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从教材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初生就具有一定的情绪能力,这让婴儿最初有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各种情绪能力的不断发生、发展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其中,情绪情感对儿童的认知活动起着或推动、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不论感知、记忆,还是注意、思维、想象都受其情绪很大的影响,受其制约、调节。
比如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记忆。
如在医生那里接种时,感觉特别难受的孩子比其他感觉较轻的孩子更能记住这一件事。
同时消极的影响会削弱儿童对更广阔环境的信息编码。
大多数机能主义者认为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是双向的。
迈克尔·路易斯(Michael.Lewi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早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下半年就出现了这样的动态相互作用的迹象。
他们训练8个月大的孩子拉一根与手腕相连的绳,只要拉动就会放映笑眯眯的婴儿的幻灯片,同时播放儿童歌曲。
根据面部表情,研究者看到了当孩子发现结果后的兴趣、快乐和惊讶的增强——这种反应正是孩子学会一种新的技能后的喜悦。
在紧接着的一段短暂时间内研究者未强化这种联系,即当孩子拉线时没有这种有趣的刺激出现,孩子的情绪反应迅速变化,大部分孩子表现出愤怒,有一些表现出伤心。
当这种可能性恢复时,在前一阶段表现出愤怒的孩子再一次兴趣盎然、激动万分,急于拉绳子以产生这样的刺激。
相反,伤心的孩子退缩了,表现为不再那样努力拉绳。
情绪与认知活动紧密交织在一起,两者同为掌握技能的结果,并同为孩子下一步学习的方法和基础。
如图10—1这个刚刚回爬行的婴儿对一只鸭子产生了兴趣,这也促使他去亲近鸭子,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愉快的情绪。
幼儿的兴趣对认知活动的促进
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等也做了情绪对认知作用的实验研究,证明了情绪对认知的组织作用(1984,1985,1987)。
他们以婴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等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
结果表明,婴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
具体表现为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在婴幼儿阶段,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左右。
许多实验研究表明: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的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
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3)愉快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
(4)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5)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有的研究认为,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和有恶意的词相比,前者识记效果明显的好,保持效果更显著。
情绪态度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其表现如下:
(1)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数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语言的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
有一个2岁8个月的女孩,对于比她大的孩子,她会叫哥哥和姐姐,但是,听见哥哥把她叫做妹妹时,她不以为然,说:“我是姐姐呀!”
(2)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例如,用示范法让女孩掌握“你”字,不成功,用情绪激动法则成功了。
姨妈问她:“这只手风琴是谁送给你的?”女孩回答:“朱老师送给你的”。
姨妈立即说:“啊!送给我的。
”随即拿走了。
这使女孩激动起来,立刻叫喊:“送给我的。
”从此对“你”、“我”二字十分注意。
有时说了“某某给你的”,立刻改为“给我的”;有时干脆
先说“给我”,或说“某某给我的”。
(来源:但菲,刘彦华主编,《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人民出版社,第4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