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设诚信型政府当前我国面临重大的社会结构转型,行政文化也随之转型与 重组。
由于转型期行政价值观念、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多 变性与过渡性,以及忽视了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与行政伦理建 设,社会信用危机和政府行为的诚信缺失已成为政府面临的 严重困境,也成了严重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 。
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
加快建立符合现 代行政文化要求的现代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型政府,已 经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建设诚信型政府的必要性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需要。
社会诚信体系按其组成部分可分为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 人诚信,其中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局域主 导地位,对于企业和个人诚信产生辐射、引导作用。
如果政 府拥有足够的权威,能够切实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树立 自身良好的威信形象,以及政府作为中立而富有权威的第三 方所发挥的作用。
如严格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惩罚是新违约 行为,应当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危机,遏 制社会诚信体系的全面瓦解。
“上有好者,下必效之”, 政府诚信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前提。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诚信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环境 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诚信就等于失去市场,要 保证市场经济公正原则效率原则的人无 加强确立,确保市场竞争能够真正产生优胜劣汰效果,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为保证,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要保证制度得到市场主体的认可和遵循,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诚实守信,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度。
一个信用度高的政府必然能够坚守法规制度,而信用度低的政府必然使制度形同虚设,可见,政府信用的高低和政府制度的实施成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信用度高的政府更容易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形成良性循环。
而一个信用度低的政府由于政府制度的政策不易为公众所接受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更弱化了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完善的可靠保证。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是巩固政府合法性基础的需要。
按照社会契约理论,国家机器政府与人民是一种代理委托关系,只有人民的同意,政府权威才是合法的。
政府作为公众的代理人,守信履约,以最大的诚信去实践人民的意愿,时期存在的根本依据,一旦政府滥用公众的信任,言行不一,以欺骗性行为来对待公众,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政府诚信缺失最为严重的后果,是直接导致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政府诚信问题直接关系到政府存在的依据,关系到公众对政府尊重抑或鄙夷,服从抑或反抗的态度取舍。
因此,要巩固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就必须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一)诚信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自律与他律的制度当我们要研究诚信体系建设的时候,有必要先对诚信的起源进行一些探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所谓诚实,即人的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为人处事不说谎、不虚伪,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教化和价值取向等非正式制度环境中形成的。
诚实是人类交流的原始基础。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初期,由于地壳的变动,热带丛林的减少,类人猿开始由丛林走向地面生活,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
因为人一开始就是集体的动物,离开丛林到地面后,环境更加危险,不集体劳动,就无法生存。
而集体劳动,必然有一个交流与协调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类发明了交流的工具—语言。
此时人类的交流,是在达到“彼此间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地步”时自然的交流,没有任何欺诈的行为。
分析此时人类诚实交流、互不欺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所有人而言,主观上根本不具备欺诈的动机。
想象当时的环境,人们面对的是恶劣的环境、强大的敌人,普遍没有任何剩余产品,欺诈不会给实施者带来任何利益。
如果不能从一种行为中获取任何利益,那么就没有人会主动去实施这种行为。
二是客观上也不存在欺诈的环境。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人们的交往范围相对狭窄,人群的流动性相对小,因而说谎虚伪者就很容易被戳穿,诚实在这种环境中就成为人们自发而必然的选择,也逐渐形成为人们所推崇的价值观念。
诚信,是诚实与信用二者的结合。
人类为了创造诚实的交流环境并努力维护诚实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要对自身进行道德自律,即对己要做到“诚”;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大家共同缔结契约、制定法律来对群体进行共同约束,即对他人要做到“信”,这就是诚信。
在有关诚信的权威著作《诚信》中,美国经济学家福山认为,诚信是一种社会成本,诚信度的高低决定了经济组织的规模。
他将诚信定义为“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就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
诚信实质上就是文化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和缔约各方共同缔结的条款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正式制度共同作用的一种制度。
(二)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基础从诚信的实质及其来源中,我们不难看出,诚信是在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律的道德观念和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及市场的扩大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他律的制度规范的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规范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行为的工具。
因此要实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良好运行发展,必须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良好运行需要以诚实为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全面合作的社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员的分工也越来越细,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完成都离不开内部的合作与对外的交流,而诚实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一项经济活动的开展,如果一方实施了欺诈,对另外一方或几方而言,则缺失了进行交流合作的公开、公平与公正的环境,而公开、公平与公正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
欺诈行为的实施,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动摇了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对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组织和个体而言,要想使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并从中长期受益,就必须养成诚实的自律意识。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良好运行需要信用来约束。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在高度开放的环境中,人们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各种各样的信息越来越繁杂,交易各方对信息的了解很难做到对称,这就为机会主义者提供了“不诚信”的可乘之机。
以商品拜物教为主要内容的负面效应,会诱发一些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去破坏市场经济的平等交易、诚实守信规则,从而造成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这些人类共享资源的巨大浪费、破坏,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调节平衡的破坏,引发道德性危机,如诚信缺失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无序化、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破坏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单纯依靠道德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用有效的信用制度来规范交易各方的行为。
(三)政府诚信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先导社会诚信体系是一个信用管理制度的系统。
个人信用管理制度、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政府信用管理制度,二、我国政府诚信建设现状及其原因1 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我国政府信用的缺失现象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行政决策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
政府行政决策是政府行为的首要环节,决策过程的不民主与不科学将会影响政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并没有与当地群众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论证,削弱了政策方案的认可度与可行性。
其次,行政执行中的违规、违法现象。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及其行政人员相互推诿、违法违规操作造成政府政策的执行不力,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使得老百姓对政策执行产生怀疑,对政府的行政行为和行政能力产生质疑,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对抗事件。
最后,长期以来由于行政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缺乏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监督与约束,再加上部分政府行政官员自身觉悟差,对自身要求不严格,一些行政人员在工作中“为所欲为”。
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他们将公共权力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商品,进行权钱交易、收受贿赂,失职、失责、腐败等问题较为严重,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官员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2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当前,我国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完全。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
它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位,政府包揽一切、管制一切、指挥一切的现象仍然存在。
其二,政府管理模式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改革的覆盖面逐渐扩大,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日益加剧,对于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也日渐提高。
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民主化及透明度,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表现突出,致使政府缺乏感召力和影响力。
最后,行政监督不力。
行政监督是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章制度制度的监督。
近些年来,随着行政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行政监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行政监督机制还存着许多不完善之处,譬如,多头监督、监督主体专业性不强、监督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着行政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进行,结果导致了政府信用缺失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改观。
首先,行政理念错位,政府效率和诚信的精神动力不足。
行政理念的错位或步入误区,造成诚信的精神动力的不足。
面对市场经济的巨大诱惑,地方政府开始追求利益,这必然使得地方政府的行政理念错位,捏造出不实消息,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案例中,周正龙拍摄到了华南虎照,当然这不是真的,但是,如果陕西省真的发现了华南虎,那么国家会拨款,而这笔款项发下来后,其实不是为了华南虎,而是补贴给了某些部门,这样的行为使得政府公信力存在缺失。
其次,求真务实的行政作风淡化。
行政作风是指政府或工作人员在行政活动中表现较为稳定的一贯思想、行为方式和态度,它关系到政府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来实践自己的目标。
在当今市场经济巨大的诱惑下,地方政府开始追求部门利益,不惜牺牲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案例中,陕西省林业局并未通过任何手段证实照片的真伪,为了从国家财政中获得巨额款项,而公布了伪造的华南虎照片。
第三,政府信息公开度、真实度不足。
案例中,在公众开始质疑华南虎照片真伪时,陕西省林业厅并未作出任何声明,而是躲躲藏藏和回避问题。
如果,在事情曝露前,陕西省政府及时调查出真相,并及时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大众公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第四,政府部门内部横纵向监督体系不健全。
案例中,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华南虎照片,其实,该部门本身并未调查其真伪,政府内部的其他有关部门尤其是林业厅的上级部门也未组织调查小组进行调查,最后,致使陕西省政府的形象大受批评和指责,公信力大大地受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