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选题
电视专题片的策划程序
1、选题背景调查:
是对选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需要收集大量相关信息的资料,必要时要做一些科学性的调查,对其思想深度、表达方式、投入成本和回报以及传播效果有一个心理预期。
选题背景调查是成功的策划必做的功课,对选题背景资料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下一步策划的视野和水平。
2、目标观众定位
目标观众定位是确定节目的受众指向,节目做给谁看,明确这一点对于整个节目的功能指向具有重要意义。
“节目的受众不同,收视习惯、思想审美、关心话题、接受能力必然不同,策划案中由此确定的节目内容、传播方式、编排节奏、甚至播出时间、节目包装等等都截然不同。
”
3、主题定位
主题定位是确定节目的主题内容,也是策划的指导思想。
只有主题定位准确,才能保证策划的顺利进行,因为后面所有的策划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进行,节目的宗旨是什么,节目要表达一个什么
主题,要告诉观众什么,创作者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以保证策划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4、样式和风格
样式和风格定位是确定节目的表达方式,是策划的艺术创新部分,要求策划人在遵循电视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寻找到最能烘托主题的表现方式,彰显节目个性,打造精品节目。
5、宣传推广对定位
电视专题片既要精神产品,也是文化产品,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
为了实现其双重属性的最大化,争取高收视、高回报,要针对节目的商业卖点进行宣传创意。
但要避免急功近利,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效益的操作,要有长远考虑,要与节目的品质相匹配、
6、调配人员设备
这是策划对节目执行力的保证,如果没有好的之行,再好的策划也是纸上谈兵。
电视节目生产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多工序合作的,高技术含量的艺术创作,是一个团队合作项目,所以策划一定要考虑到所能调配的人员素质、技术力量等能否保证策划案得到有力的执行,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7、拟定拍摄方案
在节目有了明确的策划思想之后,要进行有的放矢的不待机采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彩点,为策划提供真实的素材和资料,以确定节目拍摄的真实主体和切入角度,确定节目的表现层次和结构,塑造节目的个性,量化节目的人员、设备和资金投入,拟定给编导明确指向的拍摄大纲。
8、制定工作计划
每一个节目都有自己的生产周期,策划要为节目组制定一个保证品质和效率的工作计划,以便策划对节目操作进程的监督和跟进。
工作计划要现实详细、分工到位,包括拍摄进度要求、素材审定、申请节目播出时间、及多媒体合作宣传预热、制作节目宣传片、片头等视觉设计工作。
9、拟定剪辑方案
在拍摄工作完成之后,要根据真实的素材策划剪辑方案,尤其是系列片,要有风格统一的结构剪辑样式,要选择一种最佳的表现方式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以“客观的角度用内在的逻辑思维力量给人以从视觉到心理的冲击,使隐含的观点、态度的论证更具有可看性和说服力”。
10、反馈调查
反馈调查是在节目完成播出后对策划目标进行调查和总结,为的是检验策划方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下一次提高策划水平提供经验和节俭。
现在最为普遍的反馈调查是收视率调查,若有条件还应该对目标观众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把握节目的收视特点和规律。
电视专题片策划的关键点
1、占领高度
无论题材大小,策划关键之一是能否挖掘出有时代意义的思想和人性的光辉,关键之二是要找到与主题表达最契合的表达方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是创作精品佳作的必备条件。
要想在同一类题材里突现个性,就必须在思想内容上和电视语言的掌握上占领高度,在题材的知识储备上占领高度,并对业内创作情况了如指掌,这才能保证策划的高起点。
2、选择角度
所谓角度,是指策划者站在什么位置,选择什么方向去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
同一个主题有着多种不同的创作角度,有了明确的节目主题定位和风格定位,那么以什么样的角度去挖掘主题、展现主题、是策划的难点也是关键点。
对一个思想内涵深刻的主题,以什么为平台叙述,怎么说才能让观众想看并且能看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角度。
3、最佳切入
要找到最佳切入点,需要大量的案头工作和前期采访,只有对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主题背景有了宏观把握,对表现主题有了细致入微了解,才可能找到这个点的最佳设计,以便由点及面,展开篇幅,进入到片中的叙述系统。
4、把握细节
细节是表现人物、时间、社会环节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功的策划要给细节提供契机和空间,要让编导在采访中把握住细节,尤其是关键性的细节。
5、视觉创新
视觉艺术、画面思维是电视专题片创作者应有的基本思维方式。
在策划节目的主题定位和风格定位的同时,不要忽略了视觉定位,即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任何视觉传播都必须以接受者的注意力为前提,视觉创新会提升节目的艺术品自豪,让节目看起来更新颖、更精致、更好看。
增强策划能力的途径
记者、编辑将自己准确定位后,还要使自己的知识经常更新和补充,应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放自己的头脑,从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多渠道中去获取新鲜的信息和有益的知识。
这里的多渠道可以归纳为几大类:
(1)大众传播媒体
敏感的受众总是以犀利的目光,通过大众传媒来关注这个开放的时代。
随着报刊竞相扩版,内容包罗万象,触角几乎达任何角落,提供的信息,往往可以成为电视台记者、编辑进行选题策划的参考资料;而报纸探索出的新的传播观念,也可以成为拓展电视节目外延的极佳借鉴。
例如八十年代中期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报刊兴起了“深度报道热”,电视节目依此策划出的一系列以思想认识深度见长的选题,深得电视观众的青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内外优秀的电视台和电视栏目的成功选题策划的经验,正需要“拿来主义”,并结合已有的环境和条件为我所用,但绝不是亦步亦趋和简单的克隆。
正当媒体人大书报纸和电视的竞争和依存关系之际,一位不速之客带着咄咄逼人之势迅速窜红,这就是Internet。
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有力地挑战着传统媒体,它所具有的内容丰富、迅速及时、全球传播、自由和交互的特征,在极短的时间内征服了大众,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将个性化当成自己的旗帜,以自由和宽容为特色。
Internet无疑已成为要做选题策划的记者、编辑们的电子百科全书。
(2)文化市场
记者、编辑还应抽出时间常去书店、书摊、书市看看,逛逛文化
市场。
在文化市场上可以得知当前文化的一般趋势和潮流,从而让记者、编辑有直接根据决定自己策划选题时,是及时去加入潮流或回避潮流。
(3)扩大社会活动
记者、编辑应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参予一些大众俱乐部,多与各色人等交朋友。
通过这些广泛的社会活动,既可以得知那些学术机构和学者文人正在研究的课题,又可以得知现在大众的收视倾向,从而有助于策划出应时对路的选题,而不是闭门造车。
策划思维的特点及方法
联想法。
我们可以根据一事物的某种特点,而去联想也有这种特点或相似特点的其它事物,从而过渡到对另外一些事物的认定。
在策划选题时,如果发现某电视台的某栏目有特点、收视率很高,如中央电视台在1994年黄金时段推出的《焦点访谈》,获得观众的极大认可,纷纷仿效的全国各省、市电视台设立运作以“透视”或“观察”冠名的新闻评论栏目,也成为各台的主流栏目。
联想法的创新,就是由借鉴到演变的过程。
逆向法。
这种思维方法比较简单,比如在某一类栏目中,大家都在追求大而全的选题时,为什么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去创立一批分散开的系
列选题呢?当腐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各类反腐倡廉的题材成为摄像机镜头的焦点时,完全可以将典型个案整理成系列,一个一个地按策划主题先后推出,定能赢得收视率的回报。
超前预设法。
电视节目生产周期短,如果一味去追逐电视市场上热门的题材,往往是事倍功半,并不讨好的。
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中有很大部分是思维作超前预设而获得的。
占得先机,自然胜券在握。
系统法。
随着电视节目的上星,受众可选择的频道和栏目可谓眼花缭乱。
但对它们作系统思维,就会发现它与人类生活系统并不能完全相对应,反映有些生活领域的栏目和题材多有重复,而有些领域却出现栏目题材的贫乏甚至“真空”。
对两个方面都作系统思维后,就比较容易确定选题。
正副法。
策划成功一个选题后,还可以对同一题目用正副思维法将选题扩张。
正的涉及内容宽泛,是众多现象的集合和由此引发的阐述,副的只限于某个具体个案,是对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客观报道。
如果先策划一个通俗的选题获得成功,就可以采用正副思维,以同一主题,扩张出理论性强的选题。
在选题策划实践中,辛勤耕耘的电视人在实践中肯定也使用过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善于总结和归纳,就会对策划选题的思维有更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