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


2.专题片与纪录片争论焦点是: (1)专题片学派认为: ●中国特有电视形态名称 ;●客观存在 ●完全消失
是不可能 ; ●汉语中解释是:“集中对某一社会现象,人生课题
等。●手法纪实 ,允许主观创作。 (2)纪录片学派认为: ●“纪录片”是外来用词;●直接从真实生活中取
材 ; ● “抢、等、挑”或追随采撷的摄录方法 , 记录事实; ●强调对事实的客观记载(真人、真事、 真实环境、真实时间) 。
等。 (2)创作手法:画面加解说和蒙太奇剪接。 (3)结构方法:重文本创作,内容单一。
3.代表作品: (1)《长江行》。(2)《欢乐的新疆》。 (3)《芦笛岩》。 (4)《收租院》。
(二)教化与指导(学习)阶段 (1966年~1978年文革前阶段) 1.节目创作特点:
(1)选题内容:集中工农建设典型或革命教育题材。 (2)创作手法:开始尝试用镜头事实说话。 (3)结构布局:仍然重视文本的创作。 (4)节目样态:仍是画面加解说模式。
3.创作特征: (1)重视纪录事件的过程。 (2)更多关注原生态再现。 (3)注重声画并重,特别现场声音.
(四)、21 世纪的挑战: (注选一部片分析) 1.创作特征是: (1)注重符号语言。暗示、象征、对比、强化、隐喻 . (2)较多寄寓含意。作品有较强可读性,激发观众联想、 思考、再创造 (3)得到理性印证。所记录事物都存有创作者主观思维, 并被印证。
3.中外名家纪录片的论述: (1)英国.格里尔逊:“具有文献资料价值”“对现实创
造性处理” (2)俄罗斯·维尔托夫:抓住现实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
合起来。 (3)法国电影辞典:具有文献资料性质、以文献资料为
基础制作的影片,被称之纪录片。 (4)美国电影术语辞典: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
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 现实中吸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一)本课程研讨型课,需掌握学习方法: 1.“多看”:看中学演技,学创新。 2.“多写”:写中学积累,学经验。 3.“多练”:练中学技能,练本事。
(二)需看参考书目:
1.高鑫编著.《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学苑出版社.2002年 2.朱羽君著.《现代电视纪实》北京广播学院出版,1998年 3.陶涛著.《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 4.张雅欣.《中外纪录片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 5.石屹编著.《电视纪录片》复旦大学出版.2000年 6.肖平编著.《纪录片编导》.上海大学出版.2003年 7.林少雄著.《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上海大学出版2003年 8.朱景和著.《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9.欧阳宏生著.《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2004年 10.贾秀清著.《纪录与诠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2003年
3.几种说法:
(1)“等同法”。认为“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 片”。
(2)“怪胎法”。认为“电视专题片”中国特定国情 下产生的“怪胎”,“画面加解说”的作品。
(3)“从属法”。认为“电视专题片”从属“电视纪 录片”或“电视纪录片”从属“电视专题片”。
(4)“独立法”。认为“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 片”是两个独立概念。
(5)国外划分:非虚构和虚构两种
(二)专题片、纪录片界定: 注可选片段观看对比
1.电视专题片: ●运用纪实手段,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 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 ●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 接阐述观点的纪实性电视作品。 2 .电视纪录片: ●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 活中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现实生活原貌形态和完整 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5)钟大年:《纪录片论纲》纪录片应该有的特征: ◎应是一种利用没有虚构的方法进行的创作,是创作者 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认识方式,因此可以有创作者的想象 手法,但是一定要真实。 ◎应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声音、图像等原始素材,在获取 方法也可以有加工成份,在叙述、语言表达上也可以有自 己的方法。 ◎表现内容上应表现客观实情状和创作者对客观存在方 式的一种认识。
二、专题片、纪录片概念的诠释:注:可观看两部片对比。
(一)几种说法: 1.电视纪实作品:
(1)用自然朴实方法,真实地报道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 (2)注重采访拍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结构形态, 记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 (3)对生活情状、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揭示生 活本身具有的内涵和意蕴。
第1讲 电视专题、纪录片的概念诠释
思考的问题:
1.了解开设本课程目标吗? 2.专题片、纪录片的有那些相关概念及各自特征?能 举例分析。 3.中国专题片、纪录片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特征? 4、新世纪纪录片创作趋势有那些特征?
一、课程的介绍:
知识延续性课程,探讨研究性课程,实践与理论结合性 课程。
课程名称
(三)繁荣发展(探索成长)阶段(80年代未~90年代初):
1.繁荣原因 (1)理论基础走客观再现。 (2)摄制体制的改革。 (3)标志中国纪录片创作理念变化。 (4)对中国纪录片创作人员形成极大冲击。 (5)开创中国大型系列纪录片拍摄先例。 2.基本形态形成: (注:选相类似节目观看) (1)电视风光片。 (2)电视风情片。 (3)电视文化片。 (4)反映祖国新貌片。
学习目的性
《广播电视制作技术》 介绍常用电视制作设备调试与操作技能。
《电视摄像》
介绍如何拍摄电视,学会拍摄画面等艺术创作技 能;
《电视画面编辑》Biblioteka 让大家如何组接电视语言,电视是一种语言形态。
《电视编导》 《电视专题片创作》
让大家如何策划、创作一个电视节目,采用什么 样结构,以什么样形态出现
自己完整去创作电视节目,总结前面所有内容。
三、中国专题、记录片的发展历程:(注高鑫论文、单万里书)
(一)初始的发展(模仿时段):(1958年~1966年文革前)
1.快速发展的根源: (1)大批专业摄制厂的建立。 (2)科教类电视片产量增加。 (3)大批科教片获奖。 (4)国家行政部门重视和扶持。
2.节目的特征: (1)选题内容:先进典型,宣传报道党方针、领导人出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