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文艺的现代特性与批评话语重建传媒文艺作为后语言时代的文艺形态,是现代观念与娱乐生产的新形式。
它具有批量化、工业化等特征,与受众互动、媒介逻辑和社会机制有关,是多种文化作用下的文艺形式。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的生产与传播中传媒文艺成为当下文艺的重要形态,是现代观念与娱乐生产的新形式。
传媒文艺与传统文艺在话语范畴、意义关系、受众角色、接受要求、接受方式、介质逻辑等维度上差异明显,呈现出大众媒介系统下文艺的独特性。
当前,传媒文艺批评要走出后现代话语的思维依赖,实现学科建设、意义生产、文艺效果、文艺功能等批评话语重建。
标签:传媒文艺;审美;大众传媒;批评现代媒体生产了新的社会情境和跨越物理空间、深度互动的语境,延伸出一系列全新的社会行为方式,并通过人们网络行为的模式化,逐渐建构出新的文艺传播范式,形成一种新的文艺类型——传媒文艺。
对此学界提出“新媒体文艺学”(欧阳友权)、“流行文艺”(蒋述卓)、“媒介文艺学”(单小曦)、“数码艺术学”(黄鸣奋)等概念,从不同视域对传媒的各种文艺形式进行解读。
对于传媒文艺这种新的文艺形态,我们需要对其内涵与范畴特征进行多维度研究,不断地更新批评实践理念,重建新文艺机制下的批评话语体系。
一、从“蹩脚的模仿”到“审美的意味”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很少有学者关注流行艺术,后来才有涉及流行艺术审美价值与传播的讨论,出现高雅艺术与流行艺术、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先锋艺术和大众艺术等论争。
中国新时期以来不断出现关于“人文精神”、港台音乐、“80后”小说、“韩流”、美国好莱坞电影、网络小说等主题的讨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传媒文艺是伴随着质疑、批判与话语争夺成长起来并逐渐取得合法性的。
在这个过程中,流行艺术常常是投人们所好,总是考虑市场的需要,因而被认为不是真正的艺术。
诸如大众艺术、低俗艺术、游行艺术、娱乐艺术等称谓将这种艺术贬低为低一等的艺术形式,这就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其美学品格的忽略。
究其原因,其一是这些艺术创作往往缺乏艺术的自主性;其二是“高雅艺术能够提供更多的以及可能持续性的审美满足。
这要归于创造性、先锋性,以及旨在解决社会、哲学和政治的生存问题,而流行艺术做不到这些”①。
但是,高雅文艺的艺术形式和美学理念中的艺术呈现利维斯主义的倾向。
美国学者卡洛尔指出,当代艺术不能将康德的自由美学理论变为特别偏爱现代主义先锋派的狭义的艺术理论。
②如果将艺术推至前现代,便会发现艺术的概念其实也有一个变迁的过程,是一个“飘浮的能指”。
古希腊的艺术被认为是一种技术、技艺、技巧或精明、狡诈,出现“模仿”或“模仿艺术”、粗俗的艺术(体力劳动)与自由的艺术(脑力劳动)的分类方法。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精神性的“美的艺术”才渐渐与实用性的艺术区分开来,并成为艺术认知的主流。
所以,“既然‘美的艺术’是一个有其明确原则的阶段性艺术概念,它就不可能在20世纪之后完全行之有效。
实际上,几乎在它得以全面巩固的同时,就开始遭到来自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挑战”③。
最初互联网网民生产的内容大多被认为是蹩脚的模仿,比如Youtube上的个人创作总被认为是业余的,尽管它可能也是专业的、艺术的以及商业的形式。
判定视频质量“优劣”的标准依据审美品位和文本品位,专业视频的质量总是好于用户生产的视频。
④Youtube的“方言视频”被定义为缺少“全球化逻辑或艺术的一套规则”的“审美的意味”。
⑤但也有人指出,对于业余生产视频质量的评判标准的问题,不仅是因为基于好莱坞的标准,也是因为基于对专业和业余作品的特质阐述和刻板印象。
因为,商业娱乐和艺术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静止的。
⑥传媒文艺这个概念的内涵也是动态发展的,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价值重构。
由最初的消解主流价值到重构主流价值、由反中心到再中心化,呈现出多元并置的格局。
近年来,传媒文艺的发展蔚为大观,以2017年为例,中国电影票房高达556亿元;数字音乐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电视剧年产量超过1.6万集;文学网站日更新总字数2亿汉字,文学网页日均浏览量超过15亿。
传媒文艺已经成为一种自主的审美范式,一种新的常态化的文艺形态。
不论从统计学意义上看,还是从文化影响力来评判,传媒文艺都是我们时代无法绕开的艺术形态。
传媒文艺是新时代全新的艺术形式,对它的认知也在慢慢深入,更多“意味”得以发现。
正如本雅明谈到大众与大众艺术之间的关系,大众从艺术作品中积极地寻求着某种温暖人心的东西。
⑦二、流动的审美与现代特性传媒文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艺形态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对相关概念内涵、特征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贝尔认为,流行艺术是“通俗的(为大众欣赏而设计)、短命的(稍现即逝)、消费性的(易被忘却)、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⑧,具有批量生产、传播的艺术等特征⑨。
有学者指出,资本逐利的动力使得流行不断流动起来。
不管是什么作品,都遵循时尚的流行规律,都采取一种即时性的态度。
⑩布尔迪厄将“流行审美”从“纯审美”中区分开来,认为流行审美是反康德美学的,并拒绝审美品位的普遍规则。
B11费斯克认为流行是与审美对立的,“审美判断就是反流行的——他们否定对同一文本展现的阅读和功能的多重性”B12。
传媒文艺的市民化和商业化,也体现出传媒文艺生产去权力化的一面。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媒文艺在互联网中的生产与传播成为当下文艺的重要形态。
有学者从大众传播与文艺的交叉视角研究此现象,并提出传媒艺术的概念,认为它在创作、传播和接受上形成自在的特征,“一在创作上走向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无损与自由复制创作;二在传播上走向非实物化的模拟/虚拟内容传播;三在接受上走向人的审美感知方式的‘重新整合’”B13。
网络是一个反中心化、非集权性的自由空间,反权威、反等级、拒斥英雄情怀。
网络小说因其平等、自由、同步而吸引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力,它更多地超越了体制化的藩篱和商业气息。
大众媒介日益成为新的接受平台。
通过网络收看电视节目,在文艺接受中呈现非线性的思维结构、去中心化的思维意识,渗透着网络技术特征的思维逻辑。
B14针对在社交媒体的传播,SNS网站改变了传统大众媒介点对面的传播模式,为突破权力羁绊和资本的诱惑提供了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大众文化裹挟着意识形态。
传媒文艺并非主流价值的真空地带,相反,“主流价值观与传媒文艺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并最终形成合流之态”B15。
例如,“红色经典”影视改编有利于大众媒介化时代的历史重塑、激活并强化当代人的历史记忆等。
传媒文艺主要是基于大众媒介话语逻辑创作的文艺作品,具有批量化、工业化等特征,审美除了源于作品本身,还与受众互动、媒介逻辑和社会机制有关,是传媒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多种文化作用下的文艺形式。
它包括电视剧、电影、网络小说、流行音乐、纪录片等形式。
但需要注意的是,传媒文艺的具体表現形式往往是流动的,这种流动性不仅体现在从传统文艺转换到传媒文艺,还体现在传媒文艺各形态之间的转换。
每种文艺形态各有特色,因此传媒文艺能呈现出多元的叙事景观。
比如“红色经典”影视改编可能更多是政治意识形态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叙事维度、故事容量、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以及细节刻画等更多地符合消费的逻辑,遵循工具理性,艺术产品被商品化,打上世俗消费的印记,渗进资本逻辑。
传媒文艺是多种现代文化形态的结合体,它可能属于媒介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同时也包含视觉文化、消费文化等。
传媒文艺具有多种文化属性,它以大众媒介为中介,表现大众思想,视觉是最主要的修辞形式,具有利润诉求,在消费中实现身份认同而含有消费逻辑。
简单地讲,流行文艺依赖大众媒介,是抗议抽象表达的,从抽象中抽身而出。
其在语言功能、语言属性、意义关系、受众角色、接受要求、接受方式、介质逻辑等方面都呈现出异于传统文艺的逻辑与特征(见表1)。
比如相对传统文艺的“静观”,媒介技术下的传媒文艺接受更多是“融入”或“沉浸”式的审美体验。
因此,传媒文艺的研究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格物致知”,其中主客体的界限无法完全分清,主体调动全身心感官深入参与,在获得审美体验之余还进行创造性生产活动。
这些新特征使得传媒文艺早已不局限于现代主义先锋派的狭义的艺术,康德的自由美学理论被推向纵向化实践。
异于传统艺术,多元的实践让传媒文艺产生了独特的理论逻辑。
传媒文艺的接受不再仅局限于少数人,相反,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逻辑里,传媒文艺日益成为覆盖绝大多数主体的“普罗艺术”。
大众传播工具多元,其社会属性更为凸显,这种社会性不再只是网络互动的意蕴所能包含,更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新形式。
所以说,传媒文艺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一环,跟整个大众传媒系统的话语框架、文化风格和社会议题紧密相连,在新媒体主导下的媒体融合语境下表现更为突出。
新媒体是现代人感知世界的新途径,并养成人们新的使用惯性。
区别于具有稀缺、独一无二的“光韵”符号的雅文化,机械复制时代的大众文化已然获得合法性,并在现代社会不断演绎“启蒙辩证法”,成为现代人娱乐沉浸、理性认知,以及日常伴随性产品的来源。
在资本逻辑下,审美不再是一种更高级的、经过分辨与特殊培育的感性态度,而更可能是被作为一种经济策略,充满商业修辞。
三、重建传媒文艺批评话语要理解传媒文艺,必须理解其中的价值、态度与传播途径。
传媒文艺批评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的批评介质(文字、纸张)、批评逻辑(系统分析句子、段落或篇章的结构主义)、审美准则(“音韵和谐”“乐心在诗”)在现代流行艺术面前被弱化或失效,无法对传媒文艺现实进行有效的言说与批评。
现代思想从一开始就是启蒙话语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启蒙时期的艺术不是从历史的价值长廊中寻找根据,而是发掘它本身的价值和标准。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如果一直信奉启蒙时代的审美的条条框框,伟大的艺术就不会成为公共的或者文化意义上的产品,很可能就不会去呼吁文化创作。
B16作为当代艺术形态的传媒文艺,正是在顺应媒介逻辑的情境下走向新的突破。
有学者指出,我们的认知需要重启,要重新想象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假设。
“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万物皆备于我”“人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和占有者”等表述有其局限性,所以要走出“以人为中心”的认知,走向“连接、关系、共同体”新的认知结构。
B17从这个角度看,单纯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是万物之灵的高高在上的视角无法准确把握传媒文艺这种新文艺形态的内容生成、文本构成和作用机制,从而限制了理解传媒文艺复杂而多变的面向与想象。
互联网改变了这种收视行为和认知行为,重塑艺术知识结构框架。
面对媒介艺术带来的变革,人们需要转换现代认知模式。
多媒介时代的文艺批评要扭转单纯的立足于现代性思想的后现代性视角,建构文艺批评新话语。
1.文化体验的代际位移与走出后现代思维依赖后现代往往描述为对现代性的反叛,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跨学科性、自我批判,质疑各种知识定论赖以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