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人物中的悲剧艺术

小说人物中的悲剧艺术

试论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
——以金庸小说为例
[摘要] 不同的小说有塑造着不同的人物形象,有些人喜剧幽默,有些人以悲情结局,本文主要以金庸小说为例,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性。

[关键词] 金庸;小说;悲剧命运;悲剧性
一、悲剧艺术的理解
“人生是一幕悲剧”,古希腊的作家们将悲剧视为戏剧的最高级的形式。

而古往今来的无数文学家则透过了或繁盛或冷酷的社会表面现实看到了人生这一最大的悲剧题材。

悲剧意识不依存于悲剧而存在,它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对不可逃避的最终死亡的敬畏,对自然规律的疑惑,对不公命运的无奈,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作者将这种思考凝结在了笔下,创作出的人物反映出作者对事物的探索。

悲剧意识不是一种消极的回避,更蕴涵着未来的憧憬,看到了那么多无可回避的悲剧,能否让我们对现实的甜蜜更加珍惜。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一幕无处不在的大悲剧,我们无法征服命运,那就让我们看清它,更从容的面对它。

中国当代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创作规律的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大量西方小说和新文学运动后中国小说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处理上的手法,使其小说突破了传统武侠小说的范畴,达到了一个“新武侠”的高度。

《神雕侠侣》中杨过断臂小龙女失贞,主人公的如此不完美在中国传统小说创作中是少见的,然而正是这种种的缺陷更反衬出了他们爱情的纯洁和真挚,以及那十六年之约的刻骨铭心。

从人生的悲剧中寻找到人对抗不公平命运中所展示的不屈的信念,无畏的勇气,至纯至真的爱情以及代代不息的生命力。

“不知死之悲,安知生之欢”,金庸先生的那些或浓或淡的悲剧意识不仅是一种人生的感悟,更多是在和我们表明人生究竟什么是该珍惜的,什么是最美好的。

二、好人多磨难
萧峰是我认为的金庸笔下第一大英雄,用“天龙八部”来诠释,我把他当成战无不胜的帝释天。

他的命运也是最坎坷悲凉的,正如帝释天死前的四大征兆一样,萧峰走的道路中已经注定了他的死亡,他的英雄不能容于这个滚滚的浊世,不公平的命运让他除了死以外就无法化解围绕着他的矛盾。

丐帮帮主,少林高足,称“北乔峰”;契丹后裔,武林公敌,中原大患,如此复杂的身世背景以及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就同时落在了他的身上。

书中他的死是最具震撼力的章节,他在一个不需要死的时候却非死不可,两个民族的仇恨也许只能用鲜血才能洗刷。

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不会完全被命运征服,他有自己的使命,所以萧峰不死在聚贤庄也没能长期生活在女真人与世隔绝的部落,也没有在南院大王的位子上醉生梦死,他去完成自己所应该完成的事情,然后以自己的方式离开。

更深入的说就是他无法
面对自己所实现的事业正如他在雁门关回答那句“萧施主弃暗投明”时说的那样,“大师以契丹为暗,大宋为明,而契丹却以大宋为暗,契丹为明。

”在萧峰自己的观念中他也没有办法分辨清最终的是与非,他应该也无数次的问过自己,立场为什么不能调和,民族之间为什么不能没有屠刀。

英雄不是无所不能的神圣,但他一定是无所畏惧的勇士。

萧峰凭借本能中的“善”制止了杀戮,但是他无法意识到自己所作为的根源依据,这也是那个时代无法认识到的,如果金庸先生让萧峰静思三天然后得出我们现在的民族政策,恐怕小说就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了。

正是命运造成的这种认识上的矛盾,加之生活欲望在萧峰身上的消退,最终成就萧峰之死这一大悲剧,也集中体现了金庸先生的悲剧意识。

有人说,萧峰的悲剧全由马夫人所生,我的理解是如果一个英雄始终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之邦,浑浑噩噩的为异族效力,恐怕很难称的上英雄,没有这种肉体和灵魂上的炼狱,也就没有萧峰精神上的升华,命运和英雄的本质让萧峰不可能在无知中度过一生。

萧峰之死以荷马史诗的观点来看,大英雄必须死,在完成使命后他们要用最壮烈的方式离开,阿基琉斯与赫克托尔无不如此。

此外要说的一点就是萧峰始终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朋友中如段誉虚竹因为生活各方面的差异,只能作为他的一个同情者,而不是那种真正的不需言语互明心思的朋友,而且敌人之中也缺少那种可以互相敬佩的人,慕容世家的父子还有鸠摩智人品过于低下,实在难以称的上惺惺相惜的英雄。

“奋英雄怒,六军辟易,教单于折箭”,何等的豪气,“塞上牛羊空许约”,何等的无奈。

命运为了让他孤独,甚至不惜让他亲手杀了他生死同心的爱侣。

阿朱之死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章节,萧峰在那一刻就已经心死了,他在等待的只是完成他的使命。

谁之错?带头大哥玄慈么?他不带头,哪来那么多事。

但保家卫国,男儿份所当为,而且不杀婴儿萧峰,不失仁道。

报假信的慕容博么?没这厮就不会有雁门关之役,也就没有这后面的事了。

但是王霸雄图,建基立国本来就是这样勾心斗角的。

萧远山么?他不杀那么多证人,阿朱也犯不上去受马夫人的骗。

但血海深恨,怎么报仇都不为过啊。

马夫人么?她本性如此蛇蝎之心,不过她要报复段正淳的始乱终弃,好象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最后只能说命运的安排让这么多看似无关联的线索最终汇到了阿朱和萧峰身上,从此以后,萧峰无情无爱,无家无国的走上了不归之路。

三、悲情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一直认为表面上很潇洒的人心里是最充满矛盾和无奈的。

“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
生按玉箫”,武功卓绝,才艺超群,洒脱不羁的黄药师令多少人为之心折。

正是金庸作品中这个相当成功的人物,又给了我们关于人生悲剧的另一方面启示。

黄药师绝顶聪明,看破了这浊世的虚伪和浮华,他也探寻到了一条人生自由之路的小径,但是他的一生却总是陷在自己的划定的牢里。

用佛学的观点这就是他的“障”,他征服了一切却无法说服自己,清醒的看着自己活生生地被命运吞噬,比那些浑浑噩噩中度过的人要痛苦的多,金庸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来体现了心灵与认识上的割裂所造成的悲剧效果。

黄药师厌恶“名”,作诗讽刺了孟子,也常说名教之害人,但是当欧阳锋向他提亲时,他却想“两家算得上门当户对”,而不顾欧阳客猥琐的人品答应了婚事。

社会潜意识对人的影响就正在于此处,也许
平时你对它深恶痛绝,然而到了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却无意识的跟从了它。

人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一旦认识上升到了一定高度,看到了事实的真相并总结出自己的生活观念时,就在思想中产生了矛盾和混乱,很多人麻醉了自己不去触动着内心的创伤,但也有少数人始终保持着清醒,他们就如普罗米修斯那样,每天看着自己被鹰啄去肝胀,然后每天又自己长好,承受着永恒的痛苦。

黄药师一生都沉浸在对他妻子死的愧疚和怀念中,他并非意识不到自己的误区,恰恰是他意识到了这点而又无法走出,自己的性格又不允许外力的介入,才使得这出悲剧显得如此的无奈和永伤。

自他夫人去世后,他再也没有一个可以互通心曲的朋友,与洪七公只是互相的敬佩,和女儿女婿缺少共同语言,唯一有一个杨过,两个人的个性却让他们都只能在沉默中感觉对方的内心。

洞庭的晚月,东海的桃花,西风残照中黄药师孤高的背影告诉我们,可以有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只要你愿意承担永恒的孤独和痛苦,并接受最后的悲剧。

正如西方的一句谚语:“你的认识超过了你的时代,所以上帝为了保存秘密,他就要让你永远的孤独。


四、悲剧形象折射出对社会的批判
小说也吸收了很多传统小说的悲剧题材和套路,如陈家洛反清复明的壮志难酬,袁承志面对山河破碎的无从抉择等,这些都有比较传统且很“正统”的观点,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比较常见,在比较成熟的作品中,金庸先生更常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开启认识上的另一扇窗户。

日月神教和名门正派孰是孰非?不过一场权力之争;大宋契丹,民族的仇恨只能用血清洗,没有对与错的分别;反清复明究竟有没必要,“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赌,管他皇帝是满人还是汉人”,陈家洛和韦小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

一个个矛盾的命题,一处处左右为难的绝境,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了一幕幕命运导演的悲剧。

金庸先生的创作年代是大陆文革时期,他的部分作品中有比较浓烈的政治批判意识,《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都不再只是单纯的武侠小说,而更象一部政治的寓言,小说中反映了扭曲的社会对人造成的伤害,酿成了无数的悲剧,也折射出病态的精神状态下人的疯狂所造成的大量不幸。

应当说这不仅是对政治制度的一种批判,也是对东方君权思想文化的一种反思。

正是有了这样深度的思考,加之深厚的文化内涵,金庸小说才能创造出一出出经典的悲剧场面,才能吸引一批又一批的读者。

参考文献
[1]金庸,金庸作品集.[M].广州出版社.2002
[2]朱寿桐,主编.金庸与汉语新文学[M].澳门:澳门大学出版中心,2011
[3]汤哲声.大陆新武侠呼唤“后金庸时代”[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顾彬.什么是好的中国文学[J].文学自由谈,2011(5)
[5]张乐林.现代性的凸显:论平江不肖生《近代侠义英雄传》[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张乐林.解构中的建构:《鹿鼎记》中韦小宝形象的塑造[J].中州学刊,2009 [6]王立.武侠文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