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45
英文名称:Agricutural Pest Resistance on Pesticides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制药工程专业选修
3. 课程目的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农业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抗性机制,掌握抗性治理措施,从而可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农药,指导有害生物治理。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学时为16
5. 建议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农药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等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目前该课程还缺乏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教材,教研组正在组织人员编写。
参考书目:
(1)杀虫药剂的分子毒理学.张宗炳主编.农业出版社.1987年
(2)中国农业出版社.赵善欢主编.昆虫毒理学.1993年
(3)昆虫抗药性及其治理.唐振华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年
(4)棉铃虫抗药性及其治理.晋良,吴益东著.农业出版社,1995年
(5)昆虫抗药性的遗传与进化.唐振华,吴士雄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
(6)杀菌剂毒理学.林孔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
(7)农业病虫抗药性问答.李显春,王荫长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8)农田杂草抗药性.黄建中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9)农药学.吴文君、罗万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10)杀虫剂作用的分子行为.唐振华,毕强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11)Biochemical sites of insecticide action and resistance.Isaac Ishaaya (E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1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40%,形式有:平时作业30%;出勤情况10%
(2)课程作业占60%,形式有:课程作业
9. 课外自学要求
各阅读3篇有关农业害虫、植物病原菌、农田杂草抗药性研究的最新文献,写出读书笔记。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论
基本内容:
(1)抗药性的概念、形成与发展,抗药性对人类的影响,抗药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抗性的有关概念:代谢抗性、穿透抗性、行为抗性、靶标抗性、多抗性、多因子抗性和单因子抗性、击倒抗性、交互抗性、负交互抗性
基本要求:
(1)了解抗药性形成与发展,抗药性对人类的影响
(2)理解和掌握抗性的有关概念
(3)掌握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抗药性对人类的影响
(2)抗性的有关概念
第一部分昆虫抗药性
第一章昆虫抗药性及其现状
基本内容:
(1)昆虫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2)我国卫生害虫、农业害虫和我国昆虫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基本要求:
(1)了解昆虫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2)了解我国卫生害虫、农业害虫和我国昆虫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及难点:
我国农业害虫和我国昆虫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第二章抗药性研究方法
基本内容:
(1)抗药性测定原理
(2)常规的抗药性测定方法
(3)鉴定抗药性机理的方法
(4)抗药性检测技术
(5)抗药性机理研究及抗药性遗传分析的方法
基本要求:
(1)理解抗药性测定原理
(2)掌握常规的抗药性测定方法
(3)了解鉴定抗药性机理的方法和抗药性机理研究及抗药性遗传分析的方法
(4)掌握抗药性检测技术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抗药性测定原理
(2)抗药性检测技术
(3)抗药性机理研究及抗药性遗传分析的方法
第三章昆虫抗药性机制概述
基本内容:
(1)昆虫抗药性形成的机理
(2)昆虫的行为抗性、代谢抗性、靶标敏感性降低导致的抗性
(3)昆虫的抗性遗传
基本要求:
(1)理解昆虫抗药性形成的机理
(2)理解昆虫的行为抗性、代谢抗性、靶标敏感性降低导致的抗性(3)了解昆虫的抗性遗传机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昆虫抗药性形成的机理
(2)昆虫的行为抗性、代谢抗性、靶标敏感性降低导致的抗性
(3)昆虫的抗性遗传机理
第四章昆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
基本内容:
(1)昆虫抗药性治理的一般概念
(2)影响抗性变化的因子
(3)抗性治理的策略、实例
基本要求:
(1)理解昆虫抗性治理的策略
(2)了解影响抗性变化的因子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昆虫抗性治理的策略
(2)影响抗性变化的因子
第二部分病菌抗药性
第一章病菌抗药性及其现状
基本内容:
(1)病菌抗药性的发展情况
(2)我国农业病菌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基本要求:
(1)了解病菌抗药性的发展情况
(2)了解我国农业病菌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我国农业病菌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第二章病菌抗药性研究方法
基本内容:
(1)病原菌抗药性室内研究方法和田间抗药性的研究方法
(2)抗药性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
(3)区分剂量的标定
(4)病原菌抗药性生理生化研究方法
(5)病原菌抗药性遗传分析方法
基本要求:
(1)掌握病原菌抗药性室内研究方法和田间抗药性的研究方法
(2)掌握抗药性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
(3)了解病原菌抗药性生理生化研究方法及病原菌抗药性遗传分析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
(1)病原菌抗药性室内研究方法和田间抗药性的研究方法
(2)掌握抗药性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
(3)区分剂量的标定
第三章病原菌抗药性的形成与生理生化机理
基本内容:
(1)病原菌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2)病原菌抗药性的遗传背景
(3)影响抗性形成的因素
(4)群体抗药性动力学及抗性进化的速度
基本要求:
(1)理解病原菌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2)了解病原菌抗药性的遗传背景
(3)了解影响抗性形成的因素
(4)了解群体抗药性动力学及抗性进化的速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病原菌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方式
(3)群体抗药性动力学及抗性进化的速度
第四章病原菌的抗药性治理
基本内容:
(1)病原菌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策略
(2)抗药性检测在抗性治理中的作用
(3)病原菌抗药性治理中的化学防治技术
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病原菌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策略
(2)理解抗药性检测在抗性治理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病原菌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策略
(2)抗药性检测在抗性治理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杂草抗药性
第一章杂草抗药性及其现状
基本内容:
(1)杂草抗药性的发展情况
(2)我国农田杂草抗药性现状
基本要求:
(1)了解杂草抗药性的发展情况
(2)了解我国我国农田杂草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及难点:
我国我国农田杂草抗药性发展的情况
第二章抗药性杂草的鉴定原理与技术
基本内容:
(1)田间与温室整株植物鉴定法、种子萌发试验鉴定法、植物器官或组织鉴定法、植物器官或组织形态结构特征比较鉴定法、生理生化测定鉴定法、除草剂抗药性筛选的组织培养技术、生物测定技术在除草剂抗药性鉴定上的应用;
(2)作物对除草剂耐药性的测定
(3)交互抗药性的鉴定
基本要求:
(1)理解抗药性杂草的鉴定原理
(2)掌握作物对除草剂耐药性的测定
(3)了解杂草交互抗药性的鉴定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抗药性杂草的鉴定原理
(2)作物对除草剂耐药性的测定
第三章杂草抗药性生物型的形成与生理生化机理
基本内容:
(1)杂草抗药性生物型与敏感性生物型的生物学特性
(2)杂草抗药性生物型对除草剂的吸收、传导和抗药性代谢机理
(3)杂草抗药性生物型形成机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基本要求:
(1)了解杂草抗药性生物型与敏感性生物型的生物学特性
(2)理解和掌握杂草抗药性生物型对除草剂的吸收、传导和抗药性代谢机理
(3)了解杂草抗药性生物型形成机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杂草抗药性生物型与敏感性生物型的生物学特性
(2)抗药性生物型对除草剂的吸收、传导和抗药性代谢机理
第四章抗药性杂草的综合管理
基本内容:
(1)防治抗性杂草的程序
(2)合理使用除草剂
(3)除草剂抗性作物的利用
基本要求:
(1)理解防治抗性杂草的程序
(2)掌握合理使用除草剂的原则
(3)了解除草剂抗性作物的利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防治抗性杂草的程序
(2)合理使用除草剂的原则
三、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16学时,其中讲课16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修订人:胡兆农审核人:马志卿2008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