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力学基础
目标之一。
未来天体测量发展展望
第二代空间天体测量卫星Gaia明年即将发射。该卫星将 同时开展天体测量、10多波段测光及光谱观测。观测精度达 微角秒量级,科学目标几乎涉及天文学的所有领域.
对我国天体测量发展的建议
• 空间天体测量和空间VLBI • 红外天体测量
天体力学主要研究领域
天体力学基础理论 (非线性天体力学,相对论天体力学等)
天体动力学(Kuiper带天体,系外行星)
天体形状与自转 航天器轨道力学及应用 行星历表及应用 太阳系小行星探测,空间碎片监测
国际天体力学发展状况
Kuiper带的发现 (1992) 太阳系行星迁移历史:NICE模型(Since 2005) 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大量发现(1995)与动力学研究 后牛顿天体力学(1PN理论形成应用决议,2PN局限在单参考系) GSC2.3.2(2008,20星等)高精度行星自行星表PPMX(2008),UCAC3(2009)
天体力学研究国内进展
哈密顿系统轨道扩散(主持和推动数届973计划),1PN理论
太阳系外超级地球形成,海王星托洛央天体动力学 初步发展了自主的行星历表 建设了一个初步的空间碎片监测预警系统
IAU Symposium 249, Suzhou,2007
IAU Symposium 293, Beijing,2012
Gaia科学负责人M. Perryman所著”Astronomical Applications of Astrometry — Ten Years of Exploitation of the Hipparcos Satellite Data”一书 中得到重点引用;
银河系疏散星团取得许多进展,目前相关研究为LAMOST的主要科学
基本天文学进展
周济林(天体力学) zhoujl@ 朱 紫(天体测量) zhuzi@
2012.10.15 北京
基本天文学研究领域和学科地位
国际上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时间频率研究等领域统称为 基本天文学(Fundamental Astronomy)。IAU的 Division I为基本天文 学,有注册会员674名. Division I 下设历书、天体力学与动力天文 学、天体测量、地球自转、时间、基本天文学中的相对论等6个专 业委员会,以及多个工作组.
(1) 提供人类探测宇宙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 (2) 研究天体系统动力学形成与演化、行星内部结构与物理 (3) 为航天、国防等部门提供支持 (4) 促进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以及非线性科学等的发展
天体测量主要研究领域
天体测量的基本内容是测定各类天体的位置、距离 和运动是天文学的基础.
天文参考系理论和建立:为天文观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
议,表明参考系理论研究重大进展。
国内主要研究进展
VLBI用于我国嫦娥探月工程采用VLBA技术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3OH三角视差的精确测定,获得
英仙臂准确距离为1.95±0.04kpc,解决了对此问题的长期争议;
依巴谷参考架的特性研究获得重要进展,在依巴谷项目科学负责人和
用参考架
实用天文学:时间尺度理论和实现、天文导航和深空探
测定位、地壳变化及地震研究
地球运动理论:地球自转理论和地球自转参数检测
银河系结构:银河系参数测量、银河系运动学和动力学
近年来国际主要进展
以VLBI和空间观测为代表的新天体测量技术和方法, 是天体测量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变革,观测精度由过 去的亚角秒量级提高到毫角秒精度水平。
天体力学研究国际,国内展望
GAIA(2013?)
JWST(2014?)
E-ELT(2018?)
AST3(2012-)
KDUST(?)
基础天文学发展问题:
观测上能否有自己的大型仪器(地面或者空间)?国际合作?
如何利用国内现有的仪器设备做出有特色的工作? 研究队伍是否足够(人数,素质)? 体制上创新(研究单位布局?)
第二代空间天体测量卫星Gaia(ESA)和日本Jasmine目前
正处于工程实施的最后阶段,将与明年发射升空; 微角秒量级,对银河系的精确测定成为可能;
VLBI/VLBA等射电技术的银河系巡天观测精度已达到亚 银心区大质量恒星的天体测量等观测,得到中心黑洞区
恒星的比较完整的轨道观测数据;
自2000年起,IAU形成了10多个关于参考系问题的相关决
感 谢
本人学识所限,未提到的重要进展感谢大家的宽容和包涵! 参考文献:<中国天文学发展十年规划>(方成主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