、教研月活动、希望之星评比活动、新课程改革观摩研讨活动等,努力体现理念“新”、讲练“精”、课堂“活”、过程“实”、方法“巧”。
同时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探索建立社区、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
(二)加强课题研究,增强科研能力。
1、课题研究管理规范,资料翔实。
建立了“教导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的三级课题研究管理,课题管理实行组长负责制,规范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落实典型课例的研讨。
2、课题研究扎实开展。
近年来,我校深入开展了远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德育等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
各课题
研究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阶段性的研究计划,并带领相关老师开展理论学习和行动研究。
3、小课题行动研究出成果。
每个教研组有明确的研究专题,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在扎扎实实的课题研究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积极参加上级教育学会组织的论文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成果交流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级教育刊物投稿。
(三)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提炼丰富教育资源。
学校开发了《科技活动》、快乐手工、体育游戏、礼仪教育、书法,儿童画,十字绣、花样折纸、毛线编织等15门校本课程,编写了课程指导纲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组织教师按照教材认真上好校本课程,探索实践了问题生成课、方案制定课、方法指导课、报告撰写课等不同课型。
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让教师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新课程标准,扎实开展实践活动,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业爱生”的教师队伍。
1、狠抓师德建设,增强团队意识。
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严格执行教师从教行为的有关规定。
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按时开展政治学习,落实师德规范,强化依法执教。
同时,以评选优秀教研组为着力点,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赛课、演讲赛、大合唱、拔河赛等活动,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
一种“争先创优、团结互助”的风气正在形成。
2、加快学历进修,重视技能培训。
每学期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和
英语等培训,加强教师外出培训。
3、出台激励机制,加速业务成长。
一是评比活动系列化。
学校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教学反思、读书笔记等评比活动,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二是完善希望之星、教研月先进个人等评比细则,并做好考核工作,使权利与义务并存,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
三、加大对教科研成果的表彰力度。
四是认真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选苗子、压担子、让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三、经典诵读常态化,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学校努力打造读书环境,积极创设读书情境,坚持培养读书习惯,使学生在书香的浸润中,自发的想读书,爱读书,与书为伴,在阅读中成长。
处处有书味。
努力创设广阔的读书空间,目之所及,行之所至,让书无处不在。
班级设立书香小屋,有“知识苑”、“智慧屋”、“芳草地”、“走进名人”等,图书定期更新,让学生信手拈来就有书读;图书室全天开放,让学生时时享受读书的乐趣;家庭创建“红领巾小书房”,使学生回家也能徜徉书海。
处处有书景。
晨光熹微,学生迎着朝阳开始朗朗早读;课间饭后,随处可见学生们手捧书籍专注阅读的身影;夕阳西下,学生们又吟诵着经典的古诗文愉快的回家。
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学校安排每天一次的课外阅读时间。
短短20分钟,整个校园宁静、祥和,老师在讲台前静静的阅读,学生在座位上专注地看书。
处处有书情。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每学期每位学生拿出自己最心爱藏书三到五本,在文明新颖的阅读接力中分享知识,增进友谊。
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以书传递浓浓的亲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开展赠书于班、赠书于人的活动,奖励先进班级,奖励读书明星,树立最好的奖品是书,最好的馈赠礼物史书的概念。
读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读书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浸润而成,成长的道路上书香拂面。
四、养成教育“网络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把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了“一主两翼四评价”的习惯养成教育网络模式,即: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与社会教育为“两翼”,自我评价、中队评价、家长评价、班主任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整体优化的习惯养成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将零碎、局部的教育活动统一成严密的教育网络,形成一个
目标明确、操作有序的运行机制,克服了随意性,保证了实效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1998年创建为潍坊市规范化学校,连续十年被市教育局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近几年先后被市教育局授予“十佳小学”、“群众满意的学校”、“学习实践三个代表、让家长放心满意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学”、“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和谐学校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展宏图于盛世,创伟业于当前”,邵庄小学将继往开来、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成为高品位、有特色、有良好声誉的一流学校,走向新的成功,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