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教材
路段计算行车速度 60 50 40
来自《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应根据预测流量来进行,新建交 叉口可在建成后三个月再次更改车道功能划分。 一般情况下,按照左直右的顺序排放。 特殊情况下,可改变车道功能的排放顺序。
3、交叉口出口道设计
导流线
渠化线
渠化岛(渠化线):根据各流向车流的安全行 驶轨迹设计,把交叉口内各交通流行驶轨迹所 需空间之外的多余面积用标线或实体做成导向 交通岛,可避免因过宽所引起的车辆并行、抢 道现象。
渠化线
b'
b——b’断面
35 6.7 3.7 7.2 3.6 4 1.5 0.3 4 4
b
c
a——a’断面 c——c’断面
7、交叉口内部渠化设计
导流线 渠化线 梭形线 鱼肚线 左转待行区
导流线
导流线:当交叉口空间较大时,各流向的车辆 行驶轨迹范围比较大,不利于交通流的运行与 控制,可通过导流线限定各股交通流的行驶轨 迹,有利于交通流的平顺行驶,也可限制车辆 转弯时的任意性。 左转弯导流线应与相邻机动车道的分界线或边 缘线之间用圆曲白色虚线连接,在相邻道路中 心线之间连接时,应用圆曲黄色虚线。
–
–
利用现有的路面开辟专门用于右转弯的自行车车道 适用于右转非机动车流量较大的情况
右 转 自 行 车 上 人 行 道
图。 。 。 。 。 。 :自行车分流向专用进口道,渠化岛隔离
图。 。 。 。 。 。 :自行车分流向专用进口道,右转车上人行道
非动车交通的处理方法
左转弯专用车道
– –
使用彩色路面或标线来标示出自行车左转弯专用车 道 适用于左转弯自行车交通流较小,并且机动车设有 左转专用相位的交叉口
改 建 道 路
概 略 设 计 阶 段
路段交通设计
交叉口交通设计
设计指标确定 否
满足设计要求 是 详 细 设 计 阶 段 详细设计 交叉口详细设计 路段详细设计 公共交通详细设计 协调设计 生成设计方案 评价 比选
方案评价比选 形成实施方案
2、交叉口进口道设计
进口车道数设计 进口车道宽度设计 进口车道渐变段及展宽段设计 进口道车道功能划分
江 背 路
8、非机动车交通的处理
自行车交通应该与机动车交通进行空间和时间的分离。 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冲突点应远离机动车之间 的冲突点。 尽量使自行车处于危险状态的时间减到最少。 当自行车在交叉口暂停等待时,应提供一个安全的停 车位置。
非动车交通的处理方法
右转弯专用车道
来自《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
三、交叉口设计的内容
交通设计的流程 交叉口进口道设计 交叉口出口道设计 右转专用车道设计 掉头车道设计 行人过街横道设计 交叉口渠化设计 非机动车交通设计 摩托车交通设计
1、交通设计流程
道路网规划条件 城市规划条件 交通规划、组织方案
– 适用于进口车道数为1-2条的小型交叉口,当左转
弯自行车流量较大时也可以采用
机动车 停车线 7:00-9:00 17:00-19:00
非动车交通的处理方法
绿灯时禁止机动车右转弯 对右转机动车实行迟启控制 自行车信号早启早断
9、摩托车交通的处理
当交叉口进口道摩托车流量大于300辆/小时, 有必要设立摩托车停车区 摩托车停车区的长度一般可设为6米
行人过街横道设计
行人过街横道设计
当行人过街交通及其相交的机动车流饱和度、 人均待行区面积同时满足下表要求时,应设置 过街天桥或地道。 如果不宜设置天桥或地道时,应设置行人过街 专用相位。
道路性质 主干路 行人过街交通平 均饱和度 ≥0.85 机动车交通 平均饱和度 ≥0.7 人均待行区 面积 < 0.6m2/人 待行时间 超过一个周期
–
–
–
利用绿化带进行拓宽,增加进出、口车道数; 利用绿化迫使自行车二次过街,减少机动车、非机 动车间的干扰; 对交叉口内部进行渠化,规范行车轨迹; 设置行人过街待行区,确保行人安全。
交叉口设计实例
公交停靠 站
公交停靠 站
公交停靠
站
公交停靠
站
公交停靠
站
公交停靠 站
改造前 改造后
公交停靠 站
改造后
公交停靠 站
非动车交通的处理方法
左转自行车二次过街
–
–
让自行车与行人以相同的方式过街 适用于左转弯自行车流量较低,或者交叉口范围较 大时;当左转自行车流量较大时,也可采用该设计 思路
自行车与行人共用人行道
图。 。 。 。 。 。 :直行自行车停车线提前于左转自行车
非动车交通的处理方法
停车线提前
– 将自行车停车线划在前面,机动车停车线划在后面
世纪广场
东方明珠
交叉口形式的规划
A为立体交叉口; B为展宽式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 C为平面环形交叉口; D为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 E为不设信号灯的平面交叉口。
类别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快速路 A 主干路 A A、B 次干路 A、B B、C C、D B、D C、D D、E 支路
5、掉头车道设计
当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4m时,可以在交叉口人行横道 之前设置掉头通道。 当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4m时,且设有左转车专用信号 时,掉头车辆可以利用该信号掉头。
11 11
6、行人过街横道设计
当人行横道长度超过15m时,为了缩短行人过 街时间,确保安全,应在过街横道中间设置行 人安全岛,其宽度应大于1.5m。
城市交通关联领域的关系
城市规划
» Í ½ ¨¹ æ » ® » ½ ¨ Í è É Æ ¼ º £ æ à ò Ï ¨ ½ è É
» Í ½ ¨É è Ê © É è ¼ Æ ë Ó ½ ¨É è » Í ½ ¨¹ Ü À í ¹ æ » ® ½ ¨ » Í É è Æ ¼ ¨ £ à æ Ï ò Ü ¹ À í © £
进口道车道数设计
应以保证进口道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为目标,同时考虑进口道 宽度约束。 对每一个进口道而言,其通行能力比路段要低20%以上,为缓解 节点交通矛盾,有必要在进口道处增加进口车道数。 进口道i所需机动车道数的参考基本值为:
进口道车道数设计
在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以下原则,预留展宽段 的用地。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设计
工程分院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设计
交通设计的概念 交叉口规划 交叉口设计 交叉口评价 交通仿真
一、交通设计的概念
基于规划的理念和成果,以交通安全、通畅、便利与 环境协和为目的,以交通系统的“资源”(包括时间、 空间、经济的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 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最佳改善交通 的方案。最佳地确定:交通系统的时间和空间要素; 贯穿于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之中,指导交通设施的土 木工程设计与交通管理。具有中微观的性质。
出口道渐变段及展宽段设计
当出口道为干路,相邻进口道设有右转专用车 道时,出口道必须设置展宽段。 当出口道设有公交停靠站时,可按照港湾停靠 站要求设置展宽段。 出口道的总长度由出口道渐变段和展宽段组成。 展宽段一般取60-80m,渐变段按以下公式计算:
4、右转专用车道设计
右转专用车道的设计应适当降低右转车辆转弯 半径,取小于25米较为合适。 设计可采用下图中渠化方法半径。 右转专用车道宽度可采用3.5m,最小3.25m。
摩托车候车区
摩 托 车 通 道
摩 托 车 通 道
10、交叉口设计实例
现状
公交停靠
站
公交停靠
站
公交停靠
站
交叉口设计实例
现状存在的问题:
–
–
– –
交叉口进出、口道无拓宽,车道数不匹配; 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秩序混乱; 交叉口内部无渠化; 行人过街存在安全隐患。
交叉口设计实例
改善设计对策:
–
行人过街 待行区
行人过街 待行区
(a)
行人安全待行区的设计
(b)
行人过街横道设计
行人过街横道的宽度与过街人数、信号周期有 关,一般情况下,顺延干路的人行横道宽度不 宜小于5m,顺延支路的人行横道宽度不宜小于 3m,以1m为单位增减。
行人过街横道设计
人行横道的位置应平行于路段人行道的延长线并适当 后退1m的位置。 在右转机动车容易与行人发生冲突的交叉口,过街横 道线不应相交,后退距离应取3-4m。 步行道转角部分,过街横道线间距离应不小于6m。 由中央分隔带的进口道,横道线应后退分隔带顶端12m。
出口车道数设计 出口车道宽度设计 出口车道渐变段及展宽段设计
出口道车道数设计
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 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 当条件受限制时,出口车道数可比上游流入的车道数 少一条。
东西直行
东西左转
南北直行
南北左转
出口道宽度设计
一般情况下,出口道宽度范围为3-3.5m。 新建交叉口时,出口道每一条车道宽度不应小 于3.5m,治理性交叉口出口道每一条车道的宽 度不应小于3.25m。 当交叉口大车比例很小时,出口道宽度最小值 可取3m。
A B
ld l2 ld
鱼肚线
当进口道向右侧展宽而左转车道从直行车道分 出时,应采用“鱼肚”形标线加以渠化。 其中Ld1、Ld2可仿照拓宽条件下确定渐变段长 度的方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