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药物在特殊人群应用原则及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张菁

抗菌药物在特殊人群应用原则及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张菁


50ml/min时避免应用或改口服
肾功能发育不全 主要肾排出抗菌药物减少,易 致毒性反应(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剂量过高 CNS,反应)
临床药理
25
新生儿期生理和药理特点
网状内皮系统未发育完全,免疫功能低, 白细胞吞噬能力低,淋巴结局限细菌能力差,易感
染。 新生儿组织对化学性刺激耐受性较差,不宜肌注 哺乳对乳儿的影响 氟喹诺酮类对骨发育的影响
细菌
药物
人体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ADME 过程) 老年人 孕妇 乳妇 新生儿
肾功能减退
肝功能损害
பைடு நூலகம்
危重感染
临床药理
22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新生儿与年长儿有不同的生理、代谢 过程,影响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随日龄的增长变化迅速 需按日龄变化调整给药方案
临床药理
23
新生儿期生理和药理特点
素 替考拉宁 多黏菌素B 多黏菌素E
伊曲康唑静脉注射液 伏立康唑静脉注射液
该药有明显肾毒性,虽肾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但可加重肾损害
非肾毒性药,因静脉制剂中赋形剂(环糊精)蓄积,当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30ml/min时避免应用或改口服
非肾毒性药,因静脉制剂中赋形剂(环糊精)蓄积,当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菌素类、四环素类,确有指征,需TDM 应避免应用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 不宜肌注给药 体重和组织器官的成熟与日俱增,随日龄增长调整给药剂量和方法
临床药理
28
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注意点
1. 氨基糖苷类: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 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并在治 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TDM,根据结果个体化给药 2. 糖肽类:该类药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 选用。在治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TDM,个体化给药。 3. 四环素类: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 儿。 4. 喹诺酮类: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 人
抗菌药物在特殊人群应用原则及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张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卫生部抗生素临床药理重点实验室
内容
一. 抗菌药物在特殊人群中应用原则
特殊生理状态下的抗菌药物应用
细菌
药物
人体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ADME 过程) 老年人 孕妇 新生儿 乳妇
肾功能减退
肝功能损害
头孢唑肟 亚胺培南 磺胺甲噁唑
头孢噻肟 美罗培南 甲氧苄啶
头孢吡肟 厄他培南
拉氧头孢 氧氟沙星
替卡西林/ 左氧氟沙星
克拉维酸
氨曲南
加替沙星
避免应用,确有指征应用时需在TDM下或按CLCR调整剂量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奈替米星 阿米卡星 卡那霉素
链霉素
万古霉素 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
去甲万古霉 其他氨基糖苷类
酶系统不足或缺乏:抗菌药物体内代谢重大改变,如 氯霉素→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与葡萄糖醛 酸结合而灭活;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溶血(磺 胺、呋喃)
细胞外液容积较成人为大:占体重35%±,排泄缓
慢,半衰期增长 早产儿容积<成熟儿 Cmax不同
临床药理
24
新生儿期生理和药理特点
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弱:血中游离药物浓度 高于成年人或年长儿,磺胺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 白结合位置,游离胆红素↑→沉积至某些组织
危重感染
临床药理
3
抗菌药物在老年人中应用
脂肪组织,无脂肪体重、重要脏器(肝、肾、脑 等)的血流量、全身含水量、心输出量、血浆白
蛋白、肾功能等均见。
组织器官萎缩,生理机能减退 易患细菌性感染,常较严重
改变?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年轻人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不同于一般治疗量
临床药理
4
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
孕妇感染机会增多 有报道62.5%孕妇使用各种药物, 平均每人用药3种,抗菌药物为常用药之一
妊娠期抗菌药物应用需考虑母体及胎儿方面根据药
物在孕妇和胎儿的药理学特点用药
临床药理
11
妊娠期药动学改变

早孕反应口服药吸收减少

中期子宫对胃肠道的压迫口服药吸收
减慢,Cmax延迟到达,生物利用度改变
乳汁药物浓度<母体血清药物浓度25%者
氨曲南 头孢唑林 头孢哌酮
头孢噻肟 头孢西丁 头孢曲松 头孢呋辛
呋喃妥因 美洛西林 苯唑西林 青霉素
临床药理
19
抗菌药物对乳儿的潜在不良反应
潜在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肠道菌群改变(腹泻)
骨髓抑制 肠蠕动增加 假膜性结肠炎 乳齿黄染 乳儿听力减退 核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响 个体差异大,与年龄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研

临床药理
7
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
主要经肾排泄者: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

类等

正常人肾小球滤过率(GRR)随年龄↑而↓,20-50岁

间每年降低0.4ml/min,>50岁↓1.0ml/min,90岁较 20岁↓50%以上

GFR↓同时肾小管分泌功能及再吸收功能↓
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磺胺药 全部抗菌药物,尤其在乳儿中生物 利用度低者 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 四环素类 氨基糖苷类 磺胺甲噁唑
20
哺乳期患者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应避免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 氯霉素、磺胺药等 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 哺乳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宜用杀菌剂,因自身免疫功能低,病灶内细菌清除需杀菌剂
临床药理
9
抗菌药物在孕妇中的应用
细菌
药物
人体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ADME 过程)
老年人 孕妇 新生儿 乳妇
肾功能减退
肝功能损害
危重感染
临床药理
10
抗菌药物在妊娠期患者中的应用
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和特异性抗体,黄体酮、甲胎蛋白、皮质醇等有潜 在免疫抑制的激素水平
临床药理
17
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
乳汁药物浓度≥母体血清药物浓度25%~100%者
磺 胺 甲氧苄啶 异烟肼 乙胺丁醇 甲硝唑 氟喹酮类 红霉素 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 克林霉素 氯霉素 四环素类 氨苄西林 头孢噻吩 氟康唑
脂溶性及弱碱性药物在乳汁中浓度较高
分子量小易进入乳汁
临床药理
18
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
临床药理
13
妊娠期药动学改变

• 血流↑ 25-30%,肾小球滤过率↑25-50 %;

肌酐清除率均↑ ,主要通过肾排出药物
清除加快,血药浓度降低。但妊娠毒血
症、肾病变者t1/2Ke↑,使药物在体内积
聚。由于分布和消除的特点,妊娠期间
用药剂量略高于一般常用量。
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1. 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利巴韦林,妊娠期禁用 2. 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妊娠期避免应 用;但在有明确应用指征,经权衡利弊,用药时患者的受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时 ,也可在严密观察下慎用。氨基糖苷类等有条件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3. 药物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 可选用。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4.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 、C、D及X类,可供药物选用时参考


Ke↓ t1/2Ke↑(t1/2Ke=0.693/Ke),

血药浓度↑,毒性↑,自肾主要排出的药物,
T1/2Ke↑明显,毒性反应增加
临床药理
35
肾功能减退时剂量调整根据
肾功能损害程度 抗菌药物对肾毒性的大小 药物体内过程,即药动学特点 抗菌药物经血透或腹透的清除情况 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临床药理
26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应用时需注意
药物剂量较按Kg体重计算者略高(Vd及体表面积 大,血浓度相对低),给药间期较成人及年长儿长 (肾排出↓,T1/2↑) 上述情况主要适用于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来等毒性低者
临床药理
27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应用时需注意
新生儿不宜用喹诺酮类 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氯霉素、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
不大


血浆容量增加50%,体重10-20%,血
浆蛋白减少,常用剂量下,血药浓度较
正常人为低。高蛋白结合率药物游离浓
度胎儿体内药物浓度毒性反应
临床药理
12
妊娠期药动学改变


肝脏负荷↑,高雌激素水平胆汁淤积排
泄减缓肝损害。如静滴四环素>2g/日时,
严重肝脂肪变致死;无味红霉素(酯化
物),肝损害发生率增高(孕妇服3周以上 血 清 转 氨 酶 ↑ 者 ±10 % , 亚 临 床 型 肝 毒 性 10-15%),避免应用具肝毒性药物。


肾功能衰竭时吸收速率及程度均


一般情况差口服或肌注者均减少


宜静脉给药
临床药理
32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药动学

• 水肿等因素可使细胞外液↑,Vd↑


• 小肠对氨基酸的吸收障碍→血浆蛋白↓→药

物流离部分↑, Vd↑致血药浓度较正常肾功能


者略低
临床药理
33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药动学
肾功能减退时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