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新课程改革的融合创新易庆竑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摘要】信息时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孕育诞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从课程改革必须根植于教育信息化的土壤(环境)这一视角出发,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
强调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协调发展,将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强调基础教育信息化需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定位融合点,增强基础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的耦合度,确保二者协调发展共振创新。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融合创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新构想,强调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这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2001年6月8日,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建构开放型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建构体现民主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并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新课程评价体系。
调查发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彻底变革了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推进了教与学和师生关系的变革。
一、术语约定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撑新课程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起,信息技术日益深入应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进入崭新的信息时代。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的重要条件。
由于教育信息化始终存在着基础设施设备老化问题,设备的更新换代具有周期性特征,因此广大中小学的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需求从来没有减弱过。
特别强调,由于城乡中小学信息化条件差异明显,改善农村学校信息化条件已成为实现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公平的首要任务。
信息时代,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现实的教学手段如果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就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来提高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
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持弱化甚至否定信息技术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实践证明,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符合信息社会对于教育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
在信息时代,不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巨大作用的课程改革必定是低效和失败的。
信息技术对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交互方式、课程评价方式发挥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支撑。
信息时代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实施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
学生通过检索、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信息,实现主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更新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构建信息丰富、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有助于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自由探索和创造的前提条件;有助于加强课堂教育环境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打破时空限制,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使学生获得与现实社会较为接近的体验,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
培养每一名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材形式的变革。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师生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建构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加强沟通、陶冶情操的地方,教学活动采取“学生学,教师导”的方法,从而摒弃以往“先生讲,学生听”的方法,突破时空限制,赋予现代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广域性特征,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在传统的教育中,课本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学生学习方式则以听取教师讲授为主。
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现代教学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学会使用各种信息手段,形成对信息的判断力、选择力,以及搜集能力和处理能力,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材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传统的教材仅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及人格建构的范例与中介,可被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所代替。
(三)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建立新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要求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问题等方面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
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是确保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采用信息技术,改变过去课程评价偏重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综合考量学生情绪、注意、参与、交往、思维、生成等状态因素,建立发展性的、非等级性的教学评价机制。
(四)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改善教学管理和信息资源环境。
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各种与之相适应的信息资源环境应运而生,如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以及用于教学管理和教育设施管理的各种信息系统,从而加快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变革。
(五)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教育与信息产业融合。
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大大促进了教育理论创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不断应用,有力地促进着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为信息产业和教育理论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发展机遇。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新课程改革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将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组成的传统教学系统改造成为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组成的现代教学系统。
现代教学系统的四要素不是孤立、简单地组合或叠加在一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它们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衍生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融合,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已成为引领整个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两大推手,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没有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举步维艰;不融入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无用武之地。
以重庆为例。
自2001年以来,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投入逐年增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中小学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大胆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的发展与融合,先后总结出“资源互动”、“远程协作学习”、“綦江模式”等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融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功经验。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同样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各自遵循着独特的发展规律。
基础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信息时代这一大背景下,挖掘深化课程改革对教育信息化的各种需求,理清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融合点,进而梳理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作用机理,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六大方面找准信息化融合点,将有助于更好地增强基础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的契合度,确保二者协调发展共振创新。
四、结束语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关联。
教育信息化赋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时代特色----即信息技术作用于课程改革各个方面、环节。
没有教育信息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形同虚设,无法实现。
课程改革为教育信息化指明了发展目标,明确了创新任务。
同时,课程改革还将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只有基础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在融合的基础上再融合,如此反复,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优化耦合,共振创新,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何克抗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3.《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祝智庭,《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2月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若干思考》孙名符,刘岗, 2001年6月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6月6.《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李谨 2003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