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课件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课件


④影响 a.在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大大提 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生活相对稳定, 有利于缓和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3.中国古代封建田庄经济 (1)形成原因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 ②社会动乱,封建政权对土地与人民的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全国生产的能力大大削弱; 大批流民与欲寻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世家大族,成为依附民。 ③豪强地主拥有政治与经济特权。
(2)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战国以前的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 (2018·高考全国卷Ⅲ,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 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 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 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2.中国古代的自耕农土地经营方式与租佃关系 (1)自耕农土地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封建土地主要经营方式。 (2)租佃关系 ①原因 a.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b.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c.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特点 ①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大地产制,是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 ②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劳动者多为投身于庄园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都受庄主的 剥削,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3)影响 ①地主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维持局部地区 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②地主田庄有私人武装,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及保卫地主田庄的 作用。 ③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容易成为封建割据势力。
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 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如耧车。 2.水利工程与生产技术:_都__江__堰___、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耕耙耱技术;等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__家__庭__手__工__业__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 足。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 要原因。
上篇 板块复习·专题突破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专题二 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
历史
01
热考主题 小题满分
02
综合探究 大题增分
03
强化练习 知能提升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 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 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 模式。
四、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公有制
夏商周时期
以_井__田__制___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_地__主__土___地__私__有__制__占主体地位,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
期存在的基础
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 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 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_春__秋___战__国__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时期出现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时 期出现曲辕犁。
4.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演变趋势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往往是与经济、政治、财政、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互为因果的。 ①春秋战国赋役制度在社会变革中形成“赋、税、役”三元结构。秦制为田租(税)、口 赋、力役。 ②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 ③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税,中经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 ④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 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税。
②发展历程 a.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 b.汉代已经比较普遍,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 c.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d.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③特征 a.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契约形式。 b.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c.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d.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
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 形态;有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 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 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 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