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 第6章 商品标准与标准化

6 第6章 商品标准与标准化


6.2.2 世界标准的分级

6.2.2 世界标准的分级
从世界范围来说,标准通常被分为国际标准、区 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或专业团体标准。 1.国际标准 2.区域标准 3.国家标准 4.行业或专业团体标准
6.2.2 世界标准的分级

1.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 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 及经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可并收集到《国际标准题录索 引》中加以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标准。 国际标准采用标准代号(如ISO,IEC)和编号(标准 序号—发布年代号)来表示,如
3.地方标准 4.企业标准

6.2.1 我国商品标准的分级

1.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 对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必须在全 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代 号为GB/T, 其编号采用顺序号加发布年代号, 中间加一横线分开,如GB 1103-2007《棉花细 绒棉》、GB/T20712-2006《火腿肠》 。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 海南省 重庆市
代码
340000 350000 360000 370000 410000 420000 430000 440000 450000 460000 500000
名称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 新疆 台湾省 香港特区 澳门特区
6.1 商品标准

6.1.2 商品标准的概念 概念:商品标准是指为保证商品能满足人们 的基本需要,对商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 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作用:商品标准是商品生产、质量验收、监 督检验、贸易洽谈、储存运输等的依据和准 则,也是对商品质量争议做出仲裁的依据, 对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提高生产、流通和 使用的经济效益,维护消费者和用户的合法 权益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6 章
6.1 6.2 6.3 6.4

商品标准与标准化
商品标准概述 商品标准的分级 商品标准的制定与内容 标准化及其经济效果
6.1 商品标准
6.1.1
标准的概念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
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 件。” 利益方经协商一致(生产商、经销商、消费 者和政府等)后制定。
6.2.1 我国商品标准的分级

2.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指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需要 在行业范围内统一制定和实施的标准。 行业标准代号如农业(NY)、医药(YY)、 建材(JC)、卫生(WS) 具体见表6—1(P117),编号形式与国家标准 相同。

6.2.1 我国商品标准的分级
3.地方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 划代码表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代码
110000 120000 130000 140000 150000 210000 220000 230000 310000 320000 330000
名称
和生态环境; 6.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充分考虑对 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的需要; 7.协调统一,完整配套,军民通用; 8.掌握制定商品标准的时机,并根据科技发展和经 济建设的需要适时修订。
6.3 商品标准的制定与内容

6.3.2 商品标准的结构与基本内容
6.3.2 商品标准的结构与基本内容
ISO 标准代号 14000 标准序号 —— 1996 发布年份 xxx 标准名称
6.2.2 世界标准的分级
2.区域标准
区域标准是指由世界某一区域性标准化组织 制定的标准。 国际上较为重要的区域标准有:欧洲标准化 委员会(CEN)制定的欧洲标准(EN)、欧 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制定的标 准、亚洲标准咨询委员会(ASAC)制定的标 准、泛美技术标准委员会(COPANT)制定 的标准、非洲地区标准化组织(ARSO)制定 的标准等。
6.3.2 商品标准的结构与基本内容

• • • • • •
标准名称、标准对象的适用与不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标准) 术语、定义、符号、单位、缩略语等 商品分类、标记和编码 要求(商品标准技术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用性能要求 理化性能要求 稳定性要求 健康、安全和环保要求 外观和感官要求 材料要求
标准——技术规范



标准是针对某类事物所作的一种技术规范,规范人们的行 为并使之尽量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技术法则; 重复性是指事物的反复性特征,只有当它们反复出现和应 用时,对该事物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 标准产生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 标准形成的程序是体现上述成果的标准须经有关各利益方 (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和政府等)共同协商一致,再 由公认的标准化机构或团体批准,最后以特定文件形式 (有时辅之以特定实物形式)公开发布; 标准的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技术规范建立起有利于 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生产秩序、技术秩序和市场秩序,从 而促进最佳社会效益。
第6 章
商品标准与标准化
学习目的 1.理解商品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了解标准化的作用; 2.掌握我国商品标准的分级和它们之间关系,熟悉商品 的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商品标准; 3.理解商品标准的制定原则和基本内容,知道如何使用 技术要求这把尺子去度量商品质量; 4.通过了解商品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以及贸易技术 壁垒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着重理解标准化对于消除贸易 技术壁垒的作用; 5.熟悉商品标准化的形式与方法,懂得标准化经济效果 的评价方法。
6.4.2 标准化的作用
6.4.2

标准化的作用





标准化是现代化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必要前提,是巩固和发展专 业化协作生产的基本条件; 标准化是建立最佳秩序,实现现代化科学管理以及全面质量管 理的基础; 标准化是提高商品质量和合理发展商品品种,提高企业竞争力 的技术保证; 标准化是合理利用国家资源、保护环境、增产节约、促进经济 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标准化是积累实践经验,推广应用新技术,促进技术进步的桥 梁; 标准化是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纽带和国际贸易的调节工具。
6.4.3 商品标准化与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贸易技术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
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出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 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 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国外进出口产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 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 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 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6.1 商品标准
6.1.3
商品标准的分类
按照标准的实施方式或约束性,商品标
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按照标准的表达形式,商品标准可分为 文件标准和实物标准。
6.2 商品标准的分级
6.2.1 我国商品标准的分级 根据《标准化法》,我国的标准划分为国家标 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1.国家标准 2.行业标准






在国际贸易中,以国际标准作为交易双方的技术依据,使双方 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会因标准的差异而产生技术壁垒。 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分为等同采用(idt)和修改采用(mod) 两种。 凡已有国际标准的,应当以其为基础制定我国标准;对国际标 准中的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和贸易需要的标准 应当优先采用。 企业开发新产品应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进生 产线生产的商品必须达到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要求。 企业生产的产品,凡是有能力。有条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 进标准的,都应采用相应的标准;暂时没有采用国际标准的重 要产品,要限期采用。 在进口和出口商品时,必须优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代码
510000 520000 530000 540000 610000 620000 630000 640000 650000 710000 810000 820000
4.企业标准
企业标准是指由企业制定发布,在该企业范围 内统一使用的标准。 企业标准代号为“Q/”;各省、自治区、市 颁布的企业标准应在“Q”前加本省、自治区、 市的汉字简称,如北京市为“京Q/”,湖南省 为“湘Q/”;斜线后为企业代号和编号(顺 序号—发布年代号)。
地方标准是指在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 情况下,需要在某地区内统一制定和使用的 标准。 强制性地方标准的代号由“DB”和省、自治 区、直辖市行政区域代码前两位数字再加斜 线组成;在上述代号斜线后再加“T”,组成 推荐性地方标准代号,例如天津市推荐性标 准的代号是“DB12/T”,其推荐标准《无公 害叶菜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编号为“DB12/T 114—1999”。
6.4 标准化及其经济效果
6.4.1 标准化的概念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 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标准化是一项活动,一个过程。其对象不是孤立的一件事或一 个事物,而是共同的、可重复的事物。这个活动包括从标准的 编制、发布到实施的全过程。 标准化涉及的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范围非常宽广,除了生产、 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外,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多种 活动。 标准化活动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所谓“最佳”无非是指通盘考虑了目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等 各方面因素后所能取得的综合的最佳效益。而所谓“秩序”则 是指有条不紊的生产秩序、技术秩序、经济秩序、管理秩序和 安全秩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