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3年)2013/00/00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3年)前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知识产权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国家发展战略资源的有效途径。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是衡量企业、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水平和发展优势的重要标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都把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作为重要战略内容。
“十二五”是确保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的关键时期。
大力提升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对加速积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资源,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实现在新形势下保障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为了客观准确掌握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反映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转化实情,为农业科研创新、产业发展和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受农业部科教司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以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农业专利、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主要农业知识产权类型为对象,按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食品业、农化、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主要依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公告,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公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系统收集了截至2012年底国内公开的与农业相关的所有植物新品种权、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农业专行业知识产权密集度,以及品种权、农业专利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授权的数量趋势、质量状况、地域分布、行业构成、热点领域和优势单位等。
1、农业知识产权创造力大幅增强,但发展水平很低。
全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为40.1%,其中申请量指数为42.2%,授权量指数为56.2%,维持年限指数为23.8%,表明与2011年比较,2012年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力大幅度增强,尤其是较高的授权量指数表明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国内外获权能力快速增强。
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量分别为227113件、69851件和49734件;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0377件和3880件。
但是,每万名农业从业人员拥有的农业知识产权数(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只有2.2件,远低于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9.5件的全国三次产业发明专利密集度。
同时农业知识产权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农业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率为48.77%,明显低于国外的53.89%;国内授权的农业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9.5年,显著低于国外的15.0年,与日本(15.2年)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农业发明专利维持10年以上的概率为40.9%,而国外高达78.2%。
国内农业发明专利维持到20年期满终止的概率只有7.8%,而国外是28.4%。
2、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优势区域形成,但两极分化明显。
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排列前五位的分别为山东95.2%、江苏86.1%、北京85.0%、浙江75.7%、广东72.3%和上海52.9%,而贵州、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中西部省份的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仅分别为8.9%、4.0%、4.0%、2.0%和0.5%。
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列国内申请前五位的为江苏22161件、北京17728件、上海15421件、山东15183件及广东12736件,这五省市的申请量占全国农业发明专利总申请量的45.81%;而宁夏、青海和西藏等省的申请量均在1000件以下。
农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7015件、江苏4757件、广东4559件、山东4201件、浙江4113件,其授权量占全国农业发明专利总授权量的45.22%,而甘肃、江西、宁夏、海南、青海和西藏等省的授权量均在500件以下。
排名前三位的河南省、山东省、北京市的品种权申请量之和为2444件,占国内申请总量的25.13%;四川省、山东省、河南省的授权量之和为1078件,占国内授权量总量的27.78%。
国内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注册3776件,主要集中在山东、四川、浙江和福建等省,分别为480件(12.30%)、371件(9.51%)、288件(7.38%)和214件(5.48%),而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甘肃、山西等许多中西部省份的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3、科教单位占主导,企业创造力十分有限。
科教单位中排名前五位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值分别为100%、42.3%、31.8%、29.5%、18.3%,而前五位的国内企业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为5.85%、5.40%、4.40%、3.59%、3.56%。
在单位中中国科学院遥遥领先,农业专利(发明和实用新型)及品种权等主要农业知识产权的申请数量、授权数量和维持年限三类指标都为全国最高,综合指数100是居第二位的中国农科院的2.4倍,相当于位居企业第一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17倍。
和跨国公司比较差距巨大,全球农业发明专利(含中国国内)申请量最多的国内企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只相当于全球排名第一的拜耳集团(德国)申请量的0.4%。
在中国国内有效农业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前五位教学科研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1795.25件,中国农业科学院831.58件、中国农业大学632.50件、浙江大学625.17件、江南大学440.67件;企业是拜耳集团(德国)455.50件、株式会社岛野(日本)364件、巴斯夫公司(德国)256件、味之素株式会社(日本)230件和先正达公司(瑞士)209.50件。
授权品种拥有量前五位的教学科研单位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193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106件、中国农业科学院99.33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74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74件;企业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108件、吉林吉农高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34件、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8.66件。
在中国国内种植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是株式会社久保田(日本)88.50件,教学科研单位是中国科学院350件;畜牧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是新希望集团36件,教学科研单位是中国科学院59件;食品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是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57件,教学科研单位是江南大学179.50件;渔业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是株式会社岛野(日本)264件,教学科研单位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184.67件;农化领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是拜耳集团(德国)375.50件,教学科研单位是中国科学院179.33件;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是诺和集团(丹麦)184.50件,教学科研单位是中国科学院1119.65件。
4、重点领域方兴未艾。
在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总量中,大田作物分别占73.61%和92.11%,同比2011年比例有所降低,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申请量下降了十一个百分点,但是主要农作物品种的优势依然显著。
大田作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中,玉米最多占38.94%和41.58%,其次分别为水稻占35.37%和36.12%,普通小麦占10.11%和10.35%,大豆占4.84%和3.58%,棉花占4.21%和3.47%,油菜占2.68%和2.35%。
玉米、水稻和小麦继续是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菜、花卉和果树等高附加值园艺作物的申请和授权比例也有所上升,其中蔬菜占4.72%和3.58%,花卉占5.90%和2.55%,果树占2.34%和1.75%。
在登记注册的3776件国内农产品地理标志产权中,加工农产品509件,初级农产品3267件,其中种植业2571件占78.69%,畜牧业421件,占12.89%,渔业275件,占8.42%。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集中在种植业中的茶、稻米、枣、柑桔和梨等初级农产品,但畜牧业中的鸡(蛋)、羊(肉)、猪(肉)、牛(奶、肉)和鸭(蛋),以及渔业中的鱼、蟹、贝、虾和海参等产品数量也逐渐增多。
在农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总量中,食品行业最多,占27.47%,其次分别是农业生物技术占25.67%,种植业占20.67%,农化占14.36%,畜牧业占7.56%和渔业占4.27%。
在农业发明专利申请中农业生物技术最多,占农业发明专利申请的33.78%,而在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种植业最多,占农业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43.85%。
在已授权和继续维持有效的农业专利中,种植业分别占30.04%和24.76%,食品业分别占23.62%和24.41%,农业生物技术分别占18.67%和24.29%,农化分别占12.28%和11.88%,畜牧业分别占8.90%和9.38%,渔业分别占6.49%和5.28%。
目录一、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 (1)(一)全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 (1)(二)区域和单位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 (1)表1:区域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 (2)表2:单位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 (4)表3:企业全球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与跨国公司对比 (4)二、农业知识产权密集度 (5)表4:农业密集知识产权指数 (6)三、植物品种权 (7)(一)申请趋势分析 (7)图1:申请、授权量年度趋势(1999-2012年) (7)图2:申请量年度趋势(品种类型) (8)图3:授权量年度趋势(品种类型) (8)图4:申请量年度趋势(申请人类型) (9)图5:授权量年度趋势(品种权人类型) (9)(二)申请结构分析 (10)图6:申请品种类型构成(1999-2012年) (1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制图8:国内申请人地域分布(1999-2012年) (11)(三)授权分析 (12)1.累计授权分析 (12)图9:授权品种类型构成(1999-2012年) (12)图10:品种权人类型构成(1999-2012年) (13)图11:国内品种权人地域分布(1999-2012年) (14)2.2012年授权分析 (14)图12:授权品种类型构成(2012年) (15)图13:品种权人类型构成(2012年) (15)(四)国内向国外品种权申请授权量 (16)图14:国内向国外品种权申请授权数量图 (16)(五)植物品种权排行榜 (17)表5:植物品种权排名(企业) (17)表6:植物品种权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20)(六)授权品种推广面积排行榜 (23)表7:主要大田作物授权品种推广面积排行榜 (23)四、农产品地理标志 (24)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制图16:登记产品类型构成(初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 (24)图17:初级农产品类型构成(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25)表8:登记注册量前五位的初级农产品 (25)图18:国内登记人地域分布 (26)五、农业专利 (27)(一)专利类型构成分析 (27)图19:申请量构成 (27)图20:授权量构成 (28)图21:有效量构成 (29)(二)发明专利分析 (29)1.申请趋势分析 (29)图22:申请量年度趋势(行业) (30)图23:申请量年度趋势(申请人类型) (31)2.申请构成分析 (31)图24:申请来源分布(1985-2012年) (31)图25:申请人地域分布(1985-2012年) (32)图26:国内申请人类型构成(1985-2012年) (3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制3.授权分析 (34)1).累计授权分析 (34)图28:专利权人分布(1985-2012年) (34)图29:专利权人地域分布(1985-2012年) (35)图30:国内专利权人类型构成(1985-2012年) (36)图31:国外专利权人类型构成(1985-2012年) (36)图32:国内申请授权率(1985-2012年) (37)图33:国外申请授权率(1985-2012年) (37)2).2012年授权分析 (37)图34:专利权人分布(2012年) (38)图35:国内专利权人类型构成(2012年) (39)图36:国外专利权人类型构成(2012年) (39)4.有效专利分析 (39)图37:国内专利权人专利状态分布(1985-2012年) (40)图38:国外专利权人专利状态分布(1985-2012年) (40)图39:专利权人分布(1985-2012年) (41)图40:国内专利权人类型分布(1985-2012年) (4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制图42:国内授权维持率(1985-2012年) (42)图43:国外授权维持率(1985-2012年) (43)5.专利寿命分析 (43)图44(a):国内外农业发明专利寿命的经验分布 (44)图44(b):中国与主要国家农业发明专利寿命的经验分布 (44)表9:国内农业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 (45)表10: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时间排行榜 (46)(三)发明专利主要技术领域分析 (48)表11:发明专利前三位技术领域 (48)(四)农业发明专利分行业排行榜 (49)表12:种植业发明专利排名(企业) (49)表13:种植业发明专利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50)表14:畜牧业发明专利排名(企业) (51)表15:畜牧业发明专利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52)表16:食品业发明专利排名(企业) (53)表17:食品业发明专利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54)表18:渔业发明专利排名(企业) (5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制表20:农化发明专利排名(企业) (57)表21:农化发明专利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58)表22:农业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排名(企业) (59)表23:农业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60)(五)农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总排行榜 (61)表24:农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排名(企业) (61)表25:农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66)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制注:1.本报告所指农业专利指:种植业、畜牧业、食品业、渔业、农化和农业生物技术总计六个行业的专利;其中农业生物技术的专利中包含微生物和酶在前面五个行业中应用的专利;2.本报告所指专利为发明和实用新型;3.2012年授权专利指授权时间为2012年;4. 由于专利数据库收录数据有时间滞后性,并且专利申请从提出申请到公开公布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数据有所偏差,均少于实际的专利申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