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1、相关定义1.1、相关概念的界定1.3.1 职业教育1.3.1 职业教育关于职业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不同的著作有着不同的解释。
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表述也与国内的有所不同,有些国家称其为”职业教育”,而有些国家则称之为”职业技术教育”,还有的国家是叫”技术和职业教育”。
在中国,不同时期对于职业教育的表述也不同,新中国建立以来,职业教育的称谓也经历了建国初的”职业教育”到改革开放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到1996 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中”职业教育”的转变。
《维基百科》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义是:职业教育是旨在培养从业人员实用性技能的教育领域,以使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从业能力。
胡乔木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于职业教育是这样定义的: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4 我国学者李蔺田对职业教育的定义为: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5 王焕勋主编的《实用教育大词典》从广义上定义职业教育为”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的职业兴趣,训练人的职业技术能力的教育”,狭义的含义指:在一定的文化水平基础上,培养人们能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专门化教育。
6 顾明远和梁忠义主编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的内涵定义为三个方面的内容:1、职业教育是教育内部的结构与分工,是整个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
2、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直接培养特定职业所需的高、中、初级技术、管理人才。
3、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从事特定职业所需的相关知识、技 3 能与技术,职业道德与态度。
同时还包括必要的普通基础知识的教育。
它在层次上分初级、中等、高等职业教育7。
本文的职业教育指的是对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而进行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的教育。
1.2、课堂管理的内涵及概念界定尽管国内外对课堂管理研究较多,但对于课堂管理的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
国外学者对课堂管理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古德(Thomas.L.Good)认为:课堂管理是”建立和维持有效学习气氛的过程。
”[5]埃默(E.T.Emmer)将课堂管理定义为:”课堂管理旨在促使学生合作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其范围包括物理环境的创设,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学习的指导。
”[6]麦克卡斯林(Mccaslin)等则认为:”课堂管理远远不是诱导学生服从,它应当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理解,自我评价和内化为自我控制。
”[7] 我国学者对课堂管理的理解主要是:田慧生教授将课堂管理定义为:”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因素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 [8]华东师范大学的施良方教授则定义为”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益和秩序,调整课堂中的人和事、时间、空间等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 [9]广西师范大学陈时见教授的观点为”课堂管理是建立有效的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成长的过程。
”[10]笔者所理解的课堂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含义:首先,课堂管理既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过程;其次,课堂管理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管理与控制,要尽量少用惩罚、批评等消极方法进行课堂管理,课堂管理还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往。
不但要重视学生问题行为的解决还要重视学生行为的内化,使学生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7 教学的艺术,使自身的课堂充满魅力;第四,教师要了解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并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职业学校学生尽管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但是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怀,教师要在课堂管理中渗透热爱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师者的关怀。
1.3、主要概念的界定1、职业教育①: 也叫技术和职业教育或者职业技术教育,这是一种专门的教育,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推进,以普通教育为基础,培养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在我国,职业教育分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类,而职业学校教育又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它的内涵:(1)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教育制度的内部分工不同;(2)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种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根本目的的;(3)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不仅包括普通基础知识的教授, 还包括某一特定岗位所需要的相关技术,技能和知识。
2、中等职业教育:它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具备中级技术的人才为教育目的。
它包括职业中专,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术工人学校等开展的学校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职业高中(简称职高)、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包括职业中专和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技校) ②。
在新中国成了以后,通过对原高级职业学校进行接管和改造,逐步建立了现在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的是五年。
1985年以后,在中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普通高中的改造,形成了职业高中, 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制多为三年。
在新中国成了以后,为了安置城市的失业工人,国家举办了多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培训班,通过对这些培训班的改造形成了新的”技①顾明远、梁忠义:《职业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第10 页②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主编: 《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分卷》第67 页 4 工学校”,学制三年。
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主要教授操作实训,同时也教授一些有关的文化及专业知识,培训企业需要的中级技术工人。
因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多是学校教育,所以本文以学校教育为研究对象。
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本论文中指那些开展学校教育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等。
4、生源困境:在本文是指生源数量的短缺和生源质量的低下。
1.4、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产类专业的定义及作用根据我国产业的分类,我们将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也进行了分类,其中以第二产业为服务对象的专业我们称其为第二产业类专业,即二产类专业。
二产类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从二产类专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正在崛起的二产类专业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第一,二产类专业毕业生群体将是国民经济的生产骨干和主力。
作为生产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二产类专业阶层既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的操作动手能力。
他们是生产的中坚,在新兴的、技术型的产业中将成为生产的主体。
第二,二产类专业群体是社会均衡财富分配的表现。
在整个劳动力结构中, 二产类专业是社会财富实现,以及社会财富均衡分配的主要表现。
他们处在基层工作岗位的位置,收入普遍较低。
当前,在二产类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由于市场的力量,使他们中的部分人员的工资飙升到很高的价位,这也反映了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
在通常情况下,二产类专业阶层的薪酬应处于社会的中间水平。
这样的一个庞大的中间价位的工薪劳动者的出现,将非常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均衡分配,对于消除当前社会面临的财富分配高低悬殊这样的问题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二产类专业群体作为社会中坚,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健康力量。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两极分化,导致了严重的世界性和地区性问题。
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严重分裂和分割,就需要在建立合理的社会的同时,培育社会中最稳定的中间阶层。
这样的一个是中坚阶层是保障社会安定的基础。
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生产增长,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广东省按照国家的部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重的政策,建立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人才发展开辟了新的通道。
与此同时,确立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并通过市场促进他们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我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最高两个等级就是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这个资格的获得者享有和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同等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此外,广东省还制定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依托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大力开展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 3 - 第一章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理论概述1.5、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权概念及其保护的不力表现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权保护存在那些不利表现呢?让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了解一下。
案例一: 2011年7月,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张某,到某搬运公司实习,做一些基础的搬运工作,在同年8月,张某不小心受伤在搬运过程中胳膊受伤了,张某与企业双方就赔偿事宜起了争执。
经过协商未果,于是张某到当地劳动保障进行工伤申请。
但是经过劳动部门没有认定其为工伤。
张某觉得,他是因为在实习期间,在实习单位工作期间受到的人身伤害,其应当享受与员工一样的工伤待遇,于是要求劳动仲裁委员会做出劳动仲裁,并确定其为工伤,但是劳动仲裁委员会并没有受理此案。
[1] 法律评析: 本案值得评析的问题有以下三点:一、在校实习生是否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调整?二、在校实习生在工作期间发生伤亡事故,是否能进行工伤认定?三、公司需要承担工伤赔偿责任还是侵权赔偿责任?四、学校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五、实习法律关系各主体之间的地位是什么?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权概念上面一章中我们讨论了什么是实习以及什么是实习权,下面让我们来确定一下实习主体即实习生的身份,实习法律关系,学生实习权概念以及学生实习权的种类。
(一)实习生身份的界定“实习”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和实践,以锻炼工作的能力。
”,由此可以得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实习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师傅的指导下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积累更多的经验,为以后正式的工作打下基础。
根据实习的目的与形式不同,我们将学生的实习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种是教学型实习,指的是由学校在自己建设实验室或者模拟工厂,让学生进行实践锻炼,进行认知实习, 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应用性知识的理解,它是正常教学的一部分。
第二种就是就业型实习,就是由学校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这是一种学生到实习9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权法律保障研究单位,在单位师傅的指导下做一名实际工作者能生产出产品,为企业产生利润的生产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实习生也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和锻炼工作能力。
但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是学校和企业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共建基地。
这两种实习方式均属于学校正常教学的延伸,都应该遵守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安排和符合学校专业培养的目标。