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首都师范大学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

首都师范大学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

NOESP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课题批准号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填表日期年月日声明本鉴定申请的研究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拥有宣传介绍、推广应用本成果的权力。

特此声明。

课题负责人(签章)年月日填表说明一、本表仅适用于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鉴定结题申请。

二、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如实地填写表内栏目。

无内容填写的栏目可空白;所填栏目不够用时可加附页。

三、“工作报告”及“研究总报告”、“课题成果公报”的写法和要求见该栏目的“内容提示”。

四、课题研究完成后直接向鉴定组织单位报送鉴定材料7套(5套提交鉴定专家、2套存档),每套材料包括:课题立项通知书、《课题申请•评审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成果主件(研究总报告和成果公报)、成果附件(专著、已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相关证明(领导批示、获奖情况、媒体报道及被决策采纳等的证明文件)、重要变更的申请及获准批复。

除专著外,每套鉴定材料必须统一装订成册。

申请免于鉴定的,须报送鉴定材料2套;免于鉴定申请未获批准的,需再报送鉴定材料5套。

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讯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邮政编码:100088。

六、请将本《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及课题成果主件(研究总报告和成果公报)的电子版发至电子信箱qgb@ 联系人:丁杰联系(010)62003304一、基本情况二、工作报告(不超过2000字)三、成果公开报告会情况(不超过2000字)四、阶段成果五、建议回避鉴定的专家名单六、申请免于鉴定的理由(申请者填写此栏)七、课题资助经费总决算八、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意见九、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审批意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评估参照指标(试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等级评定表请在相应的空格内打“√”;创新性与应用价值根据研究内容二选一;综合等级只能选择一项,优秀90分以上,良好75-90分,合格60-75分,不合格60分以下。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8月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意见表(专家组集体)注:1.鉴定意见不少于800字。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通过鉴定:①存在政治问题;②研究内容偏离主题;结构散乱、分析不深入,停留在浅表认识;③没有完成研究任务;④研究基本结论错误;⑤引文不规范、错漏现象严重、有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8月制附件一:研究总报告(不少于3万字,可另附页)提示:研究报告是描述一项课题研究的进展和结果的文件,一般应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

承诺预期成果为研究报告、(系列)论文的课题,本“研究总报告”可作为课题鉴定的“成果主件”,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公示。

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一、标识课题名称:课题批准号:课题类别:课题资助经费:学科分类:课题鉴定时间:课题负责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单位)主要成员:二、简介部分1.标题2.序言3.摘要(不超过500字)4.内容结构图三、主体部分1.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3.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4.研究发现或结论5.分析和讨论6.建议(一是针对已有研究的缺陷,提出需要改进的事项;二是根据研究结论获得的启示)四、主要成果五、参考文献六、附录(致谢、插图列表、表格列表等)附件二:成果公报(6000-8000字,可另附页)提示:成果公报系课题立项单位向外界公开课题研究成果的文件,要求简明扼要。

公报格式:课题名称:课题批准号:课题类别:学科分类:课题负责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单位)主要成员:正文:一、内容与方法二、结论与对策三、成果与影响四、改进与完善五、成果统计一览表(请按下页的“课题组最终成果统计一览表”栏目填写完整)课题组最终成果统计一览表1.“成果形式”请注明为论文、编著、专著或教材2.“获奖情况”请填写政府颁发的、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奖项名称应与课题名称对应3.“决策采纳”指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完整采纳吸收,并附有基本材料和相关证明19附件三:教育决策参考(正文3000—4000字)对象: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课题须填写,教育部课题参照。

目的:《教育决策参考》是致力于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内部参阅刊物。

主要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反映对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才智。

要求:1.围绕某一重要领域或重要问题长期跟踪调查,持续进行研究,积累较为深厚,并已经取得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2.题目要具有针对性、前瞻性、战略性,真正能够反映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战略问题和理论问题,反映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和值得重视的潜在问题,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3.内容要体现出较高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含量。

分析问题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充分运用新数据、新案例;所提建议要务实管用、科学可行,注重建设性,富有启发性,既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也要讲清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

4.观点明确,逻辑缜密,结构合理,文风朴实,语言精炼。

5.正文字数在3000—4000字之间。

格式:课题名称:课题批准号:课题类别:学科分类:课题负责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单位)主要成员:题目:对研究项目的题目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力求能够凝炼概括某个方面的重要成果。

本期要点:简要概括课题研究的价值及成果主要发现。

200字左右。

正文:主要包括:一、现状二、问题及原因分析三、对策及建议等方面内容。

参见附件4的《教育决策参考》样稿。

附件四:《教育决策参考》样稿【本期要点】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自1978年颁布《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以来,我国的教育立法从关注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条件的保障到重视学生的学习权利实质。

本期刊登的课题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当前学习权法律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学生学习权的保障与救济手段等对策建议。

我国学习权法律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对策一、我国学习权法律保障制度的发展状况学习权是学习自由权和以受教育权为核心的学习条件保障权构成的统一体。

学习自由权包括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权利、自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想象和创造的权利、质疑和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发展个人兴趣及特长的权利等。

学习条件保障权包括获得学习机会的权利、获取学习资源和信息的权利、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以及获得救济的权利。

从权利性质上看,学习权可分为主动学习权和被协助的学习权两种,其中被协助的学习权就是受教育权。

主动的学习权提倡学习者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具有自由权的性质;学习权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协助,要求国家及社会各种力量积极作为,具有社会权的性质。

1.我国学习权法律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1978年以来,我国学习权法律保障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5年)为复原与萌芽期;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5年)为探索与拓展期;第三阶段(1996年至2005年)为巩固与发展期;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为全面繁荣期。

1978年,我国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这是较早涉及学习权的部门规章,对学生入学、转学、退学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较严格的控制性规定。

此后的教育立法,特别是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以及2005年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学习权法律保障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2.我国学习权法律保障制度取得的进步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机会权开始,通过一系列相关立法,我国学生的学习条件保障权逐步实现,相应的保障机制趋于完善。

第一,学生的学习机会权得到全面保障。

继1986年《义务教育法》对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行规定后,1995年的《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残疾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以及部分从业人员提供学习的条件和便利。

”1996年《小学管理规程》更是强化了不能让适龄儿童辍学的规定。

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也可入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简易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这使流动儿童的入学也有了保障。

2002年《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二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

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

”再一次对未成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进行了规定。

第二,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更为畅通,获取信息更加便利。

《教育法》明确学生享用学校教育资源的权利。

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校外设施,诸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1995年《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1996年《小学管理规程》也为校内外活动机构开展有益的活动、安排好学生的课余活动做了相关规定。

第三,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权利受到重视。

国家提倡开展多样活动,发展学生兴趣和特长。

相关立法要求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寓教育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在重视和提高普及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对有特长的少年儿童加强训练,使其健康发展。

第四,学生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

1995年《教育法》规定学生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保障教学条件、教育教学方法的公平。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设重点和非重点班,以保证相对的公平,流动儿童不容被歧视。

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维护就学流动儿童少年的正当权益,在奖励、评优、申请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不得歧视。

第五,学生权利救济制度趋于进步,申诉制度逐步建立,诉讼制度开始适用于教育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